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孔融让梨”的故事,知名度很高。故事中,四岁的孔融,面对一盘子梨,自己拿最小的,把大的让给哥哥和弟弟,被称赞为“尊长爱幼”、懂谦让。但是,聪明的父母,从来不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传统文化爱好者,在孩子小的时候,睡前必读《三字经》,给孩子讲解里面的故事。但是,据他说,每次读到“融四岁,能让梨”,他都神不知鬼不觉地跳过......
“孔融让梨”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道德故事。如果父母教育家里孩子不要自私,对内爱护兄弟姐妹,对外谦卑,一般是信手捏来,无所顾忌。现在,有家长质疑“孔融让梨”的故事,算不算是逆潮流而行,故意标新立异呢?
好像还真不是。最近两年,很多人都在网上讨论“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否还应该讲给孩子听。因为,这个故事放在礼仪、秩序森严,家庭重视宗族的传统社会里。像这样“存天理,灭人欲”的牺牲精神,值得赞扬。但是,在主张自由平等,争取个人正当权益的今天,可能就不太适用了。
昔日“孔融让梨”的事迹传出,人们还评点他为“非池中之物”,早晚必有大出息。但是,今天的父母把故事讲述给孩子听,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深究“孔融让梨”,传递的是较为矛盾的价值观
众所周知,故事中孔融面对一整盘的梨,拿起最小的一个,被问及原因的时候,他说,自己年龄小,应该把大的让给哥哥。但是,父亲提到,弟弟比你小的时候,他又说自己是哥哥,应该让着弟弟。在兄弟三人的关系中,孔融处在中间位置,作为弟弟他要让,作为哥哥他也要让,其实是一种自相矛盾的价值观。
父母都知道,年龄小的孩子,最好向他传递单纯、直白的价值观。像“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有些复杂,不利于孩子建立统一的价值观行事。
②“孔融让梨”是权衡之后,做出符合大众认可的选择,容易委屈自己
其实,孔融这个人,放在现代社会,是一个有“七窍玲珑心”的人,敏感、聪明,处在一个集体中,为了更加受欢迎,会更加趋于选择符合大众所认可的价值观行为。所以,当一个像孔融一样的人,很容易讨人喜欢。
但是,“孔融让梨”的故事,暗藏的也有委曲求全,就是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怎么想我”。所以,孩子领略到“孔融让梨”的深层含义,遇到个人利益和周围人利益冲突的时候,就容易委屈自己,很难活得潇洒、顺遂。
③教导“孔融让梨”,是大人牺牲孩子的利益,换取和谐人际关系的偷懒行为
很多父母对“孔融让梨”的故事津津乐道,仔细分析其中缘由,要归于“懒政”两个字。资源有限,孩子们争抢东西,怎么办?家长不是去想着创造条件,比如多赚钱满足孩子、给孩子们再买一个,只是寄托于让孩子让。只要孩子愿意“让”,不起冲突,父母就清闲自在了。
所以,教导孩子“孔融让梨”,其实是大人牺牲孩子的利益,换取和谐的人际关系。其实,父母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公平的资源和环境,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不是要孩子学着拖鞋,给家长省事。
谦让是一种好的品德。但是,用“孔融让梨”来教育,显然是不大合适的。如何教导孩子懂得谦让呢?
①从“爱”的角度,让孩子懂得谦让。谦让,是一种放弃自身利益的行为,必须是心甘情愿的。父母想让孩子“谦让”,可以从“爱”的角度。比如,把心爱的东西让给弟弟妹妹,是出于爱。既能让孩子不委屈地谦让,也不在道德上给孩子施压。
②提醒孩子谦让的好处,给孩子做好示范。谦让,能够让人看起来彬彬有礼、大方得体。所以,孩子偶尔为了值得的人,做出谦让,不失为一种好品德。父母可以提醒孩子谦让的好处,比如获得好人缘等等,最好父母也从旁给孩子做示范。孩子就不会一味谦让或者完全不谦让,心里会有一个权衡。
【话题讨论:你给孩子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