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公元前126年的夏天,天气异常炎热,汉武帝刘彻批阅奏折后,正在大殿上小憩,此时一位太监兴冲冲地跑进大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回……来……了,他回来了!太监口里说的这个人,正是出使西域13年杳无音信的张骞。汉武帝热泪盈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当刘彻看到两位衣衫褴褛、形似乞丐的人出现在眼前时,他还是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当那个人把零乱的头发整理了之后,汉武帝这才看清了眼前之人,他正是满朝文武热切期盼的张骞。
张骞扑通跪倒在刘彻跟前,嚎啕大哭,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君臣二人随即陷入了一段久违的回忆。
主动请缨,出使西域
自汉朝成立以来,匈奴的势力逐渐扩张,他们不断地侵占汉朝领土,骚扰边境上的居民,掠夺百姓的财物,成为汉朝的头号敌人和最大的威胁。虽然汉朝与匈奴是甥舅之国,但匈奴人根本没有婚姻概念,毫无亲戚之情,他们的铁蹄始终横行霸道。
武帝刚刚即位不过4年,为了树立威信,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为了扩张版图,刘彻心里也萌生了主动攻打匈奴的想法,以示强硬,毕竟在此之前,都是匈奴主动侵犯,这一次他想主动出击,杀杀匈奴的威风。不过,刘彻虽然是新帝,然而他的文韬武略也是首屈一指的。在他看来,必须要打有把握之仗,如果说能找到一个盟友的话,取胜的几率就会大一些。
恰恰在此时,有一个投降西汉的匈奴人对汉武帝透露了一个消息。原来,大月氏曾经非常强盛,匈奴刚刚建国时,慑于大月氏的威胁,头曼单于便将太子送到大月氏充当人质。而这位差点死在异国他乡的太子当上匈奴单于后,壮大了匈奴的实力,同时对大月氏展开了报复行动。月氏人不得不西迁,迫于双方力量悬殊,大月氏也想找一个盟友一起抵抗匈奴的侵扰。
刘彻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兴奋,不过这位匈奴人也提醒汉武帝,要想到达大月氏,匈奴是必经之地,如果采取绕道行驶的话,恐怕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会阻挡去路。因此,能不能顺利通过匈奴就成了关键。
为了巩固大汉政权,也为了征服匈奴,汉武帝觉得必须要尝试一把,当务之急就是出使西域人选的问题。如果从今天的地图就不难看出,此去西域,得从今天敦煌附近的玉门关和阳关两个关口一直往西到葱岭(帕米尔高原),这一片地区古人称之为西域,月氏国就是西北边陲的游牧民族。满朝的文武大臣都知道,此去路途遥远,即便是匈奴人不追杀,自然条件也是非常残酷的,可谓九死一生。
西行之路虽然多灾多难,不过有一人却主动请缨,他就是张骞。他表示,愿意替汉武帝效犬马之劳,为打通西域之路做出自己的努力。
不幸被囚,娶妻生子
因路途遥远,所以张骞此行并没有大动干戈。他出行前武帝给他安排了一位名叫堂邑父的助手,他是归附大汉的胡人,他主动提出给张骞当向导和翻译。张骞随后只挑选了100余人,从今天甘肃临洮开始出发(古陇西,今甘肃),踏上了去往西域的探险之旅。
众所周知,张骞出使西域主要的目的无外乎有2个:首先,联合大月氏国和乌孙国共同对抗匈奴,拓展西汉的版图;其次,向西域各国宣扬国威。
汉武帝对张骞寄予无限厚望,张骞此行也发下宏愿,定要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不过,当路过匈奴时,发生的一系列状况让张骞始料不及。当张骞一行来到河西走廊时,这里原本是大月氏的地盘现在已经被匈奴霸占,匈奴人随即扣押了张骞一行。
张骞等人被带到匈奴王庭时,匈奴单于很快便掌握了张骞此行的目的。单于对张骞说,大月氏就在匈奴北边,想借道匈奴到大月氏是断然不会同意的。不过,限于大汉特使的身份,单于没有加害张骞,只是将这些人全部软禁了起来。
单于也会精打细算,他也想通过张骞,跟大汉搞好关系,为了笼络张骞,单于时不时通过各种手段威逼利诱,甚至将匈奴的女子嫁给张骞。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对于单于的安排,张骞不得不从。
张骞这位妻子(历史上称为张氏),历史资料中几乎没有她的纪录,但之后推断匈奴人女性性情温顺,聪慧得体,对张骞后来逃离匈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可以说,两人虽然是一桩政治联姻,但两人一定是真心相爱的,婚后,两人还育有2个孩子。
图画麒麟他日事,不将行乐负初心。虽然衣食无忧,也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张骞一颗初心始终没有变化,十年来,张骞始终“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并且一直在寻找逃跑的机会。最终在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监视渐有松弛,张骞趁匈奴人不备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不改符节,心向大汉
时光荏苒,待在匈奴的十年,中原与西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逃了出来,但他不能就这么回去,如果做事没有始终的话,此行将毫无意义。所以张骞决定依旧向北前行,去寻找大月氏国。
张骞不知道的是,大月氏在匈奴的逼迫下已经离开了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至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在那儿月氏征服了大夏,重新建立新家园。在得到消息后,张骞改变了路线,开始从西南方向出发。
这一路大都是戈壁,流沙千里、飞沙走石,虽然困难重重,但张骞早已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所幸的是,他们沿途路过大宛国,得到了及时的补给。后来在大宛国向导的指引下,历经千辛万苦的张骞终于来到大月氏。
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由于新的国土物产丰饶,加上距匈奴很远,此时的大月氏国王已经无意东还,更不想再与匈奴为敌。
所以当张骞说明来意后,大月氏国王婉绝了张骞的请求。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张骞无奈,准备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
为了避开匈奴人,张骞改变了撤退路线,准备走南道,通过羌人的地区回到汉朝,没想到羌人地区也被匈奴人控制,张骞在返回途中又被匈奴人掳走。张骞本以为回国无望,然而一年后,由于匈奴内战,最后单于病逝。后来,匈奴太子兵败归顺汉朝,刘彻封其为涉安侯。就在匈奴内讧的时候,张骞和甘夫再一次趁乱逃走。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无论是白天的酷热还是夜间的寒冷,每每走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张骞都没有丝毫的畏惧,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执着成了最好的防守,毅力成了最强劲的动力。这般恶劣的天气,根本没有动摇张骞的恒心和对国家的信仰。
关于张骞的夫人,有人说在张骞第一次逃走时,因获罪,被族人摧残致死;还有一种说法是,她跟着张骞历经千辛万苦也返回了长安。很多人倾向于第二个结局,毕竟糟糠之妻不可弃,而且张骞也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见到汉武帝后,张骞向皇帝汇报了自身在西域的所闻所见,因感念张骞的功劳,汉武帝封其为太中大夫,甘夫被授于奉使君。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大抵和第一次一样,打算与乌孙国结盟,彻底消灭匈奴。
只可惜,当张骞到达乌孙国时,国内正发生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不过,此行的效果与第一次截然不同。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将领将匈奴赶到了漠北。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此通畅。
司马迁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凿空”之行,张骞西行几万里路,带回不少有价值的东西,让汉朝人民对西域有了新的认识,丰富了国人的地理知识,打开了汉朝的通向世界大门。而这条“丝绸之路”,也让大汉王朝威名远扬,张骞本人也因此成为沟通西域第一人,名留青史的探险家。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