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周朝的《谥法解》是这样解释的:
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戾”这个谥号是一个不好的谥号,是指这个人生前脾气暴躁且犯有大罪过而不知悔过。
但刘据生前跟这个谥号所表达的是完全相反的,根据史料记载,刘据性情温厚且宽厚谨慎,因为这一点汉武帝甚至觉得刘据不像自己。
不过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刘据的性格,那么这样的人为何会被封谥号为“戾”,这个人还是自己的曾孙。
其实就是这里面有一段不好的往事,刘据的谥号可能就是因为这件事而进行改变,这件事就是震惊西汉一时的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
刘据是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在此之前汉武帝一直没有一个儿子,所以刘据的出生对汉武帝的意义可想而知,生下刘据的卫子夫也因此直接登顶皇后之位。
刘据一出生就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对刘据培养可以说是倾尽所能,不过刘据也没让汉武帝失望,在刘据长大之后就多次监国代政。
那么这样优秀的一位太子为何最终会落得一个自杀谢罪的下场呢?
起因
汉武帝一生都沉迷于女色当中,他的后宫是扩充了再扩充,这就导致有新人进来,也不断有妃嫔失宠。
为了能再获得汉武帝的宠爱,很多妃嫔就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巫术让汉武帝重拾对自己的宠爱。
在卫子夫之前的陈皇后就曾用过这一办法,目的就是为了将汉武帝的目光从卫子夫转移到自己身上。
巫术的出现就导致后宫争斗不断,不过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利用巫术制作出来一个木偶人,然后在木偶人身上贴上自己所讨厌的人进行诅咒。
汉武帝发现这个情况后大怒,就将这些涉嫌使用巫蛊的妃嫔全部杀害,不过也因此做了噩梦,梦到有无数的木偶人想要击杀他。
梦醒后的汉武帝是后怕不已,为了彻底杜绝这种现象汉武帝就命大臣江充带上士兵前去追查这个事件,势必要杜绝这种情况。
于是江充就在京城中找出一大堆所谓的巫师开始寻找巫蛊的来源,凡是有不顺从江充的人都被他用参与巫蛊的罪名而杀害。
一时间朝堂之上还有民间都是乱作一片,只要看谁不顺眼就去举报对方用巫蛊,导致数万人因此遭难。
拥有权力的江充就想到了跟自己不对付的太子刘据,刘据性情温顺一直不喜江充的奸猾圆润。
于是江充就担心刘据登基之后秋后算账,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说干就干,直接带人去了太子的寝宫寻找巫蛊。
结果自然令他非常满意,就是太子的宫里发现了诅咒他人用的稻草人,如果被汉武帝知道那后果可想而知。
高潮
刘据也因为这件事害怕不已,于是就去请教自己的老师,刘据的老师石德就告诉刘据应当先缉拿江充再去甘泉宫向汉武帝请罪。
刘据听从老师的建议开始抓捕江充,在处死江充的过程中他的同党宦官苏文侥幸逃脱前往汉武帝所在的甘泉宫。
苏文在禀告之后汉武帝还是清醒的,准备先把刘据叫过来问话,于是就遣了使者前去长安找刘据。
但这个使者胆子太小再加上当时长安城中乱作一片,于是使者到了长安城并未入内就返回了,回来后就告诉汉武帝说刘据已经造反还要杀自己。
此时的汉武帝哪里还有清醒可言,当即下令让丞相刘屈氂带兵镇压刘据的反军,由于民间一直盛传太子谋反的消息,于是刘据这边的士气就越来越低落而刘屈氂那边则是越来越强壮。
两军在长乐宫大战五天五夜,可以说血流成河来形容,最终刘据大败。
结束
刘据兵败之后就开始逃离长安城,最终硬生生是逃到了河南的胡县,在一农户家中休息。
后来刘据在联系胡县旧识的时候不幸消息走漏,地方官兵就开始围剿刘据,此时的刘据已经无路可退。
外表忠厚但内心骄傲的刘据不愿就此被羞辱的抓住,直接自裁谢罪,远在王城的刘据家人也都遇害,此事就此结束。
纵观整个事件来看的话,刘据都是身不由己被冤枉的,起兵造反也完全是为了保命,但这其实完全符合了“戾”这个谥号。
不思顺受曰戾
虽说刘据在整个事件中是被冤枉的,但刘据并没有选择所谓的“顺受”而是直接进行了反抗。
虽说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当时是古代,而且刘据还有一个身份是太子。
这就相当于太子带头杀害皇帝的大臣进行造反,这在古代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提倡的。
如果当时刘据选择的是逆来顺受,那最终无疑谥号会好上很多,最起码绝对不是“戾”这个下等谥号。
知过不改曰戾
在起兵之后刘据就已经明白自己犯错了,但刘据选择的是什么?没错,就是知错就错继续错下去。
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丞相刘屈氂带人镇压刘据的时候,刘据并没有选择投降见汉武帝,而是继续反抗。
并且在失败之后刘据也依旧没有选择投降,哪怕最终自裁于郊外也不愿意回京面见汉武帝。
这就是妥妥的知过不改,但凡刘据低下头等汉武帝清醒过来都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但刘据却选择抵抗到底。
这种抵抗到底的精神放到现在来看的话是值得提倡的,但在那个以儒家为主要思想的年代中,这便是错的。
一般情况下,只要中了谥号中的其中一条,那这个谥号就基本定下来了,刘据则是连中两条,这“戾”自然就落到他头上了。
不过在西汉之后的东汉又对“戾”这个谥号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说文》
这里面对戾的理解就是蒙受冤屈的意思,这个意思用在刘据身上也是刚刚好。
不过东汉晚了西汉几百年,所以当时刘洵封刘据这个谥号很有可能就是按照周朝的《谥号解》。
至于刘洵为什么不给自己曾祖父封一个好谥号,只能说刘洵尽力了,首先刘洵能登基是过继到了刘弗陵一脉作为他的孙子。
再加上刘据的种种行为也确实符合戾这个谥号,刘洵作为一国之君还是仁君,自然不会因为这事而失了民心让大臣失望。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