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箭震天山——大汉军魂与耿恭的救赎(6)
公元74年,东汉王朝重新开始经营西域,设西域都护府。第二年,西征军班师凯旋。留校尉耿恭守疏勒城。大军刚撤,匈奴单于就卷土重来,联合车师国叛军数万,围攻疏勒一年,耿恭等人粮尽援绝,最后只能把把弓弩、铠甲上的筋革制的配件取下来,放在水里煮烂了吃。匈奴单于见久攻不下,大怒:“今不杀耿恭,本单于誓不为人!”发疯一般向疏勒城增兵,日夜围攻!然而,在耿恭将士们的顽强抵抗下,布满硝烟的汉军军旗始终猎猎飘扬在天山风雪之中——疏勒地势太险要了,匈奴的骑兵根本冲不上去,只能弃马攀爬,可爬上去也是送死。汉军虽然没了弓弩,但城里石头还是很多的,砍树做些发石机,居高临下随便一通砸,爬坡的匈奴人就得摔下去一大片。
论城池攻防战,匈奴人永远都不是汉军的对手。没有弓弩算什么呢?还可以飞石头砸,烧开水浇,用火油淋,砍大树挡,又或在城下挖几个陷阱几条壕沟,里头再插些尖木桩啥的,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总之金木水火土,什么不能拿来当做武器,只有城里还有能动的活人在,你多少部队也攻不上来!
结果到最后,双方还是继续相持局面。就这样一直熬到公元76年二月初,疏勒情形依旧:北匈奴大军依旧未退,而东汉朝廷的援兵也依旧杳无音讯。
难道朝廷真的抛弃了这些坚强勇敢、忠心无二的中国大兵了吗?希望还是绝望,生存还是死亡,耿恭与他最后数十名汉家弟兄已走到了悬崖的尽头,再也无路可走,除非,这世上还有奇迹。
笔者又要再强调一次了,这世上所有奇迹都源自于人们的不抛弃、不放弃。正如我们敬爱的温总理所言:“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般努力。”
公元七十五年十二月,等忙完汉明帝的丧事,而由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司空第五伦(“第五”是复姓)、司徒鲍昱四人领衔的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也组阁完毕,洛阳政局遂趋于稳定。这时,朝廷才有了闲工夫商讨军国大事,于是,汉章帝亲自主持公卿会议,研究救援西域戊己校尉二部之事宜。
救、还是不救?朝廷中首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两派意见对立,相持不下,又各有道理,这可真叫章帝难办。
以司空第五伦为首的一派人认为:救,得不偿失。为了救那生死未卜的几百人,再派大军万里远征,至于嘛!再说,都快一年了,耿恭关宠他们恐怕早就玩完儿了。现在朝廷还要花很多很多的钱,或许还要死很多很多的人,跑很远很远的地方,还不知道是去救人还是收尸!这,这笔帐怎么算也划不来呀!!
何况,这一年京师洛阳以及兖州、豫州、徐州等地都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整个中原一片糜烂,朝廷赈济百姓尚嫌不足,哪里还有闲钱和闲工夫去管那西域的闲事儿。
而校书郎杨终更上奏道:“间者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百姓频年服役,转输烦费;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民怀土思,怨结边域。愁困之民,足以感动天地,陛下宜留念省察!”他倒不说营救之事,竟直接反对整个北伐了,还建议章帝干脆放弃西域,以休养军民。
章帝与明帝不同,他生性宽厚,不好战事,对刘秀“柔道治天下”的理论更是推崇备至,闻言便决定放弃西域了,但耿恭关宠这些西域的兵要不要也放弃呢?司空第五伦、司徒鲍昱,这里就你们俩官儿最大,你们再商量商量给个意见吧!
司空第五伦还是认为不要救,既然都准备放弃西域了,那也就别再去惹匈奴人了,大家安安生生的不好吗?
可是司徒鲍昱坚持认为要救,一定要救!鲍昱还说了一番非常感人的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且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
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如果不怜惜那些效命沙场的将士,或者不抚恤、优待那些为国抗战的老兵、伤兵、残兵,那么这个国家还会有前途,还会有凝聚力,还会有万众一心对抗困难抵抗外敌的团结精神吗?
现如今,朝廷竟要置自己的远征英雄于不顾,任其自生自灭。匈奴胡虏会怎么看?汉家全体将士会怎么看?老百姓又会怎么看?
国不爱民,民阖爱国?这些个道理鲍昱必须让年轻的汉章帝明白。
所以,就算西域还有一个汉兵活着,中国也要派人去救他!莫要冷了英雄的热血,莫要寒了将士的赤心!这不是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对他的子民与子弟兵表明态度的问题!
接着,鲍昱又提出了救援西域的具体方案:“兵家先名后实,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
言尽于此,汉章帝终于被鲍昱等大臣们说服了,他决定出兵营救汉家将士,但放弃西域之既定国策仍然不变。随即章帝下诏,令正在巡行凉州边境的新任征西将军耿秉进屯酒泉,坐镇指挥调度;然后派骑都尉秦彭(章帝本纪言酒泉太守段彭,耿恭本传言骑都尉秦彭,不知何者为误)与谒者王蒙、皇甫援三人火速征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郡兵以及新附大汉之鄯善国(即原楼兰国,详见后文班超章)军队共七千人,各军会师柳中城下,正式展开救援西域计划。前面耿恭派去求援的军吏范羌也作为向导,跟随大军一起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