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这是那个4岁让梨的孔融?怎么越来越会怼人

这是那个4岁让梨的孔融?怎么越来越会怼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李砍柴 访问量:3061 更新时间:2024/1/16 3:25:48

公元168年,东汉王朝发生一桩奇案。

名士张俭遭宦官集团追杀,被迫亡命天涯。逃亡途中,他投奔一位友人。恰逢友人外出,只有年方十六岁的弟弟在家。

张俭心生犹豫,少年却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胆识和勇气,大意凛然地说:虽然我兄长不在家,焉知我就不能做主?

弟弟遂留张俭于家中。

不料东窗事发,少年兄弟俩都被抓进了监狱。死刑当前,兄弟二人却争相赴死。哥哥说,人是奔我来的,与弟弟无关;弟弟说,人是我藏得,与哥哥无关。

兄弟二人的父亲早亡,在世的老母亲此时也出来顶罪,直言:我是家中长辈,责任在我。

主审官不敢轻易断案,只好上报朝廷,汉灵帝亲自断案,最终判处哥哥死刑。

“一门争死”,轰动朝野与民间。

这位勇敢赴死的哥哥叫孔褒,此人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如果你没听说过也无妨,但你一定听过他弟弟的名字。

他叫孔融。没错,就是“孔融让梨”中的孔融。

先有“让梨”,后有“争死”,故事到这里,按照正常的故事走向,孔融应该是位谦逊有礼、有情有义的翩翩公子。

然而,时代的大手翻云覆雨,注定孔融不会是故事里的孔融。

用现代的互联网思维来看,孔融是十分具备网红体质的。

在互联网时代,鲜明的个人特色是网红的必备特质,而在当时,孔融的个人特色简直不要太突出:他从小就爱怼人,非常毒舌。

孔融十岁那年,和父亲一起到洛阳拜访司隶校尉李赝,门卫不认识他们,未予通传。孔融灵机一动,面不改色地说:“我是你家李府君的亲戚。”

待见到李膺,对方问他:你倒说说,咱俩是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不慌不忙,一本正经地说:“咱们的祖上孔子老子关系匪浅,老子又是孔子的老师,咱们不也算是亲戚吗?”

至于李膺的祖上到底是不是老子,谁知道呢?反正小孔融这么一说,间接抬高了李膺的身价,李膺听着心里也美滋滋的。见他小小年纪就能机智应变,对答如流,李膺对孔融甚是欣赏。

当日恰逢李府大宴宾客,李赝逢人就夸,说有个叫孔融的小孩,着实不得了,聪明机智,长大必成大器。在场的一位宾客叫陈韪,对此非常不满,出言讽刺道:“小时聪明,长大未必有出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不卑不亢,当即怼道:“想必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你说他能言善辩也好,说他巧舌如簧也好,总之,这场怼人的名场面冲上热搜,再加上大咖李膺的背书,孔融小小年纪就红了。

初看这段故事之时,我觉得小孔融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抖机灵。直至看完他整个人生经历,我才发现,怼人,其实是贯穿孔融一生的特质。

孔融曾在曹操手下当官,但是他说开怼就开怼,丝毫不给领导留面子。

袁绍病死后,曹操打下了邺城。袁绍的次子袁熙的妻子甄宓美貌异常,曹丕趁机将美人据为己有。孔融对此非常不齿,就写信给曹操说:听说武王伐纣时,把妲己赐给了自己的弟弟周公旦。

曹操很纳闷,这怎么跟历史上说的不一样呢?于是,他就问孔融,这事儿是从哪儿听说的?孔融邪魅一笑说:“我看当前的情形,猜测当年应该就是那样。”

曹操回过神来,知道孔融是在嘲讽曹氏一族。但是,曹都督居然忍住了怒气。

公元207年,曹操出兵征讨乌桓,遇上饥荒,粮食不足。曹操想禁酒,又不好意思直说原因,只好找了个理由,说喝酒败坏德行。孔融得知后,又写信怼他:你说喝酒败坏德性,夏和商纣因为好色而亡国,你干脆禁止人结婚得了!

这一次,曹操又忍住了怒气。

曹操这个人,虽然不是小人,却也称不上是十足的正人君子。以他的个性,为什么能忍下孔融的嘲讽和不敬呢?

要知道,孔融当年是很红的。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建安七子”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不容小觑,而孔融位列“建安七子”之首。苏轼说他有“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罗贯中赞他“文章惊世俗”。

用今天的话来说,孔融就是妥妥地“行走的自媒体”,还是个头部大号。这一切,恰恰是曹操所需要的。

在这里,我们先来说说另一件事。

孔融刚入仕时,在司徒杨赐手下做官。有一年,何进升任大将军,杨赐派孔融去贺喜,却被门卫拦在了外面,孔融觉得丢面子,竟拂袖而去。

何进手下的人非常愤怒,纷纷进言,说孔融太不识抬举,必须杀掉。有一个门客却劝何进:孔文举有重名,若与他结了怨,恐会寒了四方之士的心。不如将他拉拢过来,礼遇有加,也好让天下有才之人都知将军胸怀宽广。

这个想法,“爱才”的曹操自然也有。

从一开始,孔融就只是个工具人。曹操从不指望孔融能为自己建功立业,又怕他在外面祸祸自己,干脆就把他弄到身边来。一方面能靠他站台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还能监视他。

但是,曹操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公元208年,曹操平定了北方,孔融的利用价值已微乎其微,再留这么一个处处和自己唱反调的人,得不偿失,不如除掉,以绝后患。

曹操使计诬陷孔融不忠不孝,将其斩杀,当时的布告上有一句话:“虽肆市朝,犹恨其晚。”显而易见,曹操想杀孔融之心,早已有之。

这就是孔融的一生,年少成名,才学过人,享受过万众瞩目,最后却死在一张嘴上。

但是,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从历史进程和朝代更迭的角度,再回看孔融之死,就会发现,他的怼人系果而非因。

如果要形容孔融所处的时代,四个字足矣:生逢乱世。时值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各地豪强并起,曾经盛极一时的汉室风雨飘摇。

乱世之中,士人多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不愿受礼教束缚,孔融也是如此。他的骨子里,既有读书人的谦和,也有时代给予的张扬和不羁。

管他什么三纲五常、世俗礼法,在孔融眼里,根本不值一提。高兴了,可以将其置之一笑,不高兴了,也能怼天怼地怼父母。

孔融说过一段“父母无恩论”,大致内容是:子女和母亲之间就像是寄存之物与容器之间的关系,子女出生后,和母亲就没什么关系了。

至于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孔融说得更露骨,直言子女不过就是父亲情欲的产物。

汉朝以孝治天下,孔融的这番言论简直大逆不道。即使在现代,这话听起来也难免令人不舒服。

其实,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孔融应该成为一名教书先生。

孔融是山东曲阜人,曲阜也是孔子的故乡,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氏一门诗书传家,祖辈出过很多名人,最有名的当属七世祖孔霸,他是汉元帝的老师。孔融的父亲孔宙是太山都尉,在当时也算是高级官员。

所以,以孔融这样的出身,天生也是有些流量在身上的。

如果孔融只想做个读书人,像他的先祖一样教书育人,以他的家学、才学和流量,足以支撑他一生的事业。

但孔融有更大的志向:他要做官,匡扶汉室。

我们前面讲过,孔融在大将军何进门前甩脸子,拂袖而去。上级交给的任务没完成,还得罪了大领导,这问题可不小,回去怎么交代呢?孔融对此的解决办法是:辞官,不干了。

依孔融的性格,做出这事也不足为奇。但作为官场新人,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未免太幼稚。范晔在《后汉书》中评价孔融:虽志在靖难,却才疏意广。从孔融的政治生涯来看,这个评价也算中肯。因为孔融的政治才能实在平平,完全撑不起理想。一些本可以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也抓不住。

孔融曾在北海国(今山东青州、潍坊一带)为相,而北海国是黄巾军作乱最严重之地,孔融也有平乱之意。他手握正规军和地盘,一手好牌却被打得稀烂。因为他不懂军事,也不会识人善用,所用之人都是喜欢标新立异、性格轻浮之人。治理北海六年,他最大的功绩只是兴办了教育。

后来,孔融果然被黄巾军所围,好不容易找刘备解了围,又遭到袁绍的儿子袁谭的攻击。城内短兵相接,万剑齐飞,孔融居然还在读书。他表面镇定自若,实际内心慌得一批,趁着夜色出逃,躲回了曲阜老家。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改变孔融后半生命运的人,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这个人,就是曹操。

公元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在这时,曹操向孔融抛出了橄榄枝。

在他人看来,孔融也算身归曹营。不过,儒家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在他身上根深蒂固。与其说孔融追随的是曹操,不如说他追随的是汉献帝。

孔融最初对曹操还是抱有希望的,他在诗中写道:“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

孔融天真地以为,曹操会匡扶汉室,因此还向他举荐了不少人才。

时间一长,孔融发现情形不对,汉献帝分明就是个傀儡,曹操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但是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形势已非孔融、乃至整个汉室所能控制。

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之间,隔了岂止十万八千里。孔融什么都做不了,也什么都做不成。百无一用是书生,他满腔的不满都化作了嘴炮,怼得曹操哑口无言。

曹操也心知肚明,孔融身在曹营心在汉,能忍得了一时,决不会忍一世。不论如何,孔融必定会死于曹操手下,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而孔融死后,赤壁一战,三国鼎立,一个新的时代开始。

回到本文开头,我们不妨来想一个问题:孔融为什么一定要救张俭?难道仅仅是顾念兄弟情义?

当时,大宦官侯览残害忠良,为祸乡里,张俭愤而上书弹劾,才遭宦官集团追杀,被迫四处逃亡。孔融同样痛恨宦官当政,救张俭,就是救东汉王朝。

等到孔融也走上救国之路,他才失望地发现,以己之力,并不能拯救行将就木的东汉王朝。它就像一条千疮百孔的船,在时代的巨浪中摇摇欲坠。

那个曾喊着“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的孔融,被理想埋葬。一个踌躇满志的孔融应运而生,又在现实裹挟下,用嘴炮消解自己的精神内耗。

我们无法揣度,孔融的嘴炮里有多少精神胜利法的成分在里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不开心。

孔融死前,写过一首《临终诗》,开头第一句就是“言多令事败”。聪明如他,未必没想过自己的结局。在诗的最后,他又说:“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这一句,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与萧索。

理想破灭后的痛苦,如钻心剜骨。巨大的精神内耗之下,屈原自投汨罗,鲁迅弃医从文,而孔融选择怼领导,既躺平,又摆烂。

同样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其实我们大部分人身上都有孔融的影子。

能力平平,为了挣口饭吃,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又不能摆脱。曾经也有过短暂的快乐和辉煌,就像四岁或十岁时的孔融。可那是小孩子的世界,不是成年人的战场,那样的快乐不够维持一生。

经历过社会的毒打,豪情壮志被现实消磨得只剩一缕轻烟,一阵风就能让它烟消云散。可就是这缕弱得不能再弱的烟,偶尔还能支撑起疲惫的身心。

在理想的浪漫滤镜背后,现实格外地苦涩。然后,我们不得不找到一种舒服的方式,消解自己的精神内耗。

会抱怨“996”,偶尔也会腹诽上司。在小小的出租房里看电子榨菜,在别人的故事里假装主角。枕边的泪痕记录了多少心酸,床脚的空酒瓶就收藏了多少悲伤。

醒了,打开生活的盲盒,不管开出的是惊喜还是惊吓,抖落夜晚的荒凉,咬咬牙,硬着头皮踩上去,生活还得照旧往前走。

标签: 孔融曹操李膺何进汉献帝宦官

更多文章

  • 曹操下令将孔融诛九族,他9岁儿子说了8个字,如今成为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曹操,孔融,袁绍,曹丕,孔子,汉献帝,汉朝,建安七子,三国,曹操麾下

    前言提起三国时期,人们大都会想到各大名将之间的对决。如三英战吕布,许褚战马超等等。实际上,三国时期除了军事发展迅速之外,文化事业也非常繁荣,比如大家十分熟悉的“三曹”。就在文学创作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实除了“三曹”之外,还有一个人也堪称当时的文学代表人物,他就是孔融。说到孔融,人们一定都听过

  • 孔融被处死前求曹操放过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为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孔融,曹操,曹丕,三国志,吴质

    提到孔融,相信大家都会想到“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发生在孔融身上,还有许多事情非常耐人寻味;三国时期,曹操和孔融都是有才华、有远见的人,无奈二人理念不同,注定不能成为同路人。孔融终究是遭到了曹操的弹劾被灭九族。孔融在临死前曾放下尊严哀求曹操放过他的儿子,面对死亡时,他九岁的儿子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

  • 孔融被诛九族,死前求曹操放过自己的幼子,9岁幼子说出8字成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孔融,曹操,袁绍,孔子,妲己,东汉末年

    孔子建立儒学,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能达到这些要求的人,在儒家看来这是真君子。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可以说完美得达到了孔子的要求。不过君子如果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结局可能不会很美好。孔融就是因为太耿直了,最后被曹操杀了了。在孔家后人里面,孔融应该是最有出息,

  • 曹操杀孔融后,问他的子女为何不跑?9岁小孩回答8字,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历来都很现实标签:孔融,袁绍,祢衡,刘表,刘备,曹魏,诗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

    公元208年,御史大夫郗虑为投曹操所好,献上了一封举报信:污蔑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在收到这份信件以后,曹操大喜,他早就对孔融有诸多不满,现如今有人递了刀子,曹操也没有丝毫犹豫,当场就下令处死孔融,并且连坐其家人。于是乎,曾经留下过“孔融让梨”这一千古美

  • 曹操将孔融满门抄斩,孔融7岁孩子临终前说了13字,成千古绝句

    历史解密编辑:吴刚故事汇标签:孔融,曹操,甄宓,绝句,曹丕

    《后汉书》曾言:“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三国年间,奇才孔融因见罪于曹操,遭满门抄斩惩罚,危急关头下,其七岁幼女一句遗言,终成千古绝句,令后世百般赞颂。古往今来,无数优秀人才的出现,为世人提供学习榜样,在此类人才的帮助与引导之下,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亦实现稳定提升。提到孔融这个名字,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

  • 曹操得知曾罗列孔融五大罪状的路粹卖驴以后,当即大怒: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曹操,孔融,路粹,孔子,曹丕,孙权

    208年,曹操怒道:“路粹把驴卖便宜了,我要处死他!”众人听后心想:一封奏折能把孔融处死的路粹也有今天呀!路粹,字文蔚,是河南临漳人。他年少时就文采出众,并拜大名士蔡邕为师。后来,曹操非常看重他的才华,就任命他为军谋祭酒。路粹虽然很有才华,却和另一个同样有才华的孔融有矛盾。孔融不仅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 孔融被诛九族,死前哀求曹操放过幼子,9岁幼子随口8字尽显聪慧

    历史解密编辑:君臣史记标签:孔融,曹操,董卓,汉献帝,曹丕,袁绍,建安七子,三国,艺术家,曹操麾下

    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人们熟知,常常用来教导年幼的孩童。年幼的孔融就如此懂得谦让之礼物,实在讨人喜爱,又的确值得后世所学习。现如今的孩子们大都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分发梨子的时候往往会展开“争梨大战”,所以“让梨之举”更应该蔚然成风。知礼节、行礼节,是我们一生需要研习的必修课。大多数人对孔融的印象只定格在他

  • 曹操将孔融满门抄斩,孔融7岁女儿临终前说了13个字,成千古绝句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孔融,曹操,妲己,曹丕,袁绍

    孔融让梨的典故,是自小家长都会跟我们讲的故事,该故事夸奖孔融是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的。值得一提的是,长大后的孔融同样也是不畏强权、舍身取义,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俗话说:“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作为孔融的长女,也被孔融培养得知大义、懂进退。曾经,曹操派官兵将孔融家全部围起来时准备绞杀,

  • 曹操将孔融处死,赴刑前9岁儿子说了句千古名言,却招致满门抄斩

    历史解密编辑:学史思今标签:孔融,曹操,曹丕,刘邦,樊哙,三国,诗人,汉献帝,建安七子

    208年,曹操下令将孔融处死,孩子留下。没想到,官兵上门抓捕时,孔融9岁的儿子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令在场的官兵为之动容!然而,曹操知道后却下定决心,将孔融一家全部处死。提起孔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就是那位4岁能让梨的孩子。孔融是孔子的第20世孙,从小聪慧过人、才华横溢,成年后能诗善文,是一名风度翩

  • 孔融被满门抄斩时,求曹操放过儿子,9岁小孩说了8个字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孔融,曹操,董卓,太史慈,何进,刘备

    孔融让梨的故事妇孺皆知,四岁就一下子成了东汉末年的大网红,原因就是在吃梨子的时候知道礼让,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吃小的梨子。四岁的孔融情商已经达到了满级的状态,作为圣人之后,再加上自己网红的谦让行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奋斗,在学识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被称为建安七子之首。孔融虽然在学术方面的造诣达到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