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除了昭君,呼韩邪还向汉朝要此物,元帝本想给,为何最后又不给?

除了昭君,呼韩邪还向汉朝要此物,元帝本想给,为何最后又不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1494 更新时间:2023/12/21 11:14:20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前面已经提到过,呼韩邪单于前来长安的目的,迎娶汉女只是其一,另外还请求汉朝撤去上谷至敦煌的边防,由匈奴来防卫西北边疆。

这一要求引起了汉朝公卿大臣们的讨论,大部分大臣都认为这个提议对汉朝有利,可以休息民力,纷纷出言赞同。

1、侯应的十点理由

只有郎中侯应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侯应对边防情况比较熟悉,元帝也很重视他的意见,侯应对元帝说:

“自从周、秦二代以来,匈奴突然兴起,不断骚扰边境,从我汉朝建立之后,成为最棘手的边患。据微臣了解,从北边的边塞直至辽东以北,有一阴山山脉横亘东西,长达千余里。阴山脚下草木繁盛,各种飞禽走兽都很多。在冒顿单于的时代,匈奴人移居阴山,制造弓箭,时不时外出掠夺,将阴山一带变成了他们的苑囿。到我孝武皇帝在位的时候,汉朝开始出兵征讨匈奴,将匈奴人从阴山一带逐出,驱赶到了漠北。

此后汉朝在这一带建立边防,修筑长城,设置屯戍,逐渐完善守备力量,才让边境得以渐渐安定下来。

漠北地区土地平旷,草木较少,风沙极大,匈奴如从漠北调动兵马来侵犯边境,将没有任何可以提供隐蔽的场所。若从边塞地区再向南纵深,又是深狭的山谷地区,难以行走。所以边境上的老年人常说,匈奴失去了阴山的领地之后,都嚎啕大哭。如果现在要撤走驻屯的边防,只会对匈奴有利,这是我反对的理由之一。

“现在圣天子恩德遍及天下,上天也有意让匈奴走向覆灭。匈奴现在为了求得一条生路,所以才对我汉朝俯首称臣。夷狄向来如此,一遇到困境就无比顺服,一旦得势就不服约束,这就是夷狄的天性使然。

以前也曾减少过边防军的数量,最多也就是减省一些边防岗哨,现在边防的部队无非就是做一些侦察和报信之类的工作。古人说得好,居安思危,现在不能再减省了。这是我反对的理由之二。

“中国崇尚礼仪教化,违礼则有刑罚处分。即使如此,尚且有愚民触犯禁条,又何况并没有受到教化的匈奴单于呢?他能保证匈奴人以后不会背弃盟约吗?这是我反对的理由之三。

“即使是我汉朝国内,仍然要修筑关津渡口以限制诸侯之间的往来,这样才能杜绝臣下的犯上作乱之心。以此看来,修筑城塞,设置驻屯,目的并不只是针对匈奴而已,也是为了限制那些附属小国的降人。

这些降人本来也是匈奴的臣民,担心他们眷恋故土而逃亡。这是我反对的理由之四。

“近年来西边的羌人投降,安排他们保卫西边边境,结果与当地人接触渐多,个中有贪纵不法的吏民,侵盗羌人的妻子财产,招致羌人的怨恨,导致羌人反叛,一连几年都没有解决。现在将西北边境撤防,恐怕以后就会渐渐出现类似的纠纷。这是我反对的理由之五。

“以往与匈奴作战,从军而失陷在匈奴里面的汉人也不在少数,这部分人的子孙后代也有不少生活困窘的。现在撤销边防以后,这些人一旦自己出境去寻找亲人,就有可能再也不回来了。这是我反对的理由之六。

“还有屯边的一些奴婢生活也很凄苦,想要逃走的人很多。有人传言说:‘听说匈奴的生活无拘无束,不过边防岗哨监视严密,没办法过去。’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人偷偷越境逃走,可见边防不可撤走。这是我反对的理由之七。

“一旦裁撤边防,我国国内的盗贼也势必闻风而起。这些人都是集体行动,力量不容轻视,一旦形势紧急,他们从北疆逃走,我们将追不可及。这是我反对的理由之八。

“自百余年前建造边塞长城以来,各个边防城塞并未都有土石城垣。有的利用一些简易的材料,有的甚至要夷平山地,才建造完工。当初修筑城塞的时候,花费都十分可观。微臣非常担心一些大臣不顾大局,一切只看眼前利益。假如撤走边防,十年之外,百年之内,倘若再有变故,那时候城塞都已被破坏殆尽,烽燧也不能再使用,到时候再想建立驻屯,重新修复,可就不是一日之功了。这是我反对的理由之九。

“如果要撤走边防,到时单于必然认为自己为汉朝承担了边防的重任,对汉朝有大恩德,肯定要不断地向我们索要财物。假如稍微拒绝一下,今后关系会变成什么样子,也就难说得很了。这是我反对的理由之十。”

2、汉元帝如何对呼韩邪解释?

侯应反对的理由十分充分,说得也在情在理,元帝当然采纳了他的意见,没有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这一请求。

同时又怕匈奴方面有所误会,就派车骑将军许嘉亲自去找呼韩邪单于传达元帝的口谕:

“您上书朝廷,希望为汉朝保卫西北边塞。这说明您心向汉朝,为我们充分考虑,实在是长久之策,朕也十分欣慰。但是中国四方都设有边塞,并不是只针对北边。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中原的贼盗之徒流窜出境,给其他地方带来灾难,所以要明确法度,好让百姓能够安心生活。现在派专人跟单于讨论此事,表示朕对单于没有丝毫的疑心。只是担心单于对朕不接纳好意产生不必要的疑虑,所以让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前来与单于面谈。”

从情理上来看,呼韩邪单于这次请求汉朝撤走边防应该没有恶意,只是因为郅支单于被汉军杀死,心中畏惧,希望以此来讨好汉朝而已。背后的逻辑与他求娶汉女,想要做汉朝的女婿是一样的。

但是汉朝方面却动了脑筋,为了防患于未然,所以没有准许。故此在元帝表示拒绝之后,呼韩邪单于的回答也很谦逊,说:

“小臣愚直,不能理解天子的大计,幸好天子让大臣来为我解惑,真是太好了!”

3、呼韩邪的另一个未达成使命

根据《汉书·匈奴传》的记载,呼韩邪单于这一次还见到了当初降汉的左伊秩訾王。左伊秩訾王曾劝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果然见到成效。后来有人向呼韩邪单于进谗言,说左伊秩訾王认为自己向单于献策有功,没有得到封赏,平时总是闷闷不乐,满腹牢骚。

呼韩邪单于因此开始怀疑左伊秩訾王,并且逐渐疏远他。左伊秩訾王看出苗头不好,害怕哪天会被呼韩邪单于杀掉,于是率领自己的部众1000来人投降了汉朝,汉朝封他为关内侯,有三百户的封邑,仍然可以佩戴自己的王印。

这次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与左伊秩訾王再次相见,呼韩邪单于也有些不好意思,对左伊秩訾王道款道:

“当初您为我筹划了这么好的计策,让匈奴人至今得以安宁无事,都是您的功劳,这份功德我们怎么可能忘记呢?都是我的一时糊涂,让您决意离开,这都是我的过错。我打算去向汉家天子求恳,让您回转王庭。”

呼韩邪单于虽然态度诚恳,极力希望左伊秩訾王能够返回匈奴,但他始终没有回心转意,而是谢绝了呼韩邪单于的好意。

左伊秩訾王说:

“单于凭借天命的指示,投靠了汉朝,由此使匈奴得以安宁。这都是单于与天子有神灵佑护的结果,哪里有我什么功劳!我既然已经投降了汉朝,现在又要回到匈奴去,就是三心二意。我愿意担任单于派遣在汉朝的使者,请恕我不遵从您的命令。”

呼韩邪单于见他心意已决,不管怎么劝说也没有用,也就只得放弃了。

4、匈奴也有连续四代兄终弟及的佳话

呼韩邪单于离开长安之后,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元帝在未央宫驾崩,汉成帝刘骜即位,改年号为建始。呼韩邪单于也在建始二年病死,然而在他身后的继承人问题上却出现了纠纷。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一纠纷并不是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们要争夺单于的位子,相反却是互相让位,实在是非常罕见。早先呼韩邪单于娶了左伊秩訾王的哥哥呼衍王的两个女儿。大女儿被封为颛渠阏氏,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且莫车,二儿子叫囊知牙斯。

小女儿被封为大阏氏,生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叫雕陶莫皋,二儿子叫且麋胥,这两人都比且莫车年长,其他两个小儿子还没起大名,都比囊知牙斯岁数小。其他阏氏生的儿子也有十几个。

颛渠阏氏在这里面最得宠,所以且莫车也最受呼韩邪单于的喜爱。

在呼韩邪单于弥留之际,他指定了且莫车作为继承人。结果颛渠阏氏却说:

“匈奴内部战乱十余年,一直就没有停息,幸好借助汉朝的力量,才把国内安定下来。现在匈奴刚刚结束战乱,但战争留给大家的创伤仍在,且莫车岁数还小,国人未必信服,恐怕让他即位,又会将国家陷入战火之中。我与大阏氏本来就是一家人,不如改立雕陶莫皋。”

大阏氏在一旁说道:

“且莫车虽然年轻,但自然有大臣协助他办理国家大事。如果改立雕陶莫皋,就是舍贵立贱,以后一定会出乱子。”

呼韩邪单于最后表示尊重颛渠阏氏的决定,改立雕陶莫皋为单于,并与他约好要传位给弟弟。这样雕陶莫皋就登上了单于之位,这就是复株絫若鞮单于。

复株絫若鞮单于即位以后,他继续延续呼韩邪单于的亲汉政策,派遣儿子右致卢儿王醯谐屠奴侯到长安去做质子,入侍天子,自己则继续以王昭君为阏氏。

此后双方相安无事地又过了11年,在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复株絫若鞮单于死去,其弟且麋胥继立为搜谐若鞮单于。8年后,搜谐若鞮单于死去,轮到且莫车继位为车牙若鞮单于。又4年,车牙若鞮单于也病死了,传位囊知牙斯,是为乌珠留若鞮单于。

从这几次单于位交替的情况来看,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们实现了当初的诺言,坚持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将单于位平稳地过渡给下一任。

从搜谐若鞮单于到车牙若鞮单于的交替,实际上是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和颛渠阏氏两系之间的异母兄弟交接,竟然没有出现政治上的异动,可见这一时期匈奴内部的政治矛盾已经不是十分突出了。

这种交接一下子持续了几十年,在少数民族政权之中实属难得。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标签: 呼韩邪元帝匈奴匈奴人阏氏

更多文章

  • 瀚大黎众|文化版连环画《三国故事系列》之《荐祢衡》王志强绘画

    历史解密编辑:瀚大黎众连环画标签:连环画,王志强,三国故事系列,荐祢衡,绘画

    点击瀚大黎众,免费关注,每天有不一样的连环画等着您!

  • 诸葛亮在曹操阵营能排第几位?会变成荀彧,还是会变成孔融祢衡?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诸葛亮,曹操,荀彧,孔融,祢衡,郭嘉

    曹操是很欣赏诸葛亮的,还曾经送给诸葛亮五斤鸡舌香示好,不管是邀请他来参详熹平石经,还是让他含着鸡舌香与自己一同上朝,曹操对诸葛亮还是有诚意的。这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以诸葛亮的水平,在曹魏阵营诸多谋士之间,会排在什么位置?他是会成为荀彧,还是会成为孔融祢衡?如果诸葛亮投奔曹营,是不能与郭嘉郭奉孝

  • 古代三大“骂神”诸葛亮祢衡难入选骆宾王不大气海瑞很聪明

    历史解密编辑:灰脸娱乐说标签:诸葛亮,骆宾王,海瑞,曹操,祢衡,王朗

    一提起古代骂人高手,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击鼓骂曹的祢衡和骂死王朗的诸葛亮,认为这二位的骂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按照“骂出风格骂出水平”的标准来衡量,他俩还真算不上高手。其实现在大家对诸葛亮骂死王朗一节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从未见过如此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但是就连《三国演义》原

  • 孔融和祢衡,曹操为何杀一放一?背后的原因其实一点也不复杂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孔融,曹操,祢衡,刘备,刘表,丞相,东汉,艺术家,史说三国

    曹操有容人之量,也有杀人之心,但总的来说,曹操的肚量还是很大的,这点他比他儿子曹丕强得太多了。曹操敬重名士,但是也杀过名士,他杀过一个最有名的名士就是孔融。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孔融其实也没做过什么很过分的事情,虽然讽刺过曹操,但是比起他的好友祢衡裸衣骂曹操,把曹操手下通通骂了个遍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

  • 俗话说文人相轻,那为什么三国两大牛人孔融和祢衡关系这么好?

    历史解密编辑:奔跑吧向阳光标签:孔融,曹操,祢衡,三国,曹丕,孔子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三国时间虽短,但涌现的名人之多、段位之高却真的让人惊叹。在三国名人朋友圈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两个特别自信常常看不起别人的牛人,却偏偏没有我们常说的文人相轻,反而彼此惺惺相惜。这两个人,一个是孔子二十世孙的孔融,一个是昨天我们详细说过的在大庭广众

  • 祢衡除了击鼓就会骂人只能算是个有才无德的真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祢衡,曹操,刘备,刘表,陈群,荀彧

    《三国演义》中,祢衡是一个不惧权贵,敢于破口大骂曹操的真英雄。但实际上,这个祢衡除了击鼓和骂人之外,似乎并没有做过真么利国利民的好事,只不过是个舌头刁毒的小人物,而且骂来骂去,把自己的脑袋都骂丢了。 原本祢衡是很想做官的,史书记载他建安初期,到许都来游学。刚到了颍川(今徐庶徐元直的老家),就“阴怀

  • 祢衡除了骂曹操还骂过司马懿的大哥:就是个杀猪卖酒的贩夫走卒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曹操,司马懿,祢衡,荀彧,刘表,陈群

    祢衡不是什么好人,而且就他的表现来看,也就能写写吹牛拍马的文章,治国安邦几乎一窍不通、人情世故几乎一点不懂。不要说跟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相比,就是比许攸也要差上上好几个档次。读者诸君熟读史书,都知道一个有能力的人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几点祢衡一样都没做到。但是目空一

  • 祢衡恃才傲物,曹操、刘表虽不容但亦不杀,用一计策祢衡26岁卒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刘表,祢衡,孔融,荀彧,黄祖,汉朝,三国,曹操麾下

    文/花开无田在中国古代,有一类知识分子是万万不能惹的——狂放不羁的名士。他们不像久居官场之人,有所忌惮,位高权重便可以堂而皇之地使之折服;虽然一样满腹才华,却大都恃才傲物,无所惧怕,他们是靠着影响力而活,一如当年汉高祖刘邦想着另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商山四皓的出山只好作罢,便是明证。杀之便是杀害

  • 【江湖】祢衡是“让梨”孔融的小伙伴,家中古井2006年曾“显灵”

    历史解密编辑:年之父标签:孔融,曹操,刘表,孔子,黄庭坚,孟郊

    祢衡公园小学有篇课文叫做《孔融让梨》。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生活在东汉末年,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做祢衡。孔融比祢衡大二十岁,两人是忘年交。孔融曾经写下一篇《荐祢衡表》,向曹操举荐祢衡:“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

  • 鹦鹉洲地名由来与祢衡关系考辨

    历史解密编辑:江西地名研究标签:鹦鹉洲,祢衡,鹦鹉赋,李白,刘表,太平寰宇记

    鹦鹉洲曾是万里长江武汉段江面上一处著名的沙洲,唐代诗人崔颢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这处沙洲妇孺皆知。除此之外,历代文人都留下过关于鹦鹉洲的记述,因此这处如今早已消失的沙洲成为承载重要历史文化内涵的地理坐标。一直以来,关于鹦鹉洲地名由来的主流说法是它和汉末名士祢衡(公元173~1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