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拯救校尉耿恭:汉军将士坚守绝域一年,最后只剩26人,救不救?

拯救校尉耿恭:汉军将士坚守绝域一年,最后只剩26人,救不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秀才吃瓜 访问量:3435 更新时间:2024/1/16 20:11:47

神箭震天山——大汉军魂与耿恭的救赎(6)

公元74年,东汉朝重新开始经营西域,设西域都护府。第二年,西征军班师凯旋。留校尉耿恭守疏勒城。大军刚撤,匈奴单于就卷土重来,联合车师国叛军数万,围攻疏勒一年,耿恭等人粮尽援绝,最后只能把把弓弩、铠甲上的筋革制的配件取下来,放在水里煮烂了吃。匈奴单于见久攻不下,大怒:“今不杀耿恭,本单于誓不为人!”发疯一般向疏勒城增兵,日夜围攻!然而,在耿恭将士们的顽强抵抗下,布满硝烟的汉军军旗始终猎猎飘扬在天山风雪之中——疏勒地势太险要了,匈奴的骑兵根本冲不上去,只能弃马攀爬,可爬上去也是送死。汉军虽然没了弓弩,但城里石头还是很多的,砍树做些发石机,居高临下随便一通砸,爬坡的匈奴人就得摔下去一大片。

论城池攻防战,匈奴人永远都不是汉军的对手。没有弓弩算什么呢?还可以飞石头砸,烧开水浇,用火油淋,砍大树挡,又或在城下挖几个陷阱几条壕沟,里头再插些尖木桩啥的,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总之金木水火土,什么不能拿来当做武器,只有城里还有能动的活人在,你多少部队也攻不上来!

结果到最后,双方还是继续相持局面。就这样一直熬到公元76年二月初,疏勒情形依旧:北匈奴大军依旧未退,而东汉朝廷的援兵也依旧杳无音讯。

难道朝廷真的抛弃了这些坚强勇敢、忠心无二的中国大兵了吗?希望还是绝望,生存还是死亡,耿恭与他最后数十名汉家弟兄已走到了悬崖的尽头,再也无路可走,除非,这世上还有奇迹。

笔者又要再强调一次了,这世上所有奇迹都源自于人们的不抛弃、不放弃。正如我们敬爱的温总理所言:“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般努力。”

公元七十五年十二月,等忙完汉明帝的丧事,而由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司空第五伦(“第五”是复姓)、司徒鲍昱四人领衔的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也组阁完毕,洛阳政局遂趋于稳定。这时,朝廷才有了闲工夫商讨军国大事,于是,汉章帝亲自主持公卿会议,研究救援西域戊己校尉二部之事宜。

救、还是不救?朝廷中首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两派意见对立,相持不下,又各有道理,这可真叫章帝难办。

以司空第五伦为首的一派人认为:救,得不偿失。为了救那生死未卜的几百人,再派大军万里远征,至于嘛!再说,都快一年了,耿恭关宠他们恐怕早就玩完儿了。现在朝廷还要花很多很多的钱,或许还要死很多很多的人,跑很远很远的地方,还不知道是去救人还是收尸!这,这笔帐怎么算也划不来呀!!

何况,这一年京师洛阳以及兖州、豫州、徐州等地都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整个中原一片糜烂,朝廷赈济百姓尚嫌不足,哪里还有闲钱和闲工夫去管那西域的闲事儿。

而校书郎杨终更上奏道:“间者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百姓频年服役,转输烦费;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民怀土思,怨结边域。愁困之民,足以感动天地,陛下宜留念省察!”他倒不说营救之事,竟直接反对整个北伐了,还建议章帝干脆放弃西域,以休养军民。

章帝与明帝不同,他生性宽厚,不好战事,对刘秀“柔道治天下”的理论更是推崇备至,闻言便决定放弃西域了,但耿恭关宠这些西域的兵要不要也放弃呢?司空第五伦、司徒鲍昱,这里就你们俩官儿最大,你们再商量商量给个意见吧!

司空第五伦还是认为不要救,既然都准备放弃西域了,那也就别再去惹匈奴人了,大家安安生生的不好吗?

可是司徒鲍昱坚持认为要救,一定要救!鲍昱还说了一番非常感人的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且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

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如果不怜惜那些效命沙场的将士,或者不抚恤、优待那些为国抗战的老兵、伤兵、残兵,那么这个国家还会有前途,还会有凝聚力,还会有万众一心对抗困难抵抗外敌的团结精神吗?

现如今,朝廷竟要置自己的远征英雄于不顾,任其自生自灭。匈奴胡虏会怎么看?汉家全体将士会怎么看?老百姓又会怎么看?

国不爱民,民阖爱国?这些个道理鲍昱必须让年轻的汉章帝明白。

所以,就算西域还有一个汉兵活着,中国也要派人去救他!莫要冷了英雄的热血,莫要寒了将士的赤心!这不是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对他的子民与子弟兵表明态度的问题!

接着,鲍昱又提出了救援西域的具体方案:“兵家先名后实,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

言尽于此,汉章帝终于被鲍昱等大臣们说服了,他决定出兵营救汉家将士,但放弃西域之既定国策仍然不变。随即章帝下诏,令正在巡行凉州边境的新任征西将军耿秉进屯酒泉,坐镇指挥调度;然后派骑都尉秦彭(章帝本纪言酒泉太守段彭,耿恭本传言骑都尉秦彭,不知何者为误)与谒者王蒙、皇甫援三人火速征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郡兵以及新附大汉之鄯善国(即原楼兰国,详见后文班超章)军队共七千人,各军会师柳中城下,正式展开救援西域计划。前面耿恭派去求援的军吏范羌也作为向导,跟随大军一起行动。

标签: 耿恭匈奴汉军匈奴人西域

更多文章

  • 少陵塬上故事多|走近凤栖塬上的张安世墓地及家族

    历史解密编辑:网易陕西标签:张安世,少陵,墓地,墓葬,陪葬

    萦绕古长安的“八水”切割深厚的黄土,造就了关中边缘高陡、顶部平旷的巨大高地——塬。西安之塬,从不缺诗意的名号,洪渎塬、白鹿塬、龙首塬、少陵塬……塬上也名副其实地分布着密集的古代遗迹,埋藏着古长安一层层数不尽的历史秘密。航天基地,便坐落于城南少陵樊川之上。古时少陵塬,源起西周杜伯国,名动秦汉上林苑,兴

  •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张安世

    历史解密编辑:呆呆故事会标签:霍光,尚书,汉朝,张安世,汉宣帝,大司马,麒麟阁

    张安世,他的父亲是当年深受汉武帝信任的酷吏张汤。张安世靠父亲张汤的地位出任郎官。因为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张安世记忆力出众,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政,由于张安世忠厚,霍光十分器重他,奏请任命张安世为右将军、光禄勋,辅助自己。在任13年间,国家

  • 张安世究竟是汉廷一朵圣洁白莲花,还是一根官场老油条?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张安世,汉廷一朵,霍光,刘彻,汉昭帝,汉宣帝

    作者:许云辉西汉时某日,一个宫廷侍卫值班时喝到找不着北,居然把金殿当厕所,痛痛快快尿了一阵。卫队长唯恐受到连累,气急败坏请求光禄勋(九卿之一,专司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张安世依法严惩这个醉鬼。此事可大可小。如果穷追不舍上纲上线,侍卫必然以藐视朝廷罪被斩首;如果将他视为酒后失德,亦可小事化了。张安世

  • 酷吏张汤之子张安世,用一种极其“油腻”的方式,活成了职场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张安世,张汤,霍光,汉宣帝,刘彻,皇帝,汉昭帝,汉朝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可是在西汉张汤和张安世这对父子身上,似乎完全看不任何关于基因遗传影响的任何痕迹。张汤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性格阴冷、手段狠辣,但他的儿子张安世却得到了史学家班固“满而不溢”的高度评价。明朝的王世贞则是更为直接地比较了这对父子,他说:张汤之于安世,父子也。其才智

  • 软心肠的刀笔吏丙吉:成就了宣帝中兴,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丙吉,丞相,宣帝,狸猫换太子,刘病已,刘彻

    图/来源网络比赵氏孤儿更励志春秋时期,晋国大将赵朔,被司寇屠岸贾诬陷。于是,赵氏家族被满门抄斩,侥幸留下了一个襁褓婴儿——赵武。赵氏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友人程婴,一个为之死、一个养之生,他们保住了赵氏孤儿。15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列为晋国公卿,于是族灭屠岸贾、为家族复仇。赵氏孤儿,是一个家族蒙难

  •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丙吉:向来小事不过问,从来大事不糊涂。

    历史解密编辑:梦归秋辰标签:丙吉,刘彻,卫太子,霍光,刘病己,汉昭帝

    梦归陇原东,文史尽秋辰(梦归秋辰:第430期)在西汉后期,丙吉的功绩就相当于前期的萧何、陈平等人,汉代经学家褚少孙评价丙吉:明于事、有大智,后世称之。在清中期,康熙皇帝将丙吉以及历代名臣40人放入帝王庙接受供奉,这对于一个大臣来说莫过于最大的荣耀和认可。丙吉一个人的才能就像一柄宝剑,可以快意恩仇,但

  • 空降老板“丙吉问牛”选总裁,是选会当领导的,还是会干事的?

    历史解密编辑:蓓蓓职场经验标签:张华,丙吉,大林,任命

    一家企业兼并了另一家企业,董事长鹿含到被兼并企业兼任总裁。鹿含对这家企业的管理层不熟悉,不着急烧三把火,继续保持经营节奏,耐心地观察原来的几位副总和中层。其中,有两位副总慢慢进入他的视野。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洗思路必洗人,公司里变得很平静,平静之下是静水流深。鹿含一改过去习惯,白天到各个部门转

  • 丙吉救孤——汉武帝唯一的皇曾孙

    历史解密编辑:宝宝爱我标签:刘彻,丙吉,皇帝,江充,刘询,汉宣帝,汉武帝

    赵氏孤儿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古典悲剧。其实在汉代,也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类似的故事。里面被救的孤儿,竟然是汉武帝的曾皇孙,未来的皇帝。汉武帝晚年发生了一桩重大的历史事件。江充陷害太子,说太子意欲谋反,用迷信的方式诅咒皇帝,最后导致汉武帝父子兵戎相见。太子一门几乎被斩尽杀绝,唯独一个刚出生的两个月的孩子逃过一

  • 全网首发•折狱龟鉴•辨诬卷•041丙吉断财

    历史解密编辑:智囊智囊标签:丙吉,刘询,霍光,宰相,廷尉,汉宣帝,辨诬卷,折狱龟鉴

    01译文汉朝丙吉担任廷尉的时候,陈留有一个老头,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和自己的前妻有一个女儿,已经嫁人了。后来又和自己的现任生了一个儿子。这个老头家里非常阔气,老头死的时候这个儿子才几岁。老头的闺女就像抢家产,于是到官府诬告说:“后妈生的儿子并不是我父亲的亲生儿子。”当地官府没办法判决,这个事都上传到中

  • 丙吉问牛,职责所司(70)

    历史解密编辑:奇闻研究屋标签:丞相,丙吉,宰相,皇帝,皇上,宣帝

    #历史开讲#一、典故及其出处典故:丙吉问牛。语义:原义为西汉名相丙吉,看到牛的异常,想到天气变化,而询问情况,表现古代官员恪守职司的高度责任心,以及心系百姓,关心民事的高尚品德。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丙吉传》,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吏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