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让梨的孔融为什么却守不住一个北海?-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让梨的孔融为什么却守不住一个北海?-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读史学文 访问量:2363 更新时间:2024/1/25 9:35:33

很多人都听说过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为此孔融作为儒家的典型人物,其故事被编入三字经。

但孔融生活的时代属于东汉末期,群雄争霸的时代,孔融后来成为北海国相,也曾有机会成为一方诸侯,但为什么孔融却在乱世中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导致北海国被袁谭所破呢?我们今天来聊一聊东汉末年的孔融的理想与现实。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融四岁,能让梨,是很多孩子从小就熟背的歌谣,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是作为长幼有序的典型在教育着我们的一代又一代的儿童。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所以作为孔子的后人,孔家在儒家治国的时代,一直享受着历代政权的特殊待遇,一直都是历届政府尊儒尊孔所立的典范。

所以历史上孔子后人的故事很多,也是这个道理。

在《世说新语》中还记载过一个孔融十岁时候的故事。当年孔融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李膺当时是读书人的意见领袖,曾经任职河南尹等职位,也就是首都市长一职,所以文中说在洛阳任职,也是党锢之争的代表人物,可以参看我们写党锢之祸的文章),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我是李君的亲戚。” 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才十岁的孔融头脑非常灵活,反应非常敏捷,另外就是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人,享有特权,所以才能有机会出入直辖市市长的家里,所以这也是孔融这么小就能这么自信的原因。

作为孔子的后人,孔融其实是活在了一个套子里,任何人都可以批评孔子,但作为孔子的后人,只有孔融要扛着儒家的大旗,这就是孔融的资本,但也是他的负担。

孔融确实也很聪明,也知道只有把儒家的精神做到极端,才能让自己显达。

孔融十三岁的时候,其父亲因病去世,孔融悲痛过度,需要人扶才能站起来。于是天下人都知道了孔融的孝。

后来孔融还牵涉进了党锢之争中。其实党锢之争本身就是儒家的势力对抗皇权的斗争,所以作为儒家的代表孔融不可能不深度的介入其中。历史上记载当时张俭与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宦官追杀张俭,于是张俭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当时孔融年仅十六岁,张俭认为孔融年轻,并没有告诉他自己的处境。孔融看见张俭窘迫的样子,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后来事情泄漏,自国相以下的人,都秘密的压下此事,张俭得以逃脱,孔褒、孔融则被逮捕入狱。但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为这件事情,再次在读书人之中得到显赫的名声。其实这也是孔融让梨的2.0版本,正因为有1.0版本,所以孔融才得以幸免。

而在儒家治国体系中,名声其实就是资本。

所以后来孔融得到司徒杨赐的征召,成为司徒掾属。不要小看这样一个角色,司徒相当于国务院领导角色了,所以孔融相当与也进入了秘书局。而这其实都是拜其名声所赐。

正是因为孔融有了这样的名声,而儒家又是治国的根本制度,所以孔融才有资本傲视各级官僚,甚至对大将军何进都可以不恭,而何进没有任何办法。

到了董卓专政时,作为军阀的董卓是看不惯孔融这样的沽名钓誉的人的,所以就把孔融发到了北海国任北海国相。而当时北海地区(也就是现在山东昌乐地区)黄巾兵变影响比较大,所以发配孔融去北海国任国相其实也是难为孔融之举。

而这确实对孔融是一个考验。因为孔融毕竟是一个我们现代标准意义上的文人,这样的人受教育的基础很好,很有文采,家境非常好,但其飞黄腾达是靠其在圈子里的名声,靠嘴上的一些功夫,真正让他下去做事情,问题就出来了。

所以才有了孔融到了北海,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属地,都差强人意。甚至被黄巾军所围,还是公孙瓒派刘备去给他解围。所以孔融后来和刘备的关系很好。

其实在东汉末年诸侯群起的时候,作为一方诸侯,孔融完全有实力可以凭借北海地区起兵,借机壮大自己,也成为一方诸侯。但成就孔融的是其名声,让他失败的也是这个名声。作为儒家抗大旗者,孔融没有别的选择,忠君是他唯一的选择。所以他坚持不与袁绍,袁术或者曹操合流,起兵反抗朝廷。甚至为此杀掉了劝说他的名士左承祖。而他这样的行为,让当时对局势有认知的有识之士都迅速的远离了孔融。

在当时的乱世,皇权已经被架空,尊一个假的皇权对于老百姓而言其实已经没有意义,而强大自己,给属地的百姓一方和平的空间其实才是合理的选择。但孔融背负的名声不允许他这么做,只要一天有君在,他一天就要做出忠君的表率。因为他清楚,如果自己被赶下神坛,自己也就什么都没有了。

所以我们看到孔融其实就是一个偶像派演员,在盛世,只要统治者尊孔,他这样的演员就可以得到全民的敬仰和礼拜。但在乱世,他的能力不足以支撑在乱世中开拓一片天地,反而被限制在儒家的框框里不能自拔,所以即使他知道君已经名存实亡,但他也要去忠这个君而去跟诸侯去对抗,最终酿成了其个人的悲剧,

在乱世中,演员终究只是别人的棋子,当这个棋子没有价值时,注定也会被别人所抛弃。

标签: 孔融李膺孔子资治通鉴何进

更多文章

  •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很真实

    历史解密编辑:小彦人生路标签:孔融,三字经,尊长

    在中国,“孔融让梨”的故事,知名度很高。故事中,四岁的孔融,面对一盘子梨,自己拿最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和弟弟,被称赞为“尊长爱幼”、懂谦让。但是,聪明的父母,从来不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有一个朋友,传统文化爱好者,在孩子小的时候,睡前必读《三字经》,给孩子讲解里面的故事。但是,据他说,每次读

  • 孔融被处死前,求曹操放过他的九岁儿子,儿子说八字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爱搞笑的内登标签:孔融,曹操,孔子,商鞅变法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前言中国是一个受儒家思想很深的国家,所以在从小的时候我们就听着各种各样的礼仪长大,要尊敬长辈,爱护儿童。其实长在中间年龄的人们就会觉得很苦恼,毕竟上有老下有小,既要尊敬老的,也要带好小的,尤其是人到中年这样的压力太大了,有的时候就会

  • 问政回音 “孔融”变“孔隔”宣传栏上错字多 官方:已整改

    历史解密编辑:郭杨爱音乐标签:孔融,孔隔,宣传栏,宣传板

    “在漂亮的高新区石板镇公园里,四块宣传版面竟然分别出现了多个错别字,实在是太不雅观!”网民:出现多个错别字 贻笑大方“当时看到宣传栏词语还以为是看错了,仔细对照后觉得这些错误实在可笑,不知是自创的新名词,还是工作态度不严谨造成的。”王先生表示,经常经过这里,这个“另类”宣传栏就在眼皮底下很长时间,竟

  • 三国故事:孔融让梨与孔融让兄,孔融,一个儒家理想的殉道者

    历史解密编辑:地宫丝绒标签:孔融,曹操,李膺,孔子,何进,儒家,曹丕,东汉,艺术家,三国故事,建安七子

    孔融是儒家理想悲壮的殉道者,犹如后来本可以苟且逃生的谭嗣同选择血染菜市口。在曹操虑伪的忠诚与大度面前,孔融无法忍受。他宁愿去死,也不想再忍。东汉未年,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是孔子的后裔。这在推崇儒家文化的三国时期,让孔融的出身显得非常不一般。更何况,孔融自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

  • 曹操将孔融满门抄斩,7岁女儿临刑前说的13个字,至今仍很受用

    历史解密编辑:呆滞粉红葡萄干标签:孔融,曹操,董卓,诸葛亮,刘备,曹丕

    东汉末年,汉皇室的声势已经低落到了谷底,再也不能钳制其他的军阀以及诸侯王。在这群雄并起的乱世,涌现出了非常多的英雄人物,也有非常多的事迹被人们所熟知之后演化成了成语,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刘备求见诸葛亮的“三顾茅庐”以及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三国时期还有一个成语竟然是从一个7岁的

  • 孔融被满门抄斩,乞求曹操放过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科普E君标签:孔融,曹操,汉献帝,何进,董卓,刘备

    提起孔融,不少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四岁让梨的故事。那么孔融长大后都取得了哪些成就?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可能不少人就不知道了。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父亲曾担任过太山都尉,这是一个七品武官。孔融自幼聪明,博览群书,当时的名士李膺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称他将来必能成大器。13岁那年,孔融的父亲去世,

  •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孔融,吕温,北海,吕布,刘备,刘皇叔,曹操手下,三国演义(电视剧)

    却说献计之人,乃东海朐县人,姓糜,名竺,字子仲。此人家世富豪,尝往洛阳买卖,乘车而回,路遇一美妇人,来求同载,竺乃下车步行,让车与妇人坐。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行及数里,妇人辞去;临别对竺曰:“我乃南方火德星君也,奉上帝教,往烧汝家。感君相待以礼,故明告君。君可速归,搬出财物。吾当夜来

  • 历史上那些骂过曹操的狠人之汉臣孔融

    历史解密编辑:中言妍施标签:曹操,孔融,汉臣,刘备,董卓,诗人,汉朝,曹魏,汉献帝

    这一期我们来聊聊在历史上和曹冲一样年少成名,而且经常出现在我们语文课本里的人物,他就是我们小学必学的一篇课文《孔融让梨》故事的主角——孔融。孔融字‘文举’,是东汉末期的一位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手握实权的官僚,官至北海相,所以在当时人们提起他总是将其称为“北海孔融”或是“孔北海”。孔融在三国志中的评价

  • 让梨的孔融为什么被曹操所杀?-细品《资治通鉴》之三国争霸

    历史解密编辑:读史学文标签:孔融,曹操,东汉末年,司马懿,曹丕,孙权

    曹操在灭掉袁氏父子,彻底稳定了北方局势后,一方面拉拢关内西凉军马腾,韩遂,另外一方面,开始改组政府,废掉三公,设置丞相,将朝政大权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而这时就与扛着儒家大旗的孔融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孔融为什么要反对曹操?礼贤下士的曹操为什么不能容下孔融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曹操杀孔融的背后的故事。01《

  • 孔融被斩前,哀求曹操放过自己妻儿,9岁儿子说了8字,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淋筱绘故事标签:孔融,曹操,妲己,袁绍,甄宓,李膺

    太中大夫陈韪曾评价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是说,孔融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之后未必有才华,虽然方仲永这样越混越不行的神童很多,但孔融不是其中一个,他被人推荐做了大官,文学上也很出色,与曹操等个人合称为“建安七子”,曹操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可到了最后怎么把他全家都杀了,连9岁的孩子都不放过?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