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里都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位懂礼貌有爱心的古代人,早已为后人做了非常好的德行榜样。孔融身世高,口才好,成名早,可谓是当时非常顶尖的人物。而这样的人物也十分自负,非常看不惯曹操的行为,于是处处与其作对,最终死于曹操之手,其结局令人惋惜。
说起孔融,后世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他从小就口才了得,很多人都辩不过他。当然,也有人认为他从小就过于聪明,但并不代表他长大之后会有很高的成就。而孔融用自己的能力告诉大家,他不仅小时候聪明,长大之后更是成就不凡。仅仅数年之间,孔融就凭借其才华,受到了重用。但是孔融自视甚高,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够圆滑,可以说是直男一个,有什么说什么,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孔融第一个得罪的就是董卓,他多次反驳董卓的意见,因此被董卓视为眼中钉。但是碍于他的身份地位,不能直接将其杀死,于是董卓使计将其派往当时匪患严重的北海。孔融是个文人,其德行和思想受到世人称颂,但毕竟是文官,面对暴乱分子,并没有很好的对策。孔融到任北海之后,也有一些改善民生的作为,但是却没能真正解决暴乱的问题,甚至还被困于北海,最后还是刘备出兵为他解围才能捡回一命。
孔融第二个得罪的人就是曹操,也因此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在诸侯争霸的时代,袁绍和曹操都野心勃勃,而孔融对汉室非常忠心,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但是在那个年代,只有忠心没有能力的臣子并不会有多大的作为,孔融即使对曹操心有不屑,也不能拿他怎么办,毕竟他还是名义上的诸侯。因此孔融只能与曹操暗中较劲,多次暗讽抨击他的不义之举。
孔融文采好,口才更好,曹操每次都被他怼得哑口无言。但是曹操这样心怀天下的野心家自有其修养,并不会为了那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而做出让世人所不容的事情。因此对于孔融的一再挑衅,他也总是置之不理。但每个人忍耐都是有底线的,直到孔融真正触及了曹操的逆鳞,才最终让他起了杀心。
孔融忠于汉室,眼看着汉室江山被诸侯瓜分,于是便向汉献帝提出了稳固皇权的建议,那就是限制诸侯分封权力和土地。而这个建议,无疑是劝皇帝打压这些诸侯,一旦皇帝采纳,就意味着曹操等人会被削权。曹操认为自己被人骂几句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想要让他分权是万万不行的,而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孔融,因此孔融就上他的黑名单,是他必须除掉的祸害。于是他开始编织罪名,一个不行就编两个,直到找到能让孔融必死的理由。而最终孔融被冠上了不孝罪,理由就是孔融的“父母无恩论”,这个观点本是孔融为了阻止曹操大肆屠杀百姓而言,但是却成为了他满门被诛的理由。
当时孔融全家都被逮捕,唯独两个年幼的孩子寄居在亲戚家。曹操自然不会放过这两个孩子,于是派人去找,发现这两个孩子根本就没有打算逃走,而是在院子里玩耍。曹操觉得很奇怪,问这两个孩子为什么不逃走,没想到孔融9岁的儿子却说出了一句话,让曹操无言以对,甚至成为了千古名句。而这句话便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意思是被倾覆的鸟巢下面,不可能会有完整不碎的鸟蛋。也就是说孔融完蛋了,他的子女也不可能保全性命,与其如此,又何必惶恐逃走,反正迟早是要被抓的。
这句话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勉励后人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的一种鼓励。对于那些将会发生的事情,不必过于惊慌失措,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好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才可以用最好的方法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