对于光武帝刘秀来说,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或许就是哥哥刘縯被人陷害而死。这是刘秀最为低潮的时候,哪怕是他们兄弟俩兵败小长安,刘仲和刘元战死沙场也没这么痛苦。要知道,当时刘縯和刘秀的舂陵军虽然不如绿林军,但也不是能被人随意拿捏的。尤其是刘秀在昆阳之战中大败王莽四十万大军,让他们兄弟俩在军中声名鹊起,其地位对刘玄的陷害计划是有很大的阻吓力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刘玄还联合朱鲔、李轶杀死刘縯,实在让人难以置信。而在更始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刘氏宗族,其态度也显得耐人寻味。
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南阳刘氏在更始政权的势力不小,掌控的资源仅次于绿林军,可他们却在刘縯被害一事上选择了袖手旁观。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合情理的,也不符合中国人数千年来的宗族传统。要知道当初汉高祖刘邦废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扶持自己的儿子做诸侯王,其目的就是让刘氏皇族能够全面的掌控国家资源。南阳刘氏是中原刘氏皇族后裔中最大的一支,其掌控的资源也是最多的。起初刘縯和刘秀起兵,除了得到南阳李氏的支持外,刘氏宗族也出了很多的力,其中舂陵军中刘氏的子弟就有过半的数量。
虽然在组建更始政权时,南阳刘氏输给了绿林军,刘縯没能成为更始政权的皇帝。可是上位的刘玄也是南阳刘氏的子弟,很多地方也受到南阳刘氏的控制。按道理,刘玄陷害刘縯必然引起南阳刘氏的不满,这对刚刚上位的刘玄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然而刘玄的确选择了与绿林军联合陷害刘縯,而南阳刘氏宗族却也反常的默认了这个阴谋。最离谱的是,当刘玄等人想杀刘秀以绝后患时,出来保住刘秀的不是南阳刘氏,而是刘氏以外的南阳豪强门阀。比如新野的阴氏和邓氏,宛城李氏的李通,父城冯异,甚至有绿林军的王常。
这种自己族人被陷害时袖手旁观,而外人却想尽办法营救的奇葩现象,的确非常不合情理。这从侧面证明了南阳刘氏宗族和刘縯刘秀产生了很大的隔阂,而这个隔阂让他们默认了刘縯被刘玄陷害的事实。从后来刘玄对南阳刘氏宗族大肆封王的情况看,这里面很可能存在着利益交换。
南阳刘氏宗族与刘縯刘秀兄弟的矛盾在哪里呢?从历史资料来看,我认为出自于既得利益分配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刘縯刘秀起兵反董王莽是为了匡扶汉室不同,南阳刘氏的目标是夺取新朝政权在中原各处的土地和资源。因此在消灭了王莽在中原的势力,建立更始政权后,他们便要求瓜分胜利果实。
而这种要求与刘縯和刘秀的目标相背离,双方于是产生了隔阂。刘氏宗族的老人对彻底消灭王莽政权没有信心,也不认为更始政权能够攻占关中。他们想的是偏安一隅以获取既得利益,刘秀的叔叔刘良满足于现状的态度就证明了这一点。而当时义军四起的环境下,河北和山东地面上的豪强都在瓜分土地和资源,其中也有不少是当地的刘氏宗族。南阳刘氏看着别的兄弟家族通过这种方式得到大量的利益,自然眼红心热,对瓜分中原肯定是有着很大欲望的。而刘縯和刘秀的目标是集合力量攻打关中,消灭王莽,这与南阳刘氏的想法相背离。
实际上这种想法不仅存在于南阳刘氏中,绿林军的大部分人也是这种想法。后来刘秀被派往河北抚军,邓禹千里投靠刘秀,他分析当时天下大势时也提出了这种推论。他说,"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髃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离析,形势可见。"从这里可以看出,南阳刘氏和绿林军都是目光短浅之辈,只看到了眼前的权势和财货,其志并不在安汉兴刘。
因此在刘縯被害后,李轶和李松兄弟很快提出了分封诸侯王的想法,而更始帝刘玄本人也强烈支持。反倒是绿林军的朱鲔持反对态度,提出了汉高祖刘邦的制度"非刘氏,不能为诸侯王"。可朱鲔的反对并没有用,刘玄还是对更始政权大肆封王。这其中不但有大量的南阳刘氏宗族,还有十三个异姓诸侯王。由此可见,更始政权内部对分配既得利益是多么迫切,连攻占关中长安都没有这个积极。而朱鲔拒绝为诸侯王,和南阳刘氏抢着当诸侯王的现象,却成为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更加正面了,在权势和利益面前,兄弟亲族之间的薄情。
而与南阳刘氏宗族和绿林军上层忙着瓜分权势利益不同,绿林军的中下层和南阳豪强门阀却是刘秀的坚定支持者。他们不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支持刘秀,还从绿林军的各部出走,逐渐聚集到了刘秀麾下。而这批人则最后成了刘秀在河北崛起的根本,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云台二十八将。
刘縯的死也让刘秀与刘氏宗族的矛盾公开化,所以他在返回宛城后闭门谢客。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嫌自保,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些冷漠的亲戚死了心。后来刘秀当了光武帝,将刘氏诸侯王都降为侯爵和公爵,连他的叔叔刘良也不例外。在刘秀眼中,刘氏宗族只是有着血缘关系的豪强门阀,他们的壮大对东汉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