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为将门之后,耿恭生活的年代东汉内部政权相对平稳,国力日渐强盛,朝廷开始重新经营西域,并且进军西域清缴匈奴在西域的军事力量,之后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府,大军撤退之后,耿恭被朝廷任命为戊己校尉,带领数百人作为屯垦部队驻扎,成为大汉最西侧的军事力量存在。故事就此开始。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东汉大部队撤退之后,第二年匈奴两万军队进攻当时的车师国,之后车师国被占领,军队到达耿恭驻守的金浦城,此时耿恭城内只有区区数百人,而匈奴军队两万人,但是耿恭临危不惧,认真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之后,决定率领部队主动出击,偷袭匈奴军营,匈奴军队仓皇退兵。之后耿恭认为匈奴不会就此罢手肯定会卷土重来,而且金浦城不利于防守,之后率领部队移师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并且储备大量粮草,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
四个月后匈奴大军到达疏勒城下开始进攻,耿恭据险而守,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匈奴见一时无法破城便想到长期围困汉军,为逼迫汉军投降,匈奴将流经疏勒城的河流截断改道,数日之后城内饮水告急甚至达到从马的粪便中榨取水来喝的地步,为了生存耿恭带领部队在城内凿井,经过数日挖掘终于苍天有眼,挖出水来。王维有首诗写到“誓令疏勒出飞泉”即是这个典故,并且为了回敬匈奴的断水计谋,耿恭还命人往城下泼水,从心理上挫败敌军。匈奴见断水失败变开始长期围困,经过半年多的围困疏勒城内粮食告急,战士们也一个个开始倒下,耿恭只好率领部队将弓弩盔甲上的皮革制品煮了来充饥,但依然拒匈奴的招降。在匈奴派使者到城内招降时,耿恭故意将使者放进城内,之后在城墙上当着城下匈奴士兵的面将该使者分而食之,岳飞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正是来源于这个典故。双方都已相持近一年,匈奴誓要攻下疏勒城。
此时朝廷汉章帝刚刚即位,在是否派兵救援问题上文武百官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方主张西域距离中原较远,行军困难,救援耗费巨大,并且耿恭部队被围困时间较长,等援军到达时说不定早已经破城,为了那可能存在的一点希望而付出几十倍的牺牲得不偿失,而此时司徒鲍坚持要救,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最后皇帝决定发兵救援。援军最终翻过天山,到达疏勒城,此时疏勒城守军只剩下二十六人,随汉军到达玉门时只剩下十三人,十三人衣衫褴褛,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销骨立。中郎将郑众亲自为耿恭及其部下洗浴更换衣帽,并且上书朝廷:“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宜蒙显爵,以厉将帅。”朝廷救回来的不仅仅是十三个人,还向世人宣誓了大汉的国威,告诉每一个人,大汉绝不会放弃每一个为大汉战斗的英雄,也支撑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
不用羡慕外国的斯巴达三百勇士、拯救大兵瑞恩,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上演了史诗般的抵抗和救援行动。耿恭守疏勒城,这只是东汉王朝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但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传奇的故事之一,同时也表现出当时身为汉朝将士爆棚的战斗力和睥睨他国军队的魄力,耿恭及其部下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史诗般的英雄主义精神,足以光耀史册,彪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