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王献之在痛苦中病逝,时年四十三岁,至此书坛巨星陨落。四十三岁的男儿,即便是在七十老来稀的魏晋,也算是正值壮年。确实,王献之的死别有一番隐情。
这时便只能再祭出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那段人们耳熟能详的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王献之与妻子郗道茂是同气连枝、不可分割的两个人,这样的恩爱夫妻却惨遭棒打鸳鸯。
郗道茂是王献之的原配妻子,她的父亲与王献之的母亲是亲兄妹,所以她与王献之也是青梅竹马。到了婚嫁的年纪,两人遵从父母之命结为夫妻。
原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却总逃不过命运的捉弄。两人成婚不久之后,王献之与郗道茂的父亲双双去世,两人互相搀扶着走过了那段悲痛的时光。不久之后,郗道茂夫人怀孕,十月怀胎诞下一名女婴,这给两人带来莫大的安慰。可惜好景不长,这个孩子还未成年便夭折了。
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击垮他们,反而将两人越绑越紧,他们依然是世人眼中的伉俪夫妻。二人也曾在一起过过一段“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平凡温暖的日子。
可是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他们。一道圣旨像王母娘娘的金簪,在王献之与郗道茂之间画出了一条银河。圣旨要求王献之与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成婚。
皇帝宠爱的公主,别的世家公子求之不得,可面对这道圣旨,王献之茫然和焦灼。
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王献之也只能感叹天道无常。心中的遗憾、愧疚,阴郁会在身上长出刺来,要么向外生长扎向别人,要么向内生长刺伤自己,而王献之显然是后者。
为了逃避公主,王献之在火盆中燃起艾草,将双脚伸入火盆之中,最终落下脚部残疾。原本想着公主绝对不会要一个有残疾的丈夫,可是消息传入宫中,公主却誓不罢休,坚持要与王献之成婚。
王献之不能抗旨不遵,只能写下休书将郗道茂遣回娘家。因为父亲已逝,郗道茂无家可归只能寄住在叔伯家中,度过了苍凉的一生。
若不是抱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志愿,王献之便不能称之为情种。与公主成婚之后,王献之夙夜伤感,积郁成疾,最终不支人生停驻在四十三岁。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这样一段:子敬在病中弥留之际,王家请道士前往家中作法,道士询问子敬,这一生可有要忏悔的事,我替你拂了去。子敬说:“无甚,唯忆与郗家离婚。”
郗道茂夫人是王献之一生的遗憾与愧疚。当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