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南下,刘备撤退,沿途十多万百姓和士人跟随,其意味不同寻常

曹操南下,刘备撤退,沿途十多万百姓和士人跟随,其意味不同寻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江山岁月 访问量:2061 更新时间:2024/1/15 18:05:43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基本统一了北方后,亲率大军南征荆州,试图完成江山一统,其时,荆州之主刘表去世不到一年,暂时还没有一个能像刘表一样整合荆州力量抗曹的人。

且荆州还面临内部分裂(刘琦和刘琮之争),故无法组织力量抵抗曹军,刘琮甚至在刘备不知情的情况下投降了曹操,因此,为荆州守御北部边界,却前后受敌的刘备只能从驻扎地新野撤离。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撤离新野时是否有百姓跟随刘备迁徙,但记载有刘备撤到襄阳城下时,有襄阳城中百姓和士人出城跟随刘备逃难,根据《三国志·先主传》中的记载:“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

这十多万百姓当然不可能只有襄阳城中的百姓,否则,这么多人会把襄阳城掏空,应该是包括了新野以及樊城,再从襄阳到当阳,沿途所有城镇中的,害怕战乱受损害的百姓,他们害怕曹军劫掠,所以跟着名声比较好的刘备走,是主动行为而非刘备胁迫。

从《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的刘备之语:“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也可以判断出,这些荆州百姓和士人都是主动跟随刘备逃难的。刘备不会主动胁迫百姓跟着他跑,从军事角度上讲,带着百姓一起走,基本上就是找死。

刘备不主动,百姓们主动,这就没办法了,这么多百姓和荆州的部分士人宁愿跟着刘备逃难,也不愿意等候名义上的朝廷大军来收复荆州,重归东汉朝廷的友好大家庭中,这又是为什么?其实,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刘备在新野七年,打下了良好的群众信任基础

刘备是建安六年(201年)时投奔荆州刘表,然后被安排在新野驻扎,他刚到荆州时,就因为以前闯下的名气受到荆州人的追捧,为此,刘表都对他不太放心,《三国志·先主传》中对此有明确记载:“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谁都知道,刘备是反曹的,但依旧有很多荆州人投奔刘备,跑到新野这个抗曹前线来帮助刘备,这至少说明,荆州是有反曹的群众基础的,当然,这也和刘表在荆州主政时的宣传脱不开关系,毕竟,刘表也是诸侯之一,还是汉室宗亲,他不可能去说曹操的好话。

并且,刘备在新野待了七年,以他一贯的政治姿态,肯定把包括上层士人和老百姓在内的所有新野人,甚至一部分荆州士人安抚的妥妥帖帖,施恩就不用说了,宣扬曹操是汉贼且害民的政治理念也是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这么长时间,足够刘备在新野乃至荆州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不说超过刘表的威望吧,肯定比妖魔化后的曹操强太多,刘备立身三国乱世的杀手锏不就是人和?所以,当曹操大军南下时,有那么一部分信任刘备的士人和百姓跟着他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二:荆州顽固的反曹势力不愿意跟着刘琮降曹

荆州士人和豪强本就有相当一部分不愿意降曹,这里面又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试图在乱世中有所作为的年轻一派,比如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部分士人,诸葛亮是直接就投了刘备,庞统跑去跟了东吴的周瑜,他们背后的荆州势力都是坚定的抗曹派,不会留在襄阳陪着刘琮玩。

其二是支持刘表长子刘琦的荆州士人和百姓,刘表死后,虽然是次子刘琮继承了荆州之主,但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刘琮,肯定有支持刘琦的人,而刘琦在江陵,刘备从新野撤退后,因进不了襄阳城,又无意强行夺取荆州,本就准备去江陵和刘琦会合,这部分支持刘琦的人也会跟着刘备走。

实际上,这十多万跟着刘备逃难的荆州士人和百姓,正是意味着曹操南下后,荆州势力的正式分裂。蔡瑁张允等刘琮派丧失了抵抗的勇气,成为投降派,或者算是重归朝廷派。而刘琦和刘备,以及支持他们的荆州士人就是抗曹先锋,或者说是阻扰统一派,这部分人当然要跟着刘备走。

综上所述,建安十三年,刘备因无力单独抵抗曹操大军,从新野撤离后,一直到当阳大战前,跟随着他逃难的荆州部分士人和百姓,都是主动跟随刘备的,不存在强迫性质。这其中,大多数百姓或许只是单纯的担心战乱,觉得跟着仁义的刘皇叔更安全。

而跟着刘备离开襄阳的大多数荆州士人和豪强们就都抱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和倾向性,这些人,未来会在赤壁大战后,帮助刘备迅速在荆州站稳脚跟。刘备在新野待的七年没有白待,收获了不少人心,孙权就没有这个便利,所谓借荆州?何尝不是因为孙权在荆州暂时站不住脚,群众基础没有刘备深厚?

更多文章

  • 益州土著为何如此仇视刘备?不是蜀人的蜀汉,就灭亡好了!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刘备,益州,蜀汉,刘璋,蒋琬,关羽,汉朝,三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刘备称帝公元219年,刘备赢下了汉中之战,并在当年进位汉中王,221年一鼓作气登基称帝。公元263年,以复兴汉室为口号的蜀国最先灭亡。蜀亡以降,人们多对其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原因大概有三,一是黄皓专权,二是蜀汉无人,三是姜维多次出兵无果,耗费了大量的国力。以上三条原因说法没错,但文史君认为,蜀国之所

  • 刘备只顾寻找诸葛亮,最终错失了3位将才,最后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寒山远殆标签:刘备,孙权,刘表,陈群,蜀汉,三国,汉朝,诸葛亮,太史慈,曹操手下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被视为最为动荡的时代之一,其间的争斗和纷争引发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便是刘备,他是一个英雄豪杰,充满了仁义之心,一心想要重振汉室,平定天下。在那个时代,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而刘备的兴起也离不开他对人才的重视。他明白,只有拥有了出色的谋略家和勇猛

  • “子龙不可重用!”刘备究竟为何如此不喜赵子龙?

    历史解密编辑:家里的小懒猪标签:刘备,关羽,孙权,赵云,三国,蜀汉,汉朝,赵子龙,“子龙,五虎上将

    “子龙不可重用!”公元223年4月,刘备弥留之际,费尽全力也要给诸葛亮和刘禅留下这句遗言。刘备究竟为何如此不喜赵子龙?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与关羽、张飞桃源三结义,亲如兄弟。但对和他一见如故,追随他南征北战近30年,直至建立蜀汉政权的赵云,却极为不公。刘备以“贤德仁义”著称于世,张飞因其“

  • 赵云这句话激怒了刘备,原来赵云真正忠心并不是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动物世界大乱斗标签:赵子龙,刘备,关羽,曹操

    文:历史茶馆儿【欢迎关注茶馆儿,喝上一壶茶,品读历史】说起三国那段历史,我们一定能说出几个名人的名字,毕竟,在中国众多的历史上,三国时期是比较有名的,从古至今,有些人就非常热衷于给三国时期这些将军排名,说起这些人,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赵子龙。赵子龙是忠勇的典范,他的军事武力值很高,在很多情况下,当刘备非

  • 刘备窃取曹操五万精兵,为啥无人叛变?背后原因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零点历史说标签:刘备,吕布,袁术,关羽,陶谦,蜀汉,曹魏,汉朝,曹操手下

    在乱世中,刘备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他没有名气,也没有领地,甚至没有自己的军队。但他却有一颗不服输的心,一直在寻找机会,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一天,刘备听说曹操正打算攻打徐州。他知道如果徐州失陷,自己的机会就彻底没了。于是,他决定去向曹操求援。可曹操对刘备并不熟悉,他只知道这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所以

  • 关羽死后,若刘备隐而不发,坚持北上伐魏,曹魏能被击败吗?

    历史解密编辑:威言晓史标签:关羽,刘备,曹魏,魏国,东吴,吴国,汉朝,蜀汉,三国,曹操手下

    大汉王朝立国四百余年,历经二十九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如今不少人都对汉王朝没能延续而感到遗憾,那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刘备没有夷陵之败,或者他压根没有讨伐东吴,而是暂时隐忍选择北伐曹魏,历史是否会改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分析刘备这个人,然后再看看当时天下局势。白手起家,有帝王之资刘备

  • 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却错失一位绝世高人

    历史解密编辑:丙润老师标签:刘备,袁绍,出山,徐庶,袁术,三国,蜀汉,诸葛亮,三顾茅庐,天文学家,曹操手下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与史料更接近的三国志,都会发现刘备的一生有三个得力助手,分别是自己的二弟三弟和诸葛亮。关于诸葛亮和刘备也有一段美谈,那就是刘备三顾茅庐,最终请出了诸葛亮。可是谁也不知道的是刘备虽然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可祸兮福所倚也,正因如此错失了一位绝世高人。01刘备与崔州平的初次相遇崔州平究

  • 关羽信任尊重的两位将军在西川赋闲,刘备为何不派他们协防荆州?

    历史解密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关羽,刘备,孙权,荆州,蜀汉,三国,汉朝,赵子龙,诸葛亮,曹操手下

    关羽失荆州,跟大意无关,他事先已经对东吴做好了防范工作,沿江构筑了很多烽火台,并派了足够的兵力防守,但是很遗憾,负责警戒的潘濬一向与关羽不和,这才疏于防范,被吕蒙钻了空子。关羽败亡于荆州的过程,《三国演义》的描述与《三国志》的记载大同小异:关云长刮骨疗毒确有其事,谁动的手术不详;庞德箭射关羽也是真的

  • 刘备一生犯了两个大错,漏杀一奸臣错杀一忠臣,否则蜀汉可能一统

    历史解密编辑:一度历史观标签:刘备,蜀汉,李严,关羽,刘封,庞统,汉朝,三国,诸葛亮,曹操手下

    刘备一生犯了两个大错,漏杀一奸臣错杀一忠臣,否则蜀汉可能一统,在世人眼中,刘备无疑是一位英勇善良,深得民心的人物。他的身世本是曾经辉煌的汉朝的贵族后代,然而家境的败落使他失去了所有贵族的尊荣和权利,甚至在生计艰难之下,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选择卖草鞋以维生。然而,他并不因此而自怨自艾,反而深入民间,亲身感

  • 三国11位皇帝:在位时间最短的是刘备,最长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史学远征团标签:刘备,皇帝,曹魏,蜀汉,曹叡,孙权,刘禅,三国,汉朝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时代正式结束,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