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巅峰时期应该是在公元219年,在这一年内刘备与曹操于战略要地汉中进行了一场大战,即汉中之战,并打的曹操大败,之后拿下了汉中全境。然后刘备乘着曹操新败,派遣刘封、孟达占领上庸等地,之后刘备进位为汉中王。
而与此同时,关羽乘着孙权攻打曹操合肥之地,襄樊之地空虚,立马率军北伐,之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围樊城,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迁都以避关羽锋芒。
这个时候的刘备对曹操的作战几乎是没有败绩,打的曹操都产生心理阴影了,这相比之前被曹操打的到处跑,转换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这时刘备的地盘应该是拥有汉中、益州全境,加上荆州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全郡、南阳郡的一部分。
有得就会有失,没有人会看着你一直做大。这个时候的刘备虽然强盛,但也已经失去了以前的荆州大部分地区了。早在当初,刘备取得益州后,孙权就按当时的约定索要荆州,但被刘备拒绝。孙权在大怒之下,派吕蒙袭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刘备看到荆州有失,当时立马率五万大军回荆州协助关羽夺回失地。而因为听到当时的曹操已经拿下了汉中,益州可能有失,这才作罢,最终选择与孙权议和,两人划湘水为界,自己得荆州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当然还得到了南阳郡一部分,南阳郡的一部分是刘备在汉中大胜后,派孟达、刘封乘机取了上庸等地,加上关羽前期北伐打下来的一点。
那巅峰时期的刘备足有汉中、益州全境,加上荆州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全郡、南阳郡的一部分地盘,为何要选择成都作为治所呢?
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底蕴好,最早在春秋时期的古蜀国之时,就已经是定都城于成都了,西汉以后的蜀中政权公孙述也是于成都定都的,并且经过之前秦汉时期的开发,成都早已取代关中成为新的“天府”,加上城高墙厚、深居内陆,是最有利于继续当作都城的。
刘备之前的上任老大刘璋也是将成都作为治所,而当时的刘璋是主动投降的,成都城几乎没有受到战火的侵扰,相当完整。刘备可以继承成都原有的一切,比如城府什么的,选择成都这样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而且刘备属于外来政权,他自己几乎一半的臣子都是从刘璋那投降过来,如果刘备选择在其他地方,势必要将他们在成都家室也一起迁移,触动他们的利益。刘备刚拿下益州,对于当地豪强、臣子只能拉拢,不能什么都任由自己,即便刘备不愿意、不喜欢成都,他也得考虑一下成都。
那除了成都,还有哪些地方可以让刘备考虑建都的呢?首先应该是绵竹了。古人最重视天意,而在东汉末年就开始传闻益州有天子之气,这也是刘璋父亲刘焉放弃交州,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的原因。益州因天子气加上符合诸葛亮隆中对之中刘备坐镇益州这一想法是最适合建都的,而益州除了成都,就不得不考虑一下绵竹了。
绵竹和成都离的近,它们都有一样的特征,那就是特别安全、稳定。其实刘焉最开始的时候就是选择的绵竹作为治所的,只不过后来因为绵竹发生大火,刘焉的城府被焚烧,刘焉才不得已迁到成都。不过到了刘备这个时候绵竹的城府也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完全可以考虑再次作为治所。
接着就是汉中郡的治所南郑了。南郑历来都是汉中郡治所,汉高祖刘邦当汉王之时,就是以南郑为都城发迹的。刘备想模仿高祖刘邦那样起家的模式,按照他的方式定都也是可以考虑的。而且刘备号称的是汉中王,定都于汉中的南郑,名号上也是说的过的。
况且汉中南郑通过张鲁在此地的经营,粮草军械都是十分充足。除此之外,汉中是当时的战略要地,是与曹操抗衡的前线,如果刘备能将治所建在这里,那就颇有天子守国门的味道了,这样能让大敌曹操忌惮,时刻忧心自己这个心腹大患。而且刘备自己守在这,未来北伐起来也估摸着方便不少。
其实老大守在战略要地,刘备在后来也是干过的,效果很不错。比如在夷陵之战战败后,刘备就一直呆在白帝城,之后改白帝城为永安,常驻于此,不回成都了。刘备为的是啥?就是为了震慑孙权。果然孙权得知刘备还没有远离吴蜀边界,十分恐惧,立马派遣使者前去求和,达到了自己要的效果。所以南郑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地方,不过建都在南郑也得承担风险。
当然在荆州也是有地方可以考虑的,比如荆州的首府江陵。江陵也是有底蕴的,是古都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就做过楚国的都城。而在此之后它也一直是东南重镇”,毕竟江陵这个位置,是江汉平原的中心,西控巴蜀,北接襄汉,更是中原与岭南相连的要冲,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而且荆州江陵和汉中南郑有一样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是战略要地。如此重要的位置刘备自己来守,有时往往作用会更好,或许刘备当初没走,荆州就不会丢了,也就没有之后的那些事了。而且在刘备未拥有益州、汉中之时,就曾拿这里当过治所,若是取完益州后,回到自己势力刚兴起的荆州、回到江陵,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也就违背诸葛亮隆中对的策略方针了。
所以除了成都外,还有三个地方可以让刘备考虑,那就是绵竹、南郑、江陵。若没有成都那么多优势,或许绵竹将会是第一选择。而南郑、江陵虽也不错,但都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系数,所以只能是在考虑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