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曹操生性多疑,极为自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奸雄之一。在三国的舞台上,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孔融生性正直,公谨,忠心汉室,不屈强权。而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由此也更可见孔融的良好品行。
但是孔融在长大之后的事,却甚少有人知晓。历史上的孔融,为孔子的世孙,自小对儒家思想便是耳濡目染,思想道德修养极高,同时也富有极好的文学修养。但可惜的是,他生在乱世,才能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相反,其死于一代奸雄曹操之手,并株连九族。但死前其子的一句话,却成为千古名句。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呢?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而开头我们便提到了,孔融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家学渊源不可谓不深厚。而孔融本身更是少有异才,不仅尊敬师长,更尊老爱幼,与人为善。
而且自小也十分伶牙俐齿,善与人争辩。又因腹有才华,学富五车,出身名门。而其直率不屈的性格,也随着孔融做官,一同带到了他的仕途与官场。在汉献帝即位后,孔融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以及北海相,时称为''孔北海''。为官期间,也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后兼领青州刺史。
但这样的性格,是福,亦是祸。公元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借汉献帝名义征召孔融为少府。此时,但说到底,曹操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希望借助孔融的名气,吸引更多的人才,扩张势力。但孔融生性正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让孔融极为鄙视,对于曹操,自然也看不上眼。
在孔融被曹操招入朝堂后,其便对曹操的人品十分不耻。且曹操多次滥杀无辜,凌驾于汉帝刘协之上,更是与孔融多年来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驰,于是,孔融便时常对曹操加以讥讽,言辞激烈。而从这时开始,曹操便对孔融心有不满。
后来,因为刘表未按时上缴贡品,多次蔑视朝廷权威,以曹操为首的朝臣便主张讨伐刘表,以示帝威。但孔融却与曹操正面相抗,说刘表虽昏庸僭越,罪大恶极,但若讨伐刘表,对整个国家来说并无好处。但孔融真实的意图,曹操也是心知肚明的,不过是想保留汉室宗亲的实力,以求推翻自己而已。
这一举动,更让曹操对孔融十分不满。而在曹操攻打邺城时,看中了袁绍的儿媳甄宓,想将其据为己有。但后来甄宓却被其子曹丕看中,并收取房中。而孔融在知道此事后,便写信对曹操加以嘲讽。而在建安十二年,曹操讨伐乌桓,孔融又对曹操是一顿嘲讽,言及''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
但后来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僵,而孔融的傲慢丝毫没有退减,208年,曹操终于忍不了了,开始弹劾孔融,指出他的各种越规越距行为,也强加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给他定罪。最终的处罚是处死孔融,并且株连三族。
即使孔融自己并不怕死,是他一想到株连三族就开始担心与难过,因为他还有两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当处罚执行时,派来的官吏他进行抓捕的时候,孔融突然拦住他,带着些许乞求的语气问,我还有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他们?
那两个孩子,一个才八岁,一个只不过大一岁,九岁而已,两人当时正在院子里面耍闹,看见自己的父亲头低着声音哽咽着为他们求情,其中那个九岁的孩子说了一句话,“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这八个字一出,孔融顿悟。
的确,父亲是一个家里最重要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最坚固的那一根都坍塌了,那么这个房子又怎么能住呢?那么这个房子里面的人又怎么能够不受到危险呢?是自己事到临头,太过着急,如此简单的道理都忘记。
孔融九岁的儿子泰山崩于面前而面不改色,面对死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一直流传至此。
人们都说:''真不愧是孔融的儿子,气度如此之大,胸怀如此之广,真是难得!''而那八个字也一直传到今天,成为了人人传诵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