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人故事 NO.71
1
理性的看待这一段婚姻,王凝之作为丈夫无疑是合适的。他相貌不差,行为亦端,家里有矿,一辈子兢兢业业地从事高级公务员的工作,也没有公主第三者这样的糟心烂污事。这样的理想夫婿,放在现代,也只有小说敢这么写。
吃瓜群众对王凝之的争议往往来自于《世说新语》中谢道韫的这句“不意天壤之中竟有王郎?”大部分人都为谢道韫嫁了个庸懦之人而叫屈,也有一些群众则品出了谢大才女与众不同的撒娇语气。
这一桩事记录在东晋首席八卦杂志《世说新语》里:初适凝之,还,甚不乐。安曰:“王郎,逸少子,不恶,汝何恨也?”答曰: “一门叔父则有阿大(谢安)、中郎(谢据),群从兄弟复有封(谢韶)、胡(谢朗)、羯(谢玄)、末(谢川),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大概说的是谢道韫嫁给王凝之不久之后,回娘家时大发牢骚,叔叔谢安就劝解她说: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人又不坏,你为什么这么讨厌他?谢道韫是怎么回答的?她说:“我们谢氏一门,上一辈有叔父们,下一辈兄弟中有谢郎、谢玄(言外之意都是人中龙凤),没想到天地间还有王凝之这样的人”。
王凝之是怎样的人呢?
从各路资料的蛛丝马迹分析,谢道韫不满的必定不是人品的问题,而应是志趣相左的不忿了。谢道韫还未嫁时,过的是吟诗作赋的文雅日子。王凝之呢,想必舞文不多弄墨有之,日常更喜欢打坐修道,过得更像老干部。
对于寻常的贵女而言,这样的日子即便不能琴瑟和谐,但也足以相敬如宾了。可谢道韫毕竟不是寻常女子,对于人生中的另一半,她必定有许多的期盼和憧憬。只是,她心目中的良人终究没有出现,心中的悲伤和失望,都发泄为口中的刻薄而已。
但也只能如此。
2
聪慧如她,想必能迅速参透婚姻的真相。盲婚哑嫁的时代,大家都是受害者,聪明的女人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去把婚姻生活努力经营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谢道韫是好样的,面对命运的无情,她向来不妥协亦不气馁。岁月悠悠,她终究是从那个潇洒闲雅的谢家女,进阶成了从容有度的王家妇。
在狗血剧情满天飞的东晋时代,王羲之他们家的婚姻生活还算是正常的。王羲之和夫人郗璿的感情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七子一女皆是正牌夫人所出,这一点可以看出王家的家风还是可圈可点的。也就是说当家夫人郗璿在后院有绝对的话语权,所以小妾们基本断绝了生育权。郗璿活了90多岁,罕见的高寿也可以佐证她这一辈子的如意顺遂。
在这个强势夫人的领导下,当时这个东晋第一世家很少爆出“八卦绯闻”。经常登上“小报”的是老五王徽之,生性不羁的他时不时的干点“风流逸事”,但基本都无伤大雅。这个家族最大的爆“瓜”者,要属老小王献之。因为长得太帅,被公主看中,强行让他和青梅竹马的表姐郗道茂离婚,成为当年世家“朋友圈”的“年度话题”。导致谢道韫这位可怜的小叔郁郁寡欢,最终只活了42岁。
王献之是家里的老小,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超越老子王羲之。
他每次写了得意的作品都要叫他老爹阅览,后来王羲之不厌其烦,就在他还看得上的字下面画个点,以示鼓励。很多人都不知道,王献之的妈妈郗璿也是书法高手,他的外公郗鉴就是当时的书法大家,女儿当然也不会是泛泛之辈。得了父亲嘉奖的王献之又到母亲这里献宝。郗璿认认真真的看完,很是郑重的跟儿子说:“嗯,这次进步很大,我看字下面的这个点就写得尤其好,最像你父亲写的。”
真是一位为儿子“两肋插刀”的绝世老妈。
3
在父亲母亲双重打击下苦练书法的王献之还很喜欢辩论。那个时代辩论也叫“清谈”,是顶顶高级的文雅事。虽然王献之还有些辩才但偶尔也会失手,幸好他有个聪慧的大嫂。东晋第一八卦杂志《世说新语》就有记载: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鄣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对于“吵架”这一行,谢道蕴可谓家学渊源。他的父亲谢奕就是当中的佼佼者,据说出生太原王氏的王述不知怎么得罪他了,他赶到别人的官衙就是一顿痛骂。那个王述被他骂得面壁回避,一声都不敢吭。若非谢道韫是女子身份不能抛头露面,要不然定然也是清淡界的高手。
寻常的日子,帮着婆婆打理大家庭的俗务,清闲时写诗作文,看着一大家子书法高手抖宝,偶尔还能过一把清议的瘾,这样的日子,何囧有之?
在这一场不尽如人意的婚姻旅程里,谢道韫依然是那朵铿锵玫瑰,风雨不折,馥郁依旧!
有人说,婚姻的真相就是一边互相嫌弃,一边相伴余生。
之于谢道韫和王凝之,他们是不是相互嫌弃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最终相伴到余生却是不争的事实。他们一生共同孕育了5个子女,虽然不能最终到白头,但终归都是对方的彼此。
始终相信,最好的婚姻就是有彼此也有自己。无论多少风霜,都要在磕磕碰碰中找到持续相爱的勇气,都要于鸡毛蒜皮里面发现平淡的可贵。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亦不弃琴棋书画诗酒茶。在侍奉公婆安顿家小的琐碎日常里,依然可以成就最好的自己。
纵然现实狰狞,她依然是那个闲庭信步的从容女子。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