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我们知道的张骞,被神话包装了两千年,还有几分是真实的?

我们知道的张骞,被神话包装了两千年,还有几分是真实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历史的百态 访问量:4057 更新时间:2024/2/17 19:45:58

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由他开创的陆上丝绸之路更在随后的千百年中继续发挥着作用,使今日之中国至今受益无穷。张骞为中国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有关他的故事却并不都是真实的,许多后人编排的虚假故事在口口相传中也变成了他的“真”历史,过度包装。可以说,现如今流传的张骞形象,是真实与虚幻共相并存的,有些地方美颜滤镜级别太高。

位于阳关的张骞像

一、传奇张骞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武帝为何派遣使节出使西域以及张骞在西域的具体经历,已经有诸多的记载,并由此催生出无数与有关张骞的故事和传说,本文不再对此进行详述。由于张骞出使西域成绩斐然,他也于公元前123年受封博望侯。公元前114年,张骞去世。

张骞生前就已名扬天下,与张骞同时代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便在《史记》中称张骞是“使绝域大夏功侯”,这里的“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地区。除《史记》外,班固在《汉书》中用“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八个字来表彰张骞,这里的“博望”指的是张骞因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不但被载入史书并得以名垂千古,而且早在东汉时就已成为许多青年人的偶像,班超便效法张骞,投笔从戎,同样在西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电影《大汉张骞》

张骞的传奇经历被后人层层包装打造,增添了很多不真实的色彩,我们自小便在课本中被告知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许多新物种像苜蓿、葡萄、石榴、核桃、大蒜等等。事实上,有关张骞带回这些西域物种的记载,并不见于与张骞同时代的史书。如果我们去翻一下离张骞时代最近的《史记》与《汉书》,可能会“惊奇”地发现,书中没有任何涉及张骞引进外来物种的记载。

其实,张骞将诸多西域物种传入中原的说法,最早见于西晋人张华《博物志》一书。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与张骞生活在同时代的司马迁不知道,离张骞不过百余年的东汉时期的班固不知道,反而是近400年后的西晋人张华知道张骞引进了如此众多的西域物种,并大书特书?个中奥秘值得探讨。

《博物志》

二、哪些外来物种才是张骞的功劳?

张华《博物志》记载张骞带回来了苜蓿、葡萄、石榴、核桃等西域物产,时至今日也是人们常见到或食用的东西。那么它们真的是由张骞带回来的?答案是否定的。就苜蓿、葡萄来说,考诸汉代的文献,它们的传入应该归功于将军李广利。李广利奉武帝之命前去征讨大宛,胜利归国时,带回了苜蓿与蒲陶,这里的“蒲陶”就是葡萄。可以说,苜蓿与葡萄是李广利的“战利品”,但张华却将其归在张骞名下,很明显是他对张骞的“神话”。

影视剧中的李广利

除了苜蓿、葡萄外,石榴在《史记》与《汉书》中也没有任何记载,同样最早出现于张华《博物志》,他的说法随后又被同时代以及后人所引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将石榴的引入看作是张骞的功劳。至于核桃,在西汉没有相关记载,最早见于《东观汉记》一书。《东观汉记》是一部集体修撰的史书,最后一次是在灵帝、献帝时期,似乎可以说核桃最早进入中国是在东汉时期。在有关核桃的诸多记载中,大都提到核桃的原产地是“西羌”,而“羌”的这个概念差不多也在东汉才出现,其所指代的地理方位也不是西域,而是今天的青藏高原地区,由此可见张骞从西域带回核桃一事,也没有什么说服力。

其它还有像大蒜到东汉时才广泛种植,尽管这些外来物种的具体传入时间现在依旧存在较大争议,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作为制造张骞带回诸多外来物种这个神话的《博物志》,本身并不具备什么说服力,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证据。

三、为何会把功劳归于张骞?

我们忍不住要问,人们为何要把这么多外来物种的传入全都看作是张骞的功劳?据学者考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有着如下三种原因:

首先,在文献传抄过程中出现了誊抄错误。在没有印刷术的古代社会,文献典籍基本靠人们亲笔抄写,在抄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誊抄错误,非常多见,进而以讹传讹。例如在《史记》中很清楚写到的“汉使于大宛取采葡萄实种”一语,到了《博物志》中,其主语便由“汉使”替换成了“张骞”,“大宛”也被替换成“西域”,此后的《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沿袭了这一说法。

话剧《司马迁》

其次,后世对地名联想有误。张骞不只以和平的方式出使西域,他还曾随军征伐匈奴,而大宛在汉代便已灭国,这不由得会使后人把张骞与后来征讨西域的将军混为一谈,把大宛模糊等于西域,最终出现了人们认为张骞出征西域并将农作物带了回来的结果。

最后,与魏晋好空谈的时代风气相关。张骞自出使西域归来后便享誉天下,中原自此也开了与西域的交往之路,在随后的数百年里,越来越多的西域物种与相关技术被引入中原,人们愈来愈想要了解它们的来源。而张华生活的魏晋时代,正是玄学盛行,人们喜好空谈的时代,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文人笔记与风闻轶事。换句话说,魏晋时代是人们喜欢创造怪力乱神的时代。张华又恰巧是喜好收集民间传闻的一类人物,其代表作《博物志》也是在搜罗社会各种传闻之后汇编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张骞作为丝绸之路的开创者,很容易被认作是带回外来物种的“功臣”了。

魏晋玄学的代表——竹林七贤

文史君说:

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当然值得后人敬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真实经历可以被无限神话与任意修改,不论这种神话与修改是好是坏。两汉时期是中国展开大规模对外交流的时期,大量物种与新鲜事物从西域传播而来,这是无数大汉使节的功劳与贡献,而张骞是其中地位最为突出的一位。我们纪念张骞,但也要纪念那些没有运气留下姓名的人,他们不是无名之辈,都值得我们尊敬。

参考文献:

1. 邹近:《张骞传说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2016年学位论文。

2. 邓绍基:《典实和传说: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张骞》,《阴山学刊》1995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标签: 张骞李广利司马迁张华史记班固

更多文章

  • 张骞:虽被匈奴人逼迫娶妻生子,其实是人生赢家,今后代子孙丰茂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张骞,匈奴,匈奴人,刘彻

    “为人强力,宽大信人”是司马迁对张骞的一句评价。短短的一句评价中,便可以看出张骞此人,其实有着非凡的能力。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成为西汉第五任皇帝。此时,汉王朝经过一甲子的休养生息之后,不仅政权日益巩固,就连经济实力也是蒸蒸日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看到国家天下、财

  • 张骞被匈奴人囚禁13年,被迫娶了个匈奴美女,悄悄生了个混血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夜阑听书雨标签:张骞,匈奴人,匈奴,大月氏,刘彻,霍去病

    在公元前138年,一个19岁的少年,握住一个27岁青年的手,两人眼含热泪,宛如一对人生知己,这两个人分别是汉武帝与张骞。历史上有名的张骞出西域,从这一刻开始。二人从未想过,这一别就是十几年,相别二人青春年少,再相遇时却不曾想两人已经两鬓斑白。刘彻依旧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汉武帝,张骞却是衣服浑身破烂,饱经

  • 张骞娶妻 冒顿单于野心勃勃 汉武帝锐意改革

    历史解密编辑:余姐说剧标签:张骞,冒顿,刘彻,匈奴,匈奴人

    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但是匈奴人并没有放弃对这个来自中原王朝官员情感瓦解的努力。经由单于撮合张骞娶了一个善良的匈奴女子,这是张骞在单调枯燥的戈壁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尽管所有历史典籍里都没有记载他们的情感故事,但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我们依然相信,或许正是这段爱情带给了

  • 张骞祭祀大典在汉中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汉中主播标签:张骞,乐舞,汉中,丝绸之路,祭祀大典

    4月3日上午,癸卯(2023)年祭祀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大典在城固县张骞纪念馆举行,共同缅怀先贤,感知张骞精神。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王彦辉、出席“2023张骞与丝绸之路高峰论坛”的全体专家学者、市县知名学者、张骞后裔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祭祀大典。上午9时30分,张骞纪念

  • 凭张骞叙说,刘彻就派兵远征1.5万里拿下战备省,可见其目光长远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刘彻,大月氏,匈奴人,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26年,前往联络西域的大探险家、被匈奴扣押13年之久的张骞,以衣衫褴褛流浪汉的模样,回到了长安城。在听完张骞带来的消息以后,汉武帝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地图,拥有宏图大志的他当即就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在有生之年内,一定向两个地方进军。那么,刘彻的目光究竟有多长远?为了一战必胜,竟然长征1.5万里

  •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最远到了印度?

    历史解密编辑:地图帝标签:张骞,匈奴,大月氏,乌孙,西域

    西域地方广大,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东接河西走廊,西达波斯高原。西域南北皆有大山,中央有河。由敦煌往西域,有南北两道。南道出阳关,经且末、精绝、扞弥、于阗至莎车,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罽宾等国;北道由楼兰傍山循河西行,经山国、尉犁、渠犁、乌垒、龟兹、姑墨至疏勒,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等国

  • 九死一生,出使西域十三年后,张骞一百来号人队伍,仅余二人归汉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张骞,匈奴,大月氏,刘彻,匈奴人,大宛,西域

    学五千年华夏历史,品个中百味人生;知天命,学古鉴今。本文为苏苏鉴史原创,感谢大家点赞、支持、关注!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国一起对抗匈奴,在当时是一个能扼制匈奴相当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当时匈奴的实力强大,几乎让西域地区的众多国家都臣服了自己,所以张骞出师不利,没多久就被匈奴扣押,并就此被软禁

  • 张骞被匈奴抓了两次,逃回长安的路线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地图帝标签:张骞,匈奴,大月氏,卫青,乌孙

    武帝即位之初,立即着手反击匈奴。从匈奴降卒口中得知,昔日匈奴将月氏从河西走廊赶走,月氏举族西迁到西域的伊犁河流域,称为大月氏。老上单于曾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人因此怨恨匈奴,意在复仇,但恨无人援助。 武帝便欲遣使大月氏,与之结盟,东西夹击匈奴。但由中原前往西域,须从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经过,后

  • 洋海遗址发现一段枯枝,打破了张骞出使西域,葡萄传入我国的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拍客探德州标签:张骞,葡萄,刘彻,西域,洋海遗址,汉高祖刘邦

    历史的真相往往就在细节中,古墓群中一段毫不起眼的枯枝,居然破解了一个历史谜题,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真切的发生在我们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它甚至还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

  • 一匈奴奇女子,嫁与张骞,没名没分,只为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慢慢读史标签:张骞,匈奴,刘彻,西域

    张骞接受汉武帝的应征,出使西域走到河西走廊时,被匈奴俘虏。匈奴的单于为了策反他,先是软禁逼其做苦役,后来看到张骞顺从时又要感化他,于是单于做媒,将一匈奴女子嫁于张骞。此女子后世没有留下姓名,她温柔善良坚韧,与汉人丈夫相濡以沫。虽然语言不同,她也能明白张骞的心思,会把张骞偷偷绘制的西域地图藏好,平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