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江苏挖出一群汉墓,考古发现令人费解:张骞不是开启丝路第一人?

江苏挖出一群汉墓,考古发现令人费解:张骞不是开启丝路第一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先生柳眉 访问量:3736 更新时间:2024/1/17 18:34:31

今年8月23日—8月2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连续三天聚焦江苏仪征联营墓葬群。在这一批西汉早期墓葬中,考古专家挖出了大量具有重大考古意义的文物,然而其中一件文物却令人费解。

在编号M88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造型极其精美的漆砂木砚,更为重要的是,周边的装饰物竟是玳瑁(见下图)。

考古专家确认:玳瑁在古代是奇珍异宝,而在中国汉代,并没有沿海地区可提供玳瑁这种珍宝,因此这一件漆砂木砚上的玳瑁必然是外来品。

众所周知,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凿空”西域,由此开了丝绸之路,然而比张骞还要早的扬州古墓中的玳瑁如何而来,难道张骞不是开启丝绸之路第一人?

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一路艰辛,惨遭匈奴囚禁10年,最终历经13年才回到国内。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度出使西域,四年之后返回长安。从此之后,汉朝和西域往来频繁,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本质上还是一条商贸往来的路线。

然而,江苏仪征联营墓葬群发现的玳瑁,却是在西汉早期,早于张骞出使西域。没有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汉朝如何得到玳瑁的呢?

其实,张骞并非“凿空”西域,而是再次打通而已。原因很简单,此前中西方早有交流,比如这两件典型考古发现。

西晋时期,盗墓贼挖出一座战国古墓,出土了一本叫《穆天子传》的奇书,讲述西周初期的周穆王传奇一生,曾西征昆仑,面见西王母,还赠送了大量丝绸等物品。由此不难看到,西周时期中西方就有交流,尽管这种交流并不频繁。

1976年,考古专家发现秦始皇祖坟——秦公一号大墓,墓主是秦景公,早于汉武帝时代400余年。在这座古墓中,挖出了大量战马尸骸,经过DNA检测却发现,秦国早就引进了汗血宝马(学名是阿哈尔捷金马)。显然,这说明丝绸之路前,中西方并未封闭。

之所以说张骞凿空西域,其实原因在于秦末战乱,匈奴趁势崛起,阻断了中西方交流,所以才有“凿空”之说。

对于扬州古墓中的玳瑁来源,由此可以有这么一个推测:会不会是汉朝之前中西方交流时,所累积下的材料,西汉初年时被人拿来使用?

更为重要的是,即便这一玳瑁不是之前的积累,汉朝也有渠道获取玳瑁,因为至少还有一条商路:海上丝绸之路。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地区,考古专家发现南越王墓(墓主是南越国第二位大王、赵佗之孙赵眜)。在这座古墓中,有两种物品极其奇特,一是原支大象牙一捆,可以确定产地是非洲,二是一个产自波斯的银盒。

赵眜死于公元前122年,丝绸之路尚未形成,为何墓中会有海外产品?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些物品是源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易。

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下面,考古专家挖出一座秦朝造船遗址,研究发现秦朝可以制造出“宽8米、长30米、载重五六十吨的木船”,足够沿着海岸线远航到波斯地区。

因此,扬州西汉古墓中的玳瑁,极有可能从海上丝绸之路获取,至于具体产地,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东南亚、波斯等地都有可能。

其实,对于海上丝绸之路,根据如今考古发现来看:萌芽于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可见,中西方商贸交流时间,要比我们想象的早得多。

既然中西方商贸早有往来,那么张骞还能算开通丝绸之路第一人吗?

实际上,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与前人大不相同,就如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美洲早已被人发现,但影响力却不一样,对历史的推动和改变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张骞之前的中西方交流典型商品并非丝绸,而张骞之后却变是丝绸,由此被命名丝绸之路,所以张骞还是开启丝路的第一人。

更多文章

  • 当年张骞使西域到底有多难?四个维度解读开辟河西走廊的外交之旅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健康小宓标签:张骞,刘彻,西域,匈奴人,大月氏,河西走廊,汉高祖刘邦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关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传奇故事,张骞出使西域,徐福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等等,都在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开启丝绸之路以前,最早开辟东西方文化通道的人,就是张骞。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古老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是紧闭的,汉帝国只知道在黄河以西地区,有一个天然通道

  • 为何司马迁评价张骞时用“凿空”二字

    历史解密编辑:紫荷看世界标签:司马迁,张骞,匈奴,大月氏,刘彻,汉朝,西汉,科学家

    公元前139年,才登基一年的汉武帝刘彻坐在高堂之上,向众臣说出了自己蓄谋已久的事,寻找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没有想到,众臣顾左右而言他,无人敢请战。失望之时,身边一位年轻人站了出来。这一站,成就了一段传奇,使他成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深受匈奴困扰的大汉,一直是通过和亲来解决纷争,可是17的

  • 我们知道的张骞,被神话包装了两千年,还有几分是真实的?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张骞,李广利,司马迁,张华,史记,班固

    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由他开创的陆上丝绸之路更在随后的千百年中继续发挥着作用,使今日之中国至今受益无穷。张骞为中国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有关他的故事却并不都是真实的,许多后人编排的虚假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也变成了他的“真”历史,过度包装。可以说,现如今流传的张骞形象,是真实与虚幻

  • 张骞:虽被匈奴人逼迫娶妻生子,其实是人生赢家,今后代子孙丰茂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张骞,匈奴,匈奴人,刘彻

    “为人强力,宽大信人”是司马迁对张骞的一句评价。短短的一句评价中,便可以看出张骞此人,其实有着非凡的能力。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成为西汉第五任皇帝。此时,汉王朝经过一甲子的休养生息之后,不仅政权日益巩固,就连经济实力也是蒸蒸日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看到国家天下、财

  • 张骞被匈奴人囚禁13年,被迫娶了个匈奴美女,悄悄生了个混血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夜阑听书雨标签:张骞,匈奴人,匈奴,大月氏,刘彻,霍去病

    在公元前138年,一个19岁的少年,握住一个27岁青年的手,两人眼含热泪,宛如一对人生知己,这两个人分别是汉武帝与张骞。历史上有名的张骞出西域,从这一刻开始。二人从未想过,这一别就是十几年,相别二人青春年少,再相遇时却不曾想两人已经两鬓斑白。刘彻依旧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汉武帝,张骞却是衣服浑身破烂,饱经

  • 张骞娶妻 冒顿单于野心勃勃 汉武帝锐意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余姐说剧标签:张骞,冒顿,刘彻,匈奴,匈奴人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但是匈奴人并没有放弃对这个来自中原王朝官员情感瓦解的努力。经由单于撮合张骞娶了一个善良的匈奴女子,这是张骞在单调枯燥的戈壁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尽管所有历史典籍里都没有记载他们的情感故事,但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我们依然相信,或许正是这段爱情带给了

  • 张骞祭祀大典在汉中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汉中主播标签:张骞,乐舞,汉中,丝绸之路,祭祀大典

    4月3日上午,癸卯(2023)年祭祀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大典在城固县张骞纪念馆举行,共同缅怀先贤,感知张骞精神。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王彦辉、出席“2023张骞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的全体专家学者、市县知名学者、张骞后裔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祭祀大典。上午9时30分,张骞纪念

  • 凭张骞叙说,刘彻就派兵远征1.5万里拿下战备省,可见其目光长远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刘彻,大月氏,匈奴人,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26年,前往联络西域的大探险家、被匈奴扣押13年之久的张骞,以衣衫褴褛流浪汉的模样,回到了长安城。在听完张骞带来的消息以后,汉武帝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地图,拥有宏图大志的他当即就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在有生之年内,一定向两个地方进军。那么,刘彻的目光究竟有多长远?为了一战必胜,竟然长征1.5万里

  •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最远到了印度?

    历史解密编辑:地图帝标签:张骞,匈奴,大月氏,乌孙,西域

    西域地方广大,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东接河西走廊,西达波斯高原。西域南北皆有大山,中央有河。由敦煌往西域,有南北两道。南道出阳关,经且末、精绝、扞弥、于阗至莎车,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罽宾等国;北道由楼兰傍山循河西行,经山国、尉犁、渠犁、乌垒、龟兹、姑墨至疏勒,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等国

  • 九死一生,出使西域十三年后,张骞一百来号人队伍,仅余二人归汉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张骞,匈奴,大月氏,刘彻,匈奴人,大宛,西域

    学五千年华夏历史,品个中百味人生;知天命,学古鉴今。本文为苏苏鉴史原创,感谢大家点赞、支持、关注!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国一起对抗匈奴,在当时是一个能扼制匈奴相当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当时匈奴的实力强大,几乎让西域地区的众多国家都臣服了自己,所以张骞出师不利,没多久就被匈奴扣押,并就此被软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