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将窦武与何进两位外戚合并作传,也许是用意深远吧。与跋扈景军梁冀不同,无论是窦武还是何进都没有什么恶行。窦武时任虎贲中郎将的侄子窦绍“性疏简奢侈”,窦武多次对他批评教育,仍然不思悔改,于是上疏要求处分自己和窦绍,这才将其教育转化过来,成为了遵纪守法的典范。相比梁冀父亲的护犊子,窦武为了汉室江山可算操碎了心,首先刀刃向内,从自家人开始,不管结局如何,都值得后人称道。只不过当时,国政多失,内官专宠,能臣干吏李膺、杜密等被以结党的名义抓起来了,窦武于是愤而上书:陛下初从籓国,爰登圣祚,天下逸豫,谓当中兴。自即位以来,未闻善政。梁、孙、寇、邓虽或诛灭,而常侍黄门续为祸虐,欺罔陛下,竞行谲诈,自造制度,妄爵非人,朝政日衰,奸臣日强,伏寻西京放恣王氏,佞臣执政,终丧天下。今不虑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臣恐二世之难,必将复及,赵高之变,不朝则夕。这是直接开骂了,很像民间老丈人怒斥不争气的女婿的口气,再举出王氏篡汉、赵高篡权的历史典故,口气有点过重了。只不过,当时的局势,不容得再温良恭俭让了,好在先说了几句好话:臣闻明主不讳讥刺之言,以探幽暗之实;忠臣不恤谏争之患,以暢万端之事。是以君臣并熙,名奋百世。将汉桓帝和自己比作明主和忠臣,阐明自己的目的是君臣共赢,赢得后世美名,这是传统社会的执政者无法拒绝的合法性要求。这篇奏折较长,写得着实不错,诸葛亮的出师表的风格与其类似,个人猜测,诸葛亮应该多次研读过本篇,这才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造出如何恢弘大气的千古名篇。上疏时,窦武将自己的官印都交了,以示决心,只不过,皇帝还是极力挽留,也放了不少人,可惜,时间不长,就在当年冬天驾鹤西行了。灵帝即位后,窦武家族以拥立之功受了不少封赏,他与陈蕃合谋趁机铲除曹节等宦官,可惜事败被杀。《三国演义》开篇这样描述: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何进以国舅的身份担任要职,黄巾起义之后,继任灵帝时期的大将军,在何进的指挥下,他的弟弟何苗很快打了场大胜仗,被封为车骑将军,封济阳侯。这时候,有人建议皇帝与大将军搞点形式主义,“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下。起大坛,上建十二重五采华盖,高十丈,坛东北为小坛,复建九重华盖,高九丈,列步兵、骑士数万人,结营为阵,天子亲出临军,驻大华盖下,进驻小华盖。礼毕,帝躬擐甲介马,称“无上将军”,行陈三匝而还。诏使进悉领兵屯于观下”。当时操持礼仪的有八个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又有左右校尉,这些人,熟悉三国的都不陌生吧。在这场形式主义的大阵仗中,蹇硕收到了皇帝的信赖,实际上掌了军权。之后的故事基本上就尽人皆知了,被杀的何进开启了潘多拉魔盒,大汉皇朝不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
更多文章
“何进不死便无三国?”不论何进是否在世,东汉都将走向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彦祖普法标签:何进,汉灵帝,宦官,汉献帝,董卓,黄巾起义
对于三国时代的历史,很多人这样评论:何进不死便无三国。意思是如果何进还在,三国的局势就不会形成。其实个人觉得,不论何进是否在世,东汉帝国都将走向崩溃。何进之死东汉的历史,主体上就是宦官和外戚集团轮流夺权的历史。何进是汉灵帝时代的外戚。当时天下爆发了著名的 “黄巾起义”。何进在平定这一起义中,多少发挥
从窦武到何进的历史演化
历史解密编辑:羞羞的谈标签:窦武,何进,宦官,陈蕃,梁冀,赵高
从窦武到何进的历史演化傅强观2022-07-2511:54山东关注《后汉书》将窦武与何进两位外戚合并作传,也许是用意深远吧。与跋扈景军梁冀不同,无论是窦武还是何进都没有什么恶行。窦武时任虎贲中郎将的侄子窦绍“性疏简奢侈”,窦武多次对他批评教育,仍然不思悔改,于是上疏要求处分自己和窦绍,这才将其教育转
何进不死,东汉帝国就不会瓦解?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笑话漫画标签:何进,董卓,帝国,袁术,汉灵帝
何进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作为何皇后的兄长。在汉灵帝死后,得以以皇舅的身份出任大将军。进而成为东汉帝国掌握实权的外戚,不过何进就才能而言,根本不足以担任大将军一职。因此在他成为大将军后,不但没有为稳定东汉帝国做出什么贡献。反而激化了外戚与宦官的矛盾,并且引狼入室,将董卓招进京城。最后的结果是,他与十常侍
汉末大宦官蹇硕与何进势同水火,欲诛杀何进却被何进先下手为强
历史解密编辑:爱发呆的猫标签:何进,宦官,袁绍,曹操,汉末,蹇硕,汉朝,汉灵帝
汉唐明三朝是宦官干政最严重的时候,相比起来明朝的宦官虽然权势比较大,但是必须依靠皇权。而汉唐则不然,他们掌握了军队,甚至妄行废立之事。而汉朝比较著名的宦官里蹇硕算得上权势十分大的了。蹇硕从一介小黄门跃升为军队实际上的最高统帅,连日后叱咤风云的袁绍、曹操都要听命于他,这完全是拜黄巾起义所赐。光和七年(
历史转折中的何进
历史解密编辑:过去的梦呀标签:何进,袁绍,宦官,汉灵帝,袁术,刘协
何进在不靠谱的身边人的蛊惑下,搞了一场形式主义似的张扬招摇之后,被汉灵帝猜忌了,这也许是他事先没有想到的。毕竟身边人提议的依据是“《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厌四方”,听起来很专业的,没想到操作下来,不是那么回事。据说,汉灵帝更偏爱皇子刘协一点,碍于小孩舅舅何进的实力,没有轻举妄动。汉灵帝死后,
三国的开端——何进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浅青丝烟标签:何进,董卓,袁绍,曹操,宦官,汉朝,司马懿,古装片,历史片,史说三国,三国(电视剧)
三国时代之所以能够出现一个除了春秋战国空前的乱世,就是因为这个中出现了一个人——何进。《新三国》中有一段特别的描写,司马懿进入了何进庙中住宿休整,并且让人重修何进庙。这一段描写我个人认为是高希希导演所拍摄的所有剧中最完美的一个,这一段描写直接将三国的开始和结局进行了整合。三国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主角的主
为什么何进身为大将军,杀不了十常侍;十常侍不投靠何进?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何进,宦官,汉灵帝,汉桓帝,袁绍,士族
十常侍之乱是摧毁东汉帝国的导火索,从那以后,由董卓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武装对抗,将东汉帝国推入军阀割据时代,统一的中央政权彻底垮塌。“十常侍之乱”的历史背景有点复杂,甚至这个叫法都有问题。如果我们把何进,与十常侍之间的冲突,简单归结为个人矛盾,就很容易产生疑惑:一群太监,何进对付他们怎么那么费劲?面对威
袁绍能在何进死后杀尽宦官,为何不能提前下手,保住何进的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文古至尊宝标签:何进,宦官,董卓,曹操,汉朝,汉灵帝,袁绍能
袁绍并不是不想直接杀光宦官,不是非得要让何进先去探路送死,关键是袁绍手头没有军队。按照当时士族与宦官的巨大矛盾,袁绍何尝不想直接把宦官变成肉酱?苦于当时袁绍尚未具有军事实力,只能鼓动何进这个头脑简单的屠夫杀掉宦官。本来袁绍觉得,以当时何进的优势,怎么着也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但是未曾想自己和何进小觑了宦
杀鸡偏用宰牛刀,难怪曹操不顾职场规则痛斥上司:乱天下者必何进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曹操,何进,牛刀,袁绍,宦官,诗人,东汉,汉朝,曹魏,汉灵帝
杀鸡偏用宰牛刀,难怪曹操不顾职场规则痛斥上司:乱天下者必何进【经典名著解读之“三国”系列文章:007】人在职场飘,有时身不由己,便会言不由衷地说出些圆通的话,做出些圆滑的事。“牢骚过盛易断肠,少言少语少是非”,这样做是一种自我保护和成熟的处世哲学。换位思考的话,此举也不难理解,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庸之道
东汉末年何进身亡,天下大乱,为何屠夫出身的何进一死天下会乱?
历史解密编辑:科普怪谈标签:何进,屠夫,宦官,袁绍,东汉末年,张让
熟读历史者,皆知,东汉末年,何进一死,天下大乱。何进,一匹夫也,无德无才,靠关系上位,为皇亲国戚,加官进爵,先后被封郎中、虎贲中郎将、颍川太守,其妹成皇后,何进地位水涨船高,又被封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黄巾起义后,灵帝重用何进,命其为大将军,坐镇洛阳,指挥卢植等人作战。卢植等人,为其作战,所立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