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网络
比赵氏孤儿更励志
春秋时期,晋国大将赵朔,被司寇屠岸贾诬陷。
于是,赵氏家族被满门抄斩,侥幸留下了一个襁褓婴儿——赵武。
赵氏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友人程婴,一个为之死、一个养之生,他们保住了赵氏孤儿。
15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列为晋国公卿,于是族灭屠岸贾、为家族复仇。
赵氏孤儿,是一个家族蒙难、英雄复仇故事,有血有泪有真情、有忠有义有励志。
赵氏孤儿剧照
汉代也有这样一个真情与励志的故事。
汉武帝征和二年爆发的巫蛊案,由丞相公孙贺家烧到大将军卫青家(此时卫青已死,事牵其子卫伉),而后又烧到了太子府和皇后卫子夫。
巫蛊案的收场是太子刘据举兵诛杀巫蛊案的始作俑者江充,武帝派丞相刘屈氂领兵镇压太子兵变,导致君子父子兵戎相见、血染了整个长安城。
最后的结果是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相继兵败自杀,太子一家、三子一女皆遭屠戮。
汉武帝剧照
即便襁褓中的太子之孙刘病已也被关押在郡邸狱,但是最后活了下来,成为据太子留存在世的唯一血脉。
四年后遇大赦,“据氏孤儿”刘病已,被送至祖母史良娣家抚养。
武帝在去世前,颁下了遗诏,将刘病已收养在掖庭,并由宗正府录其属籍,承认了他的皇室身份。
尽管如此,但是这位皇曾孙已无继承大统的可能,所以只是养于掖庭、游于三辅,再之后的结果就是归于众庶。
汉宣帝剧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义务去行善,也没有意愿去作恶。
世界充满不确定,有时候让人失望透顶、有时候却也让人大喜过望,这或许正是其魅力所在。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无嗣而终;昌邑王刘贺在位27天被废。
接连不断的帝位更迭,复杂多变的朝堂权斗,把本无可能的刘病已送上了皇帝宝座。
据太子无辜遭戮,这时候的老天没什么善心。
刘病已继承帝位,这时候的老天也没什么恶意。
没善心、没恶意的天地,为大汉帝国送来了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汉宣帝
蒙难的家族、掖庭的成长,使汉宣帝早早地领略了人情冷暖,他的情商更成熟。
三辅游历的经历、民间疾苦的体察,使汉宣帝早早地认识到了真实世界,他的思考更务实。
“据氏孤儿”没有演义家族复仇的故事,却成就了一段昭宣中兴。
朝堂,无论中央三公还是地方郡县,任人唯贤。
内政,百姓总算能够安于生产,不再如武帝朝那么生之多艰了。
外交,彻底让匈奴称臣,解决了这个最大对手;任用老将赵充国平定了西羌,河西走廊畅通;设置西域都护府,帝国影响广播西域。
老将军赵充国
虽然没有连年的战争,但是宣帝朝依旧有着不让武帝朝的武功绩效和帝国风采。
而最难得的是:取得这样成绩的同时,老百姓的生活不仅没受影响,而且日益富足起来。
比狸猫换太子更惊险
巫蛊案时,血水染红了长安城。
当时的襁褓婴儿汉宣帝,是怎么劫后余生的?
《三侠五义》里有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李妃被人陷害,诞下的婴儿被换成了狸猫。
在太监陈琳和宫女寇珠的精心设计下,狸猫换了的婴儿,被悄然送出了宫。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仁宗皇帝。
再之后,在八贤王和包拯的帮助下,仁宗皇帝与李妃终得母子团聚。
这是一个有凶险、有惊心但却很圆满的故事。
而巫蛊案引发的长安大乱,比“狸猫换太子”的宫廷斗争要残酷得多。
宫廷斗争是步步惊心,而巫蛊之乱却是“满城尽带黄金甲”。
即便在巫蛊案后,汉宣帝刘病已的遭遇依旧凶险。
公元前91年,襁褓婴儿汉宣帝被投入郡邸狱。
对于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这已经是九死一生的凶险。
廷尉监丙吉,这是一个软心肠的刀笔吏。
他拼力保全了“据氏孤儿”刘病已。
但是,凶险依旧。
公元前87年,任性的汉武帝继续任性,他要处死郡邸狱的全部人犯,即便婴儿也不放过。
面对狱外的刀兵,廷尉监丙吉闭门不纳,拼死护佑皇曾孙刘病已和狱中人犯,一直扛到了天明。
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醒悟过来的汉武帝,没去追究丙吉的抗旨之罪,也没再继续他屠杀令,而是给了一次天下大赦。
廷尉监丙吉不仅救了汉宣帝,也救了郡邸狱的一众人犯。
13年后,丙吉与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张安世拥立刘病已继承帝位。
曾经的“据氏孤儿”此时已经当了皇帝,但是,丙吉却对当初的救主之功绝口不提。
丙吉剧照
又过了7年,直到公元前67年,已经亲政的汉宣帝,收到掖庭宫女“则的”上书:表功自己当年曾有护主之事,向汉宣帝讨要封赏,并指出御史大夫丙吉可以作证。
直到此时,汉宣帝才知道丙吉就是当年那个救命恩人,他不仅拥立有功,而且救主有恩。
制诏丞相:“朕微眇时,御史大夫吉与朕有旧恩,厥德茂焉。《诗》不云乎?’亡德不报’。其封吉为博阳侯,邑千三百户。”文学故事的主角必有帮手,帮手才能实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赵氏孤儿,有公孙杵臼、有程婴的帮手;狸猫换太子的仁宗皇帝,有素怀忠义的宫女寇珠和太监陈琳,有八贤王和包拯。
现实世界,虽然复杂、虽然不确定,但也得有帮手,而汉宣帝的帮手就是当时的廷尉监、后来的大汉丞相丙吉。
赵氏孤儿和狸猫换太子是虚构演义的曲折离奇,而丙吉与汉宣帝则是真实世界的复杂曲折,历史现实比虚构故事更精彩、更惊心、更出人意料。
汉宣帝遭遇的凶险不亚于赵氏孤儿和狸猫太子,而丙吉的忠义贤良,也不亚于故事里那一众侠义英雄。
软心肠的刀笔吏可以为公卿
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武帝重用酷吏张汤,张汤不仅位居九卿、当了廷尉,而且位列三公、做了御史大夫。而汲黯却骂刀笔吏不得为公卿。
张汤剧照
这是为什么?
非独汲黯,景帝的丞相周亚夫也是这样的见识。
对于刀笔吏出身的丞相史赵禹,周亚夫也是同样的评价:
然亚夫弗任(赵禹),曰:“极知禹无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赵禹确实不是坏人,但是行法严苛,所以他不可以主政大府。
而丙吉就是刀笔吏出身,少年读书时就以律令为专攻,他就是奔着刀笔吏这份工作去的。
丙吉
出仕为官的丙吉,第一个工作就是鲁国狱史,跟张汤一样,都是刀笔吏起家。
之后,在刀笔吏的这个职业通道往上爬,丙吉做到了廷尉监。
而后,根本没摆功当年救主之事,丙吉就当上了御史大夫。
再后,丙吉被汉宣帝拜为帝国最大的官——大汉丞相。
在丞相的位置上,丙吉干得非常不错。
即便病危临终,丙吉这个刀笔吏还为汉宣帝推荐了三名贤才,而且他们三个人也都位列三公。
宣帝中兴,丙吉功不可没,他被宣帝朝载入了“麒麟阁十一功臣”。
“功成画麟阁”,丙吉演义了一条刀笔吏的公卿之路。
汲黯、周亚夫之属,并非庸才,他们是非常有见识的。
刀笔吏做公卿有着先天不足,只不过丙吉是个例外,而历史恰恰又给了他做公卿的机遇。
刀笔吏,往往都有一颗狠辣之心。
特别是武帝以来的一众酷吏,当真是“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刀笔吏掌握着国家最硬的权力,而且权力极大,他们真得可以用笔杀人、以笔为刀。
而且,刀笔吏往往真得去杀人,所以他们都是沾了血的。
沾了血的人,可能不是坏人,却铁石了心肠。
他们很难再有一颗同理心,去感受生民之艰。
而协理阴阳、外抚四夷、内亲百姓的公卿大夫,他们需要一颗这样的同理心。
刀笔吏,往往都是“深文”之人。
何为“深文”?
解释起来说是: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
实际上就可以理解为法律教条主义者。
“深文”之人,他们为人处世的重要甚至唯一的原则就是律令条文,如张汤、赵禹这两个人。
特别是赵禹,他当真不是什么坏人,而且是个极廉直的官员。
赵禹
为了能够秉公执法,他断绝与朝堂臣僚的往来,全心全意地扑在法令案件上。
但是,后来的赵禹认识到光凭“深文”无法治国、更无法理政,所以晚年的赵禹宽缓了许多。
世界是复杂的,“深文”于法令是理解不了这种复杂,也应付不了各种不确定。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各种不合常情的判决。所有的程序、所有的实务,都合法而且合理,但就是不合情。
别上来就说是腐败,腐败的偏见会遮蔽认识,其原因就是一种“深文”的法律教条主义。
帝国是一个系统,身为公卿当然不能偏执于“深文”,需要一种复杂的智慧。
而这正是刀笔吏所缺乏的。
狠辣之心、“深文”偏见,注定了刀笔吏难为公卿。
更何况,儒家士大夫往往看不上这些刀笔出身的官员。
所以,得出“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也就不足怪了。
但是,丙吉却是个例外,他是一个软心肠的刀笔吏。
丙吉画像
丙吉有一颗仁善之心,没有这颗仁善之心,便成就不了“据氏孤儿”汉宣帝的中兴之政。
投入郡邸狱的婴儿刘病已,得赖丙吉的仁善之心,才能够延续据太子的血脉。
汉武帝向郡邸狱举起了屠刀,受阻于丙吉的仁善之心,长安未再流血、天下得以大赦。
刀笔吏能够以笔为刀,去杀人无数。而刀笔吏的软心肠,却可以化解刀兵、救人无数。
丙吉没有“深文”世事的确认偏误,他知道一味地“深文”处理不了真实世界的复杂。
身为丞相的丙吉上朝听政,却路遇数人斗殴而且横尸于街头,这可是在帝都长安,在帝国丞相的眼皮底下。
但是,丞相丙吉却不闻不问,因为他知道这是长安令和京兆尹的职责,不是丞相该管的事情。
然而,路遇耕牛喘气连连,丙吉却停下了脚步,必须要仔细探察。
丙吉问牛
因为,耕牛喘气往往预示天下大旱,天灾则歉收、歉收则民饥、民饥则民变,这可是丞相该管的事,所以他必须得问。
对于复杂的世界,丙吉能够忽略各种表象关系和诸多限制,知道丞相不该管什么;丙吉也能够见微知著、抓住主要矛盾,知道丞相该管什么。
就这一点来说,汉武帝做不到。武帝巡视新秦中,见千里无亭缴,于是便下令把北地太守以下的官吏全给杀了。
新秦中或千里无亭缴,于是诛北地太守以下。汉武帝能够杀伐决断,但他缺乏丙吉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才足以应付真实世界。
软心肠不仅让丙吉这个刀笔吏有了一颗仁善之心,也让他有了一颗体察复杂世界的明智之心。
刀笔吏,难以做公卿,因为处理复杂世界,他们可能会有一种“先天不足”。
但是,软心肠的刀笔吏,却可以,因为他们触摸了真实世界,又能够从中抽象出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