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的想象力
陆机《文赋序》说到做文章:“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世说新语》“言语门”中有则故事说谢安在一个雪天里会集子侄辈讲论文章义理,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安来了兴致,说:“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胡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开怀大笑。看来是很满意了。
谢道韫将雪比做柳絮,体现了艺术的动态美,其意趣神韵充分显示了才女超凡的想象力,不但迎合了谢安,也道出了当时士人的审美心态和文学旨趣。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指出:“‘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都是‘变形’类的类似联想”。谢道韫由甲意象联想到乙意象,恰能传出情感,且迎合了时代的审美意趣,熨帖了长辈的心思,当然是上品之作了。
史书虽厚,能够算过来的才女却不多,《妇人集》中说谢道韫“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是很不简单的。她是王羲之的儿媳,又出自名门望族陈郡阳夏谢氏,除先天的颖悟以外,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优越的文化圈子也是她成为才女的重要原因。《世说新语》“贤媛门”中有三处提到她,但她的婚姻却似乎并不幸。
谢安召集家人讲论文章义理这种活动,极容易让人想起《兰亭集序》中的文人雅集和《论语》中的四子侍座。不过,魏晋时还没有光电音的现代化,要是有,也难保他们不去卡啦OK一回。
原文
【言语2·7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才女的心事
一千六百年前生活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才女谢道韫的事迹,我们只能从有限的资料中查找了,主要是《世说新语》和《晋书》,但仍然十分有限。她身上的幸与不幸是并存的,才名的幸与婚姻的不幸鲜明对比,使她更加出名了。她是悲剧性的才女,悲剧性留给人的是刻骨铭心的痛。
《世说新语》中谢安雪中与子侄辈讲论文义,她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千古名谈,使世人谈才女必谈谢道蕴,谈谢道韫必谈此典故。叔父谢安问她《毛诗》何句最佳,她说:“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这是《大雅》中的句子,是说政治清明的,正合了谢安的心意,谢安称赞侄女是“雅人深致”。这“雅人深致”四字,一般人也是不能随便用的,才女才配。还有“贤媛门”中的一些故事,都能证明她不是一般的女子。不过《艺文类聚》里收有她的一首诗,《拟嵇中散诗》,我觉得更能表现出她的不凡:“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被万仞条。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尤其尾联二句,一代才女的内心悲哀就表现的更是激烈了。
她对自己丈夫的不满意是深切的。《世说新语》“贤媛门”第二十六则故事说她嫁到王家以后就看不起自己的丈夫王凝之,回到谢家心情都不好。谢安安慰她说,王羲之的儿子嘛,人也不错,至于吗?她却说:和谢家的叔伯辈及兄弟们相比较,没想到天地之间,竟然会生下这么一个王郎!实在是不满意到极点了。
我们注意到她并没有说出王凝之的具体缺点,但语气是幽怨而痛切的。
王凝之是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晋书·王羲之传》后附有他的小传不足百字,参阅别的资料,他大致禀性忠厚,有较深的文学造诣,草、隶书也写得很好,笃信道教,行止端方。不过,在王羲之的五个儿子中,他却算是最没有出息的一个。他晚年的死,极大的暴露了他的弱点,最起码是愚蠢和固执。农民起义领袖孙恩攻打会稽时,他负责守城,不听妻子及众人劝告,却一味地迷信鬼兵相助,于是丢了身家性命,导致诸子被杀,妻子被虏。此后,据唐陈子良注引《晋录》所载,谢道韫“丧二男,痛甚,六年不开帷幕。”王凝之的死,以及家庭的变故,给谢道韫的人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幸。
婚姻这种事情,如同鞋子,合适不合适,自己心里最为清楚,外人是很难看明白的。谢道韫出身名门,而又才高不群,她对婚姻的理解,也应该是常人所难理解的。在当时条件下,外人如谢安者,因谢道韫之父去世过早,他视侄女如同己出,但为了巩固王谢家族的政治联盟,对侄女的婚姻不管他看得明白不明白,他也会极力维护的,何况他是这场婚姻能否维系的关键性人物,谢道韫婚姻的悲剧性与谢安及其家族有着很大的关系。但退一步讲,假使谢道韫婚姻破裂,她又会走向何方呢?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谢道韫也难跳出这样的圈子。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王谢家族权倾一时,两家的门阀婚姻观念以及政治、家族利益关系,一直小心谨慎地勉强维系着谢道韫并不痛快的婚姻,一代才女的身影也渐渐地在历史的年轮中慢慢退去。才女的心事,何人能解,给历史留下了无限的悬念。
原文
【贤媛19·26】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本文选自:魏晋风流多少事:趣解《世说新语》理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