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洋海遗址发现一段枯枝,打破了张骞出使西域,葡萄传入我国的说法

洋海遗址发现一段枯枝,打破了张骞出使西域,葡萄传入我国的说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拍客探德州 访问量:1761 更新时间:2023/12/16 17:09:17

历史的真相往往就在细节中,古墓群中一段毫不起眼的枯枝,居然破解了一个历史谜题,这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真切的发生在我们这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它甚至还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本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西汉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他马上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不拘一格地录用人才,西汉国力一时间蒸蒸日上,初现大国风采。建元三年,张骞应召出使西域,旨在联合西方大月氏,共击匈奴,这才有了著名的“张骞通西域”,历时十二年,西域终于开通,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张骞打通了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丰富了汉族人民的饮食文化。

葡萄是一种神奇的水果,它不是一种长在树上的水果,而是一种藤本植物,其枝叶呈现小圆柱形,枝叶有稀疏的小柔,叶子则为卵圆形。葡萄的食用方法有很多,生食或制葡萄干甚至还可以酿酒,酿葡萄酒后的酒脚可提取酒石酸,根和藤药用能止呕和安胎。

可是葡萄真的是张骞从西域引入的吗?想要验证这一说法的真实性,我们需要进行细致地考察和分析,更需要相关的文物出土。1995年,新疆发现在古于旜国(公元前1—4世纪)的遗址发现了葡萄纹,这只能表示当时的人可能已经开始食用葡萄,但无法进行直接的证明葡萄的起源,研究价值不大。

在此后的几年中,考古专家们并没有放弃对葡萄的考察,一直到2000年,考古专家们又在新疆民丰县有了新的发现,这里存在古精绝国的遗址——尼雅古城(公元前2—5世纪),在这座古城遗址中,有一片疑似葡萄园的遗址出现,因为这里有大量的葡萄籽化石出土,但是这也无法直接证明当时人已经懂得了葡萄的栽植技术,所以还是无法证明葡萄进入中国的具体时间段。

时间来到2003年,洋海古墓群成为了新疆考古人员的目标,洋海古墓葬是吐鲁番地区古墓群之一,其出土的大量文物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尤其是东侧的墓穴,它们大都属于青铜时代的古墓,里面的石器、陶器、木器、毛织等生活用品及狩猎工具,都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因此,洋海成为吐鲁番史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墓群。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洋海东侧墓地的二号台地中,专家有了惊人的发现,通过碳十四测定,专家们确定这座墓地出现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紧接着,他们发现这座墓室的“门口”很有意思,古人居然使用了树枝做横梁,当取下这些树枝之后,专家们欣喜若狂,这里面居然有一根葡萄藤!这比张骞出使西域还早了近200多年。

这根葡萄藤大概有一米长,很明显可以看出它曾被削剪过,因为它整体比较直,几个分支上都是断口,专家们马上把它带回了研究所。经过仔细地研究,专家确定这是六年生的葡萄!这就意味着,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的几百年前,古新疆人就已经明白了葡萄的种植技术,种出了新疆的葡萄,甚至还知道冬天必须要把它们埋起来,由此可见,我国人民学会培育和种植葡萄,至少发生在公元前300年之前。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诗经》中的薁,有专家认为就是野生葡萄的意思,在此之前,我们都以为知道张骞从西域回来,汉人才知道了葡萄这种生物,可是一段小小的葡萄藤,却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研究古葡萄的新窗口,为葡萄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可能性,考古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呀!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晋小舟

资料来源:1、《我国早期葡萄栽培的实物证据: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2300年前的葡萄藤》论文蒋洪恩,肖等著;

2、《西域文明史概论》羽田亨著;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更多文章

  • 一匈奴奇女子,嫁与张骞,没名没分,只为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慢慢读史标签:张骞,匈奴,刘彻,西域

    张骞接受汉武帝的应征,出使西域走到河西走廊时,被匈奴俘虏。匈奴的单于为了策反他,先是软禁逼其做苦役,后来看到张骞顺从时又要感化他,于是单于做媒,将一匈奴女子嫁于张骞。此女子后世没有留下姓名,她温柔善良坚韧,与汉人丈夫相濡以沫。虽然语言不同,她也能明白张骞的心思,会把张骞偷偷绘制的西域地图藏好,平日里

  • 张骞被匈奴囚禁13年,娶的匈奴美女还有混血儿子,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齐玉谈科技标签:张骞,匈奴,刘彻,长安

    提到张骞,人们就会想到“丝绸之路”。张骞是走出看世界第一人,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通过选拔成为西域大使,去寻找月氏国以谋合作,商议与其两面夹击,共同攻击匈奴。他们一行穿过匈奴地区时,张骞假意顺从,实则伺机而动。他被困留在匈奴长达十年之久,就在匈奴看守松懈之时,张骞携随从偷偷逃离成功。后完成任务

  • 被匈奴人逼迫娶妻生子的张骞,实为人生赢家,今后代子孙丰茂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张骞,匈奴,匈奴人,刘彻

    能持汉节13年而不失的张骞是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公元前139年,25岁的张骞尊奉汉武帝刘彻之命出使西域,一路上,西行的队伍风尘仆仆、饥餐露宿,却在河西走廊不幸被匈奴的骑兵队抓捕扣压。匈奴单于不依不饶,将张骞和十余位随从一并扣压并裹挟到了漠北地带,张骞在其后的十余年中忍辱负重、不忘皇命,最后伺机

  • 张骞:13年的困难踏出了一条千年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阅读悦读之写乎标签:张骞,匈奴,大月氏,匈奴人,刘彻

    作者:不贰过19岁的汉武帝刘彻登基成为皇帝,可是朝政却把持在奶奶太皇太后窦漪房的手中。可是汉武帝并不想一辈子当一个傀儡,所以他一直在布局,一直在提防着匈奴。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可是当时的游牧民族不止匈奴一个,还有一个大月氏。匈奴打败了大月氏,并且将大月氏君主的头颅打造成了酒具。大月氏不堪受辱,一直寻

  •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秘密:寻找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高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张骞,刘彻,匈奴,史记·大宛列传,乌孙

    提示:河源事关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大事中的大事。在这里,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多出了在另外一个层面上的重大意义。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些“弄错了地方”的意思,但当我们面对世界两大神话主体之一的昆仑神话,面对巍巍昆仑,却有一种中华民族自古是一家的彻悟,当然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的。外面的世

  • 疑似张骞头颅骨在南阳出土,南阳博望侯墓墓主身份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新京报标签:张骞,张骞墓,墓葬,墓主,南阳

    一颗疑似西汉外交大使张骞的头颅骨,出现在河南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间仓库里。整个头颅骨呈褐色,脱落的下颚上还残留着白色的牙齿。在场参与检测鉴定的人员认为,这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长年在户外活动,并且饮食牛奶和肉有关。一颗疑似西汉外交大使张骞的头颅骨。受访者赵海均供图在现场,“洛阳眼”检测仪的发明人王

  • 很多人都知道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文爱谈史标签:张骞,刘彻,大月氏,匈奴人,丝绸之路

    说起张骞,更多的人会说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此话没错,但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张骞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他出使西域的壮举,之所以称之为壮举,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历经了13年的艰苦磨难,矢志不渝。13年里,张骞两次被匈奴所扣,但他不忘初心,最终返回长安复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张骞不是一个使者,而是一个外交家和探

  •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不是葡萄,而是……

    历史解密编辑:中新社华舆标签:张骞,刘彻,匈奴,大宛,西域,葡萄,水果,香草,司马迁,汉高祖刘邦

    后人喜欢侈言“盛唐”,“盛唐气象”被当作中国历史的顶点和巅峰,但其实“盛唐”是汉朝结出的果子。唐朝名将高仙芝之所以能够横行西域,甚至翻越帕米尔高原征战,得益于汉朝解决了中国北方最大的边患——匈奴。自此之后,历经“五胡内迁”,经济和文化中心向江南转移,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结出了一颗熠熠发光的果子

  • 被匈奴人逼迫娶妻生子的张骞,实为人生赢家,今后子孙丰茂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张骞,匈奴,刘彻,卫青,刘邦

    前言张骞,一位树立在中华民族外交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我们欣赏他出色的外交能力,也钦佩他异于常人的忍耐力,更被他忠于自己国家的信仰所打动。他肩负使命出使西域,不畏匈奴,恪守本心的故事早已被世人所知晓,但是他在西域一段美好又特殊的婚姻却鲜为人知。我们都知道张骞在西域被困十三年,逃跑两次才成功,却不知成

  • 民勤县苏武镇:党建引领农牧业发展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历史解密编辑:大美民勤标签:养殖,党建,苏武镇,民勤县,农牧业,现代农业,村镇名单

    在位于苏武镇元台村的武威市西牧生物有限公司养殖场内,牛舍宽敞气派,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吃得津津有味,欢快地“哞哞”高歌;育肥羊养殖区域,数千只育肥羊头挤头,个挨个在吃草喝水。武威市西牧生物有限公司养殖场负责人赵多敬介绍说:“我们现在牛的存栏量有96头,预计明年下半年达到180—200头,现在羊的存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