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何止是凿空西域,张骞还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美食

何止是凿空西域,张骞还给我们带来了如此多的美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文史鉴赏观 访问量:2763 更新时间:2024/2/17 19:46:09

张骞,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先后共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化交流。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其实张骞止是凿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他在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直接带回来的食物,就直接给汉朝美食来了个大提升,很多食物已经影响了我们千年,今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

葡萄

葡萄原产于亚洲西部,据《汉书》记载:“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汉书》也作蒲桃,葡萄不但是一种甘甜的水果,还能造酒,其酒不易伤身,人饮之易陶醉,葡萄酒的出现,不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文学作品增添了素材。许多诗词当中,都有葡萄美酒的身影,如千古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又如蒲萄四时芳醇,瑠璃千钟旧宾。夜饮舞迟销烛,朝醒弦促催人,喝着葡萄酒,欣赏着跳舞,生活多滋润啊!

核桃

古时候称为胡桃、羌桃,核桃的故乡是亚洲西部的伊朗,古文记载:“张骞使西域还,乃得胡桃种,目前中国核桃的分布很广,全国22个省(区、市)都有分布,核桃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多种维生素,对人体很有益,民间还有流传的古话:核桃不离手,能活八十九,超过乾隆爷,阎带不走。

石榴

以前称作安石榴。石榴原产巴尔干半岛至伊朗及其邻近地区,据史书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来到了安石国,当时安石国正值大旱,庄稼枯黄,连御花园中的石榴树也奄奄一息。于是,张骞便把汉朝兴修水利的经验告诉他们,救活了一批庄稼,也救活了这棵石榴树。张骞回国的时候,安石国王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他都没要,只收下了一些石榴种子,作为纪念品带了回来。据传,张骞得石榴种回来上供朝廷,先在京城长安上林苑、骊山温泉宫种植。汉上林令渊曾追忆上林苑情景,栽植奇花异卉达3000株,内有“安石榴十株”。汉武帝一见倾心,遂命人移植于骊山温泉宫殿。自始,中华大地石榴栽培也开始在民间流传。

芝麻

沈存中的《笔谈》记载“汉使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而油麻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芝麻,张骞出使西域从中亚带回芝麻种子先在黄河流域一带种植,以后传至长江和珠江流域,并逐渐传播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等国。芝麻,被称为八谷之冠。芝麻是一种油料作物,榨取的油称为麻油、胡麻油、香油,特点是气味醇香,生用热用皆可。

蚕豆

又称罗汉豆、胡豆、南豆、竖豆、佛豆,原产欧洲地中海沿岸,亚洲西南部至北非,宋朝《太平御览》有记载,蚕豆正是西汉随出使西域的张骞引入国内,蚕豆营养价值丰富,含8种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含量47%~60%,可食用,也可作饲料、绿肥和蜜源植物种植。为粮食、蔬菜和饲料、绿肥兼用作物。

大蒜香菜

唐人孙愐著《唐韵》记载:张骞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大蒜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料,在烹调鱼、肉、禽类和蔬菜时有去腥增味的作用,可以说是千家万户做菜必备。胡荽就是香荽,原产于中亚和南欧。唐代《博物志》也有记载,公元前119年西汉张骞从西域引进香菜,现各地均有栽培。因其茎叶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芳香味,所以人们习惯叫它为“香菜”,香菜是人们熟悉的提味蔬菜,味郁香,是汤、饮中的佐料,有很多朋友极爱吃。

除了上面的这些,据说张骞回国的车上还装载了芋头、苜蓿、豌豆、莳萝、芦荟、胡萝卜、大葱等食物以及西域乐器等各种珍奇异宝,感谢伟大的博望侯张骞。

更多文章

  • 江苏挖出一群汉墓,考古发现令人费解:张骞不是开启丝路第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先生柳眉标签:张骞,刘彻,古墓,汉墓,江苏省,考古发现,丝绸之路,考古专家

    今年8月23日—8月2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连续三天聚焦江苏仪征联营墓葬群。在这一批西汉早期墓葬中,考古专家挖出了大量具有重大考古意义的文物,然而其中一件文物却令人费解。在编号M88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造型极其精美的漆砂木砚,更为重要的是,周边的装饰物竟是玳瑁(见下图)。考古专家确认:玳瑁在古代是

  • 当年张骞使西域到底有多难?四个维度解读开辟河西走廊的外交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健康小宓标签:张骞,刘彻,西域,匈奴人,大月氏,河西走廊,汉高祖刘邦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关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传奇故事,张骞出使西域,徐福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等等,都在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开启丝绸之路以前,最早开辟东西方文化通道的人,就是张骞。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古老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是紧闭的,汉帝国只知道在黄河以西地区,有一个天然通道

  • 为何司马迁评价张骞时用“凿空”二字

    历史解密编辑:紫荷看世界标签:司马迁,张骞,匈奴,大月氏,刘彻,汉朝,西汉,科学家

    公元前139年,才登基一年的汉武帝刘彻坐在高堂之上,向众臣说出了自己蓄谋已久的事,寻找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没有想到,众臣顾左右而言他,无人敢请战。失望之时,身边一位年轻人站了出来。这一站,成就了一段传奇,使他成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深受匈奴困扰的大汉,一直是通过和亲来解决纷争,可是17的

  • 我们知道的张骞,被神话包装了两千年,还有几分是真实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张骞,李广利,司马迁,张华,史记,班固

    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由他开创的陆上丝绸之路更在随后的千百年中继续发挥着作用,使今日之中国至今受益无穷。张骞为中国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有关他的故事却并不都是真实的,许多后人编排的虚假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也变成了他的“真”历史,过度包装。可以说,现如今流传的张骞形象,是真实与虚幻

  • 张骞:虽被匈奴人逼迫娶妻生子,其实是人生赢家,今后代子孙丰茂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张骞,匈奴,匈奴人,刘彻

    “为人强力,宽大信人”是司马迁对张骞的一句评价。短短的一句评价中,便可以看出张骞此人,其实有着非凡的能力。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成为西汉第五任皇帝。此时,汉王朝经过一甲子的休养生息之后,不仅政权日益巩固,就连经济实力也是蒸蒸日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看到国家天下、财

  • 张骞被匈奴人囚禁13年,被迫娶了个匈奴美女,悄悄生了个混血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夜阑听书雨标签:张骞,匈奴人,匈奴,大月氏,刘彻,霍去病

    在公元前138年,一个19岁的少年,握住一个27岁青年的手,两人眼含热泪,宛如一对人生知己,这两个人分别是汉武帝与张骞。历史上有名的张骞出西域,从这一刻开始。二人从未想过,这一别就是十几年,相别二人青春年少,再相遇时却不曾想两人已经两鬓斑白。刘彻依旧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汉武帝,张骞却是衣服浑身破烂,饱经

  • 张骞娶妻 冒顿单于野心勃勃 汉武帝锐意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余姐说剧标签:张骞,冒顿,刘彻,匈奴,匈奴人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但是匈奴人并没有放弃对这个来自中原王朝官员情感瓦解的努力。经由单于撮合张骞娶了一个善良的匈奴女子,这是张骞在单调枯燥的戈壁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尽管所有历史典籍里都没有记载他们的情感故事,但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我们依然相信,或许正是这段爱情带给了

  • 张骞祭祀大典在汉中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汉中主播标签:张骞,乐舞,汉中,丝绸之路,祭祀大典

    4月3日上午,癸卯(2023)年祭祀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大典在城固县张骞纪念馆举行,共同缅怀先贤,感知张骞精神。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王彦辉、出席“2023张骞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的全体专家学者、市县知名学者、张骞后裔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祭祀大典。上午9时30分,张骞纪念

  • 凭张骞叙说,刘彻就派兵远征1.5万里拿下战备省,可见其目光长远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刘彻,大月氏,匈奴人,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26年,前往联络西域的大探险家、被匈奴扣押13年之久的张骞,以衣衫褴褛流浪汉的模样,回到了长安城。在听完张骞带来的消息以后,汉武帝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地图,拥有宏图大志的他当即就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在有生之年内,一定向两个地方进军。那么,刘彻的目光究竟有多长远?为了一战必胜,竟然长征1.5万里

  •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最远到了印度?

    历史解密编辑:地图帝标签:张骞,匈奴,大月氏,乌孙,西域

    西域地方广大,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东接河西走廊,西达波斯高原。西域南北皆有大山,中央有河。由敦煌往西域,有南北两道。南道出阳关,经且末、精绝、扞弥、于阗至莎车,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罽宾等国;北道由楼兰傍山循河西行,经山国、尉犁、渠犁、乌垒、龟兹、姑墨至疏勒,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