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对抗病毒传染病的时候,可以研发有效的抗体和疫苗,那么古人在面对疾病的时候,又是如何看病和治疗的呢?
说起古人看病,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那就是《扁鹊见蔡桓公》。扁鹊,姬姓,秦氏,名越人,是春秋时期的名医,人们尊称他为扁鹊。蔡桓公,本名叫田午,是齐国的第三位君主。跟他有关的一则成语“讳疾忌医”,我们是耳熟能详了。
扁鹊给蔡桓公看病,一共劝他三次,蔡桓公都不以为然,等到第四次扁鹊又见到了蔡桓公的时候,知道他已经无药可救了,但又怕蔡桓公加害与他,于是便偷偷地躲到了秦国去了。不久之后蔡桓公病毒攻心,不治而死,这段故事是告诉我们,疾病发生的时候应该尽快治疗,如果一直拖着,最后就会越来越严重,即便神医在世,也只能摇头了。
在《列子·汤问》中,扁鹊就还曾经做了一个大手术,患者的名字一个叫鲁公扈(hù),一个叫赵齐婴,二人身上没什么毛病,但是性格上却有一些缺点。鲁公扈是“志强而气弱”,赵齐婴是“志弱而气强”,扁鹊二话不说,便给两人换了心脏,这在现代人都不敢想象的事情,扁鹊却大胆地进行了尝试,而且两人还都被治愈了,脾气秉性也都改了,可谓是历史医学的神话。
古人的治病方法,除了我们熟知的“望闻问切”等基础手段外,还有“汤熨”、“针石”、“火齐”等手法,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治病的方法,有时候还真能让人“起死回生”。
01保命,古人急救很有一套
一些意外的情况危及到生命,古人又是如何把人救活的呢?苏武是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节,到了匈奴那里正好赶上匈奴内乱,结果就被关了起来,于是就有了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根据《汉书·苏武传》记载,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让苏武投降,苏武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节,曾经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拔刀自杀。
苏武牧羊背后,其实是苏武自刺。《汉书》里面没有记载苏武自刺到身体什么部位,但肯定不是重要的五脏六腑,如果直接抹了脖子,那早就凉透了。急救人员看到苏武自杀,赶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书记载“凿地为饮,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急救人员敲打苏武的后背促进他的血液循环,然后用火烤他的伤口避免发炎感染,本来已经气绝的苏武,半日的功夫又醒来了,真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苏武也真是福大命大。
根据以上记载,可见古人的急救方法,收效还是很大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患头疼,当时神医华佗想为其开颅治病,结果生性多疑的曹操误以为华佗想要谋杀他,结果自己最终还是死在了头疼疾病上,可见不相信医学的人,最后只能是咎由自取。
02古代人看病,是用“公费”还是“自费”?
公费医疗,其实早在宋朝时期就有了,当时的朝廷成立了尚药局和御药局,专门负责医药方面的供给,而且都是公费医疗。但是这种公费医疗,也要看您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只有王公大臣才能享受这样的待遇,普通老百姓是无缘享受的。
比如在《红楼梦》中的宁国府的大少奶奶秦可卿得病,就有好几个太医为其治病,就连贾母得病,也是请的太医,因为有这层关系存在,公费医疗自然不在话下。
03不生病有办法,五谷治百病
《黄帝内经》曾说,不治已病治未病,这是治病的最高级手法。把疾病化解在无形当中,这样的智慧和道理,我们伟大的祖先早就想到了。而五谷能治百病,更是古人一直信奉的观点。五谷,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这两种的区别,其实就是稻和麻的区别。
五谷文化深受中医文化的推崇,五谷文化可谓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在民间有很多有关五谷的艺术,比如“五谷粮食画”、“百米图”、“米画”等等。五谷在道教和佛教中应用也极为的广泛,成语五谷丰登,就是人们向往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最美好的愿望。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医和养生文化,更是我们人类文明赖以生存和发扬的基础,只有我们身体健康,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