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和亲”,那似乎是一个十分屈辱的词汇,好像随之而来的就是割地赔款之类的事情。但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对于封建王朝来说,和亲其实是一件十分划算的“买卖”。是的,一桩买卖。看似是和亲主角的公主,只是一件“抵押和凭证”,她本身实际上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当然,这只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古人。从古时的角度来看,连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未见得当时的人有多少觉得侵犯了个人自由的。平民之间为了家族的利益互相联姻以作为合作的基础之一,在古时本就是很自然的事。那从皇家的角度来看,将家族中的女子嫁给异族,也不过是为了“家族”间的合作加个保险罢了。
古代和亲的公主有很多,战国的公主嫁到敌国后,帮母国的有,帮儿子、孙子打母国的也有。这其中有多少因为情感,又有多少是因为利益?随着历史的流逝,已经渐渐不为人所知,只留下了当时的记载。传至今日,和当时的真相的差距之大,估计能等同化石和原动物的差别。像是汉武帝时被派往乌孙国和亲的刘解忧公主,便是这样命运十分凄凉的人。与众多埋骨异乡的“同行”不同,她在离开家乡50年、完美地完成任务后,给汉宣帝(刘病已)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获得了同样从小在民间感受过疾苦的皇帝的同情,得以回到家乡。
解忧公主的高祖,即她爷爷的爷爷,是刘邦的四弟刘交,爱读书,受刘邦信重,受封为楚王。但公主的爷爷刘茂作风不良,汉景帝时在薄太后服丧期饮酒作乐,被削减了封地后不服而反叛,掀起了“七国之乱”,于兵败后自杀。也就是说,解忧公主其实是有罪的宗室之后。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推恩令的施行,各诸侯国渐渐没了大汉刚立国时那般大权在握的威势了。所以,解忧公主十分有可能为了改善楚王一系的情况,或自愿,或“被自愿”地向汉武帝请缨和亲异族。
其实解忧公主去和亲的乌孙国,从人种上来说,应该是欧罗巴人种,从生产生活的文化上讲,是典型的中国北方游牧部落。古代的中国北方有白种人?其实这事不新鲜。商朝时妇好就有打败入侵的雅利安人的记载,考古发现过大量的欧罗巴人奴隶被用作祭祀和殉葬。汉朝时的西域都护府也有打败罗马方阵的记录,据考证其技战术来自东征的亚历山大帝国。因为北方草原处于高纬度,在那个维度,亚洲到欧洲的距离要近得多得多。
解忧公主要嫁给的人叫军须靡。军须靡的爷爷猎骄靡刚生下来时,大月氏灭了乌孙国。但是冒顿可汗把猎骄靡抚养成人,并帮助猎骄靡复国,乌孙因此亲近匈奴。解忧要嫁的军须靡,他本人也更亲近匈奴,他的大夫人就是匈奴公主。所以公主想要完成联乌抗匈的任务,难度异常。乌孙国本是亲近匈奴,但匈奴势大,影响了乌孙的安全,故而猎骄靡为牵制匈奴交好汉朝。猎骄靡身死,军须靡继位。没过几年,军须靡也死后,他的弟弟翁归靡继承了首领的位置,公主只能按照收继婚的习俗嫁给了他。没想到公主和翁归靡关系更好,生育了几个孩子。再加上利益相关,乌孙渐渐与汉朝交好。
到了汉昭帝末年,匈奴联合车师攻打乌孙,公主于是派人向汉朝求救。但因昭帝驾崩,汉军未能成行。等到汉宣帝时,翁归靡和公主再次遣使求救,这次汉朝派出了十五万大军,与匈奴大战三年,打败匈奴后,匈奴自此开始衰败,在西域威风不在。乌孙成为了西域的首席强国,汉朝也自此驻兵西域,隐隐有监视乌孙之意。此时解忧公主49岁,完成了她的联络乌孙、击败匈奴的使命。
等到公主55岁时,翁归靡向汉朝上书,愿意立自己与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为继承人。但是当公主60岁,翁归靡身死,乌孙人违背了承诺,立军须靡与匈奴公主的儿子泥靡为首领。公主仍按照收继婚的习俗,被迫嫁给泥靡,还和他育有一子鸱靡。当公主67岁时,翁归靡与匈奴女的儿子乌就屠杀了泥靡。汉朝派兵来讨伐,最终将乌孙一分为二,公主的儿子元贵靡任大部落首领,乌就屠任小部落首领,但乌孙人更亲近乌就屠。公主69岁时,她与两任首领的儿子元贵靡和鸱靡都得病死了。于是她向宣帝上书,表示想落叶归根。宣帝表示了同情和理解,派人去接回了解忧公主,以及她的孙子和孙女,三人。公主71岁时,在故国闭上了眼睛,从此长眠于故土。
解忧公主,一生嫁过3人,晚年幸得皇帝批准回乡和亲的解忧公主,一生奉献给了国家,晚年得到皇帝批准回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