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9年,才登基一年的汉武帝刘彻坐在高堂之上,向众臣说出了自己蓄谋已久的事,寻找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没有想到,众臣顾左右而言他,无人敢请战。失望之时,身边一位年轻人站了出来。这一站,成就了一段传奇,使他成为“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深受匈奴困扰的大汉,一直是通过和亲来解决纷争,可是17的刘彻踌躇满志,想要改变现状。
正好,他收到消息,大月氏被匈奴打败,匈奴单于还把月氏王的头颅砍下来,制作成饮酒器皿。
是可忍孰不可忍,杀父之仇不可报。刘彻觉得机会来了。他决定利用大月氏,联合抗匈奴。
时年25岁的张骞,正血气方刚,欣然请命,愿意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
张骞当时不过是朝廷一个任命为“郎”的侍从官,成为使者,是“保安”的逆袭吗?
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羡慕他。因为张骞选择的是一条春秋以来中原王朝都不曾打通的道路。
秦始皇西北的边疆也只到达了黄河以东,而张骞要穿过的是在匈奴牢牢控制中的河西走廊。前途渺茫,没有人知道他是否能活着回来。
就这样,张骞毅然带着100多人从陇西出发了,其中包括投靠汉朝的匈奴向导堂邑氏的奴仆甘父。
出师不利,张骞进入河西走廊时,就被匈奴的骑兵抓住了。匈奴单于不满汉朝派使者前往月氏,将他们一行人扣留,一呆就是十几年。
为了拉拢张骞,给他娶了匈奴老婆,还生了儿子。可张骞不改初心。
他一边考察匈奴民情,一边学习匈奴语言,也不忘观察匈奴动向。
在匈奴看护松懈时,他带上人马逃了出去。可是,他没有回长安,而是往月氏的方向前进。
十几年过去,物是人非,此时的月氏已经被迫迁徙到了妫水,也就是今天的阿姆河上游,征服了大夏,在新土地上建立家园。
张骞改道西南,沿着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翻越葱岭,来到大宛,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无法想象这一路的艰辛,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飞沙走石,酷热难耐,没有水源,没有人烟,到达葱岭后,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却又是冰雪皑皑,寒冷刺骨。一路上有多少人又倒在了路上?
到达大宛的张骞,被送到了康居,康居王又派人把他们送到了大月氏。然而,此时的大月氏,再也无心找匈奴复仇了。
逗留一年多,失望的张骞只好动身返程。为了避开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张骞决定走青海羌人地区返回。
可惜,羌人已成为匈奴的附庸,张骞再次被匈奴抓获。
能跟妻儿相聚,应是皆大欢喜的事。可张骞更爱大汉。一年后,张骞再次出逃。
公元前126年,38岁的张骞回到了阔别13年的长安。朝野上下都以为他死了。这时张骞的身边,只有甘父一人了。
甘父在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他,可能也就没有张骞的辉煌。
按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并没有达到与大月氏结盟的目的。但他的这次西行,历史意义更大。
他让中国的影响力抵达了帕米尔高原以西,也为卫青、霍去病等人远征匈奴提供了详细的水源、牧场等丰富信息,让他们在一场场厮杀中取得了胜利。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卫青率十万骑兵出塞追歼匈奴,展开对河西走廊地区的争夺。年仅十八岁的年轻将领霍去病一战封侯。
司马迁评价张骞有“凿空西域”之功。不仅仅是因为他走过别人不曾走过的路,而是对其中的艰苦卓绝的肯定。他,无疑是东方的哥伦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