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人们熟知,常常用来教导年幼的孩童。年幼的孔融就如此懂得谦让之礼物,实在讨人喜爱,又的确值得后世所学习。
现如今的孩子们大都娇生惯养,唯我独尊。分发梨子的时候往往会展开“争梨大战”,所以“让梨之举”更应该蔚然成风。知礼节、行礼节,是我们一生需要研习的必修课。
大多数人对孔融的印象只定格在他的童年,却不了解他长大后又成长为怎样的人。年幼时就有如此不凡的见解,长大了自然也是有一番作为之人。
名列“建安七子”的孔融也是一代风骨文士,他不曲意逢迎,反而一生恪守道义。屡屡与曹操顶撞,终于成为了曹操的眼中钉,曹操只想寻个好时机将他一处而后快。
当孔融背负上若干罪名被诛九族时,他只是请求曹操放过自己年幼的儿子,却不想自己年仅九岁的儿子,说出了一句让他潸然泪下的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稚子意在告诉父亲不必再向曹操求情,也知自己亦是难逃一死。可见稚子的聪慧,犹如四岁的孔融一般。龙生龙,凤生凤,孔融的儿子若是被抚育长大,定也是成为难得人才。
四岁能让梨,少时行大义
《后汉书》记载:“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孔融是名门之后,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后代,所以他自小受儒家学说的教化,以孝闻名邻里。
在他四岁之时,和诸位哥哥一起分梨子吃。他却选取最小的那一个,长辈们都问他缘故,他却说因为自己年纪小,所以理应拿最小的梨子。
孔融的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人的称赞,他不仅知礼让,更深有孝心。
在他十三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
年幼的孔融十分哀痛,走路都需要别人去搀扶。于是他的孝名更加显扬,也是在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哥哥相依为命。
长至十六岁,又发生了一件事。有一日,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事外出了。这时,有一个神色慌张的面生男子前来投靠,因为他正在被官府通缉,所以想寻求孔褒的庇护,避一避风头。
可是孔褒不在家,孔融再三思考,因为这个男子是自己哥哥的朋友,所以,孔融还是替哥哥收留了他,却不想,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官府很快就知道了。
孔融被扣上了包庇罪犯的罪名,被抓走。但是他包揽了所有的责任,说与任何人都无干系。
最后,因为这男子是孔褒的朋友,所以把罪名判给了孔褒。但是,孔融的贤名也因此更加远扬。
孔融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汉献帝继位以后,他就得到了重用。他不畏权贵,常常将贪官污吏记录在册,因此得罪了一帮出身贵族的人。
他也曾经与把持官场的董卓发生争辩,最后被董卓怀恨在心,联合了一伙大臣将孔融贬职。可以说,孔融不适合在官场打交道,他威胁到了贵族官宦们的“那一块蛋糕”,也无形间告示了他今后的命运。
得罪曹操终招致杀身之祸
说好听一些,孔融是官宦贵族之中,敢言直谏的一股清流。说难听一点,他像是暗藏杀机的官场上的“二愣子”。孔融的“敢言敢说”,为他日后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挟天子以令诸侯”讲的就是曹操挟持了汉献帝,他的此举招致了孔融的不满和不齿。于是,孔融时常在朝堂之上弹劾曹操,令曹操下不来台面。
曹操曾经下过一道禁酒令,于是孔融立即写了一篇文章讽刺曹操。在文章中写道,要成大事的人们没有一个不饮酒的,曹操禁酒是十分愚昧的行为。
曹操知道后当然是恼怒不已,恨孔融恨得咬牙切齿。
后来的时候,曹操和自己的儿子曹丕,同时看上了袁绍美若天仙的儿媳甄姬。孔融当即又写了一篇文章,以此来戏弄取笑曹操。这无疑又煽大了曹操心中的怒火。
都说祸从口出,孔融的一次次举动逐渐唤醒了曹操心中暗藏的杀心。曹操一直苦于找不到理由,杀掉这个肆无忌惮的孔融,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那么曹操最后是怎样杀掉孔融的呢?
据说孔融曾经提出过一个“父母无恩论”,还大放厥词地说,父母和子女之间毫无恩情,子女只是父母欢愉之后的产物。他宁愿将粮食赠与陌生人,都不愿意给父母。
这种荒谬之言到底是不是孔融说的,后世也无从考证。人们都不敢相信那个自幼知礼有义有孝心的孔融,会说出如此大不敬之语。到底是不是曹操硬加给他的罪名,我们也无从得知。
曹操却揪住了孔融的小辫子,认为他这等言论与弑父杀母的行为无异,违背了传统的道德理念。于是他就以“不孝”的罪名处死了孔融。
在孔融死之前,一直和曹操对着干的他,曾请求过曹操放过自己年幼的儿子。可是稚子却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孔融潸然泪下。
不知此时的孔融心中是不是懊悔不已,他的家族与血脉一朝毁于旦夕。
结语
我们回顾孔融的一生,总会为他四岁时明事理的话语感到惊喜,会为他的孝心与大义啧啧赞叹。但是他着实不适合在朝廷为官,在那个年代,官宦贵族都是朝廷中的核心力量,有谁是真的清廉。
与“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相比,孔融的下场无非是更加荒唐而糟糕。不过我们纵观他的一生,他一生的败落,还是归于“祸从口出”这个词语上。
在朝为官,不懂得收敛自己的爽言爽语,本就不居高位,身后也没有什么靠山能倚靠。还浑然不怕地得罪权势滔天的当权者,真是当自己有九条命了?
或许在他死的那一刻,心里是懊悔无比的,因为自己的爽言爽语终于连累一家老小悉数丧命。在乱世之中,即使看不惯当朝者,也应该懂得明哲保身,为保全自己的家族而着想。
饱读诗书的孔融是否忘了一个道理,凡事应当先三思而后行,祸从口出。后世的人们也应引以为鉴,吸取他的毕生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