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都是“汉中王”,为何刘邦定都汉中,刘备却选择定都在成都

都是“汉中王”,为何刘邦定都汉中,刘备却选择定都在成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安子璇宠物 访问量:2088 更新时间:2024/1/21 2:42:56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位比较著名的“汉中王”,他们一个是后来从汉中东出与项羽争夺天下,并最终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一个是蜀汉政权的建立者,昭烈帝刘备。尽管都当过汉中王,也都占领了蜀地,但刘邦在称王后选择了定都于汉中,而刘备则在称王后仍然选择了以此前的大本营成都为都城。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二者当上汉中王的性质不同。刘邦、刘备尽管都是汉中王,但一个是诸侯领袖项羽册封,一个是自封的。项羽攻入咸阳后册封各路诸侯为王,其中实际上最早进入关中,按照众诸侯约定本该被奉为关中王的刘邦因为实力不足以和项羽抗衡而被改封为了汉中王。尽管一字之差,但从地理上看,汉中位于秦岭以南,论富庶程度远远赶不上早已被耕耘多年的关中。对于刘邦来说,被封为汉中王其实是一件相当耻辱的事,但他暂时还斗不过项羽,所以只好接受封号,并前往了汉中。按照常理来说,项羽给刘邦的封号就是汉中王,因此尽管蜀地也处于刘邦的封地范围之内,刘邦还是需要以汉中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相比之下,四百多年后的刘备之所以要夺取汉中,并在那里称王,一方面是因为汉中战略地位重要,另一方面正是为了向先祖刘邦致敬。

简单来说,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按常理就应该以汉中为都,否则不但显得奇怪,甚至可能被项羽认为是在向自己表达不满。至于刘备,则是在有了大本营成都的情况下自立为汉中王,因此并不需要,也没有人会要求他遵循这一“常理”。第二,刘邦、刘备各自所处时代的汉中和成都发展程度不同。如今提到蜀地,人们常常会用“天府之国”来形容其富足,然而,历史上最早被形容为天府之国的却是关中。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邦建立汉朝后曾犹豫过在何处建都,此时张良表示:“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事实上,蜀地曾长期与外界隔绝,直到战国末年才被秦国吞并。后来,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解决了曾经频繁爆发的水患,改善了当地的农业条件。汉朝建立后,蜀地安稳发展,这才逐渐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因此,在刘邦所处的年代,后来繁华的成都或许还只是个规模不大的小城。

两汉数百年间,蜀地发展迅速,成都也成功跻身大城市的行列。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两任益州牧刘焉刘璋则仗着蜀地的地理优势尽力避免了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到刘备占领蜀地时,几乎没有经历过战火摧残的成都可以说发展状况相当良好。相比之下,北方汉中的发展程度已经落后于了成都。

第三,刘邦、刘备所处的具体情况不同。刘邦到达汉中之后,很快烧毁了与外界联系的栈桥,以示自己没有东出之意。然而,与此同时他却在积蓄力量,随时准备着从汉中出发,迅速到达关中,并顺势东征。与此同时,思念家乡的项羽没有采纳大臣定都关中的意见,而是率军回到了自己老家附近的彭城,也就是今江苏徐州一带。从后来刘邦轻轻松松就平定了关中来看,项羽封在关中以制衡刘邦的诸侯们实力并不强大。换句话说,就算定都在距离关中很近的汉中,刘邦也可以安心发展,不用担心自身安危。然而,刘备自封汉中王时北方已经被曹魏统一,他所要面对的是曹魏专门派到西线,随时准备南下讨伐的大军。在这种情况下,定都于前线的汉中显然不如定都在后方的成都,毕竟,首都如果陷入战争甚至沦陷,无疑会打击整个蜀汉上下的士气。

综上所述,从各方面来看,刘邦、刘备尽管都曾是汉中王,但称王的性质、所处的环境,以及面临的具体情况都大有不同。刘邦定都汉中,一是因为自己本就是被项羽封在汉中;二是因为自己计划短期内出兵关中,没必要迁去其它地方;三则是因为当时的成都并没有比汉中发达多少。刘备定都成都,一是因为曹魏大军在北虎视眈眈,成都相对安全;二则是因为成都相比于自己治下其它城市更加发达,更适合作为都城。当然,或许导致他们二人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不止这些,但客观来说,他们的选择对于各自而言确实是最好的。

标签: 刘邦刘备汉中项羽关中曹魏三国蜀汉成都市

更多文章

  •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本无错

    历史解密编辑:天下有警官方标签:刘邦,吕雉,三毛,周勃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一个全新的王朝建立并稳固后,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发展,而是“清理”。也许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曾经有无数功臣,都为君王提供过莫大的帮助,也曾在危难之际得到过君王的承诺。但一个全新的国家真正建立后,以上都由皇帝决定是否作数。封建专制主义的偏袒下,君王的决定无从抗逆

  •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证明刘邦杀功臣并没错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刘邦,吕雉,汉惠帝,刘恭,张嫣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在秦朝末年之时,刘邦曾领导一支反抗秦二世暴政的起义队伍。在不断的厮杀中,刘邦的势力逐渐扩大。之后刘邦更是打败了最具威胁力的项羽,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汉朝。在刘邦打下天下的过程中,身边总少不了为其出谋划策,或者浴血奋战的得力干将。而这些得力干将在汉朝建立后也成为了开国功臣。说到此,

  •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是功臣杀少了

    历史解密编辑:寻鉴历史标签:刘邦,吕雉,曹参,汉惠帝,丞相,韩信

    说到刘邦这个皇帝,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是,他是草根出身,当了皇帝之后,还把功臣给杀了。这个人不地道,干的事不是君子所为!事实上刘邦真的有杀很多功臣吗?要知道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分封的侯爵多达143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得到了善终的。当然了刘邦是有杀了几个王的,比如说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

  • 大秦赋后续:秦始皇到刘邦,二十余年间,因分封制而倒霉的人和事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趣标签:嬴政,刘邦,项羽,齐国,先秦,分封制,大秦赋,秦始皇,古装片,历史故事

    历史连续剧《大秦赋》已经完结,电视剧在播放期间,网络上争论的是演员表演和选择的好坏,以及电视剧本身的各种不足,电视剧也从刚开播时的超高评分,降低到结束时的中等评分,证明了,鸿篇正史长剧真的很难驾驭。现在该剧已经结束好几天了,网络风暴转变成对秦朝大一统,以及秦始皇本人的争论,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抛开见

  • 刘邦死前, 为何要除掉忠心的樊哙! 这就是帝王权术的巅峰体现

    历史解密编辑:晓可说生活标签:刘邦,樊哙,周勃,韩信,吕雉,汉朝,帝王权术,霸王项羽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传奇皇帝,在他以前,当统治者的全部都是贵族,而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他打败项羽后,曾经提出汉初三杰。打仗不如韩信,战略不如张良,后勤不如萧何。没有他们三个,他是无论如何也打不过项羽的。那么问题来了,他只不如这三个人吗?事实上远远不止,所以当他解决韩信后,他曾封赏的异姓诸侯王纷

  • 刺客面临死刑,临刑对刘邦说:容我再说一句!刘邦急忙下令:赦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档案笔记标签:贯高,皇帝,冒顿,张敖,刺客,汉朝,汉高祖刘邦

    刺客面临死刑,临刑时对刘邦说:容我再说一句!刘邦急忙下令:赦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便是汉高祖刘邦著名的诗歌——《大风歌》。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屠杀功臣的刘邦必然是个残忍、刻薄之人。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刘邦却有着充满人情味的另一面。他心胸宽大,曾赦免了一位想要刺杀自

  •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做错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故事上集标签:吕雉,周勃,刘恭,曹参,汉朝,汉惠帝,汉高祖刘邦

    刘邦死后15年,托孤大臣杀光他的嫡孙,历史证明刘邦杀功臣没做错读通鉴,用通鉴。今天陶陶继续给大家带来《资治通鉴》的讲解。说起刘邦,第一印象或许就是屠杀功臣。但是大家敢相信吗?刘邦其实或许是最善待功臣的开国君主之一。从史书记载来看,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被封为侯爵的功臣达到143人之多。除

  • 他是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结义兄弟,为何最终反目成仇?

    历史解密编辑:一点儿历史事标签:卢绾,燕王,匈奴,吕雉,张胜,汉朝,汉高祖刘邦

    他是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结义兄弟,为何最终反目成仇?有这么一个能人,在整个汉初都是比较独特的存在。他与汉高祖刘邦不仅是同乡,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异姓兄弟。刘邦并未起兵之前,一直与他关系很好。哪怕刘邦起兵之后,他也一直追随刘邦。刘邦正式诛灭项羽,成为皇帝后的第五年七月份,燕王臧荼谋反失败。他在韩

  • 刘邦敲响寡妇曹氏的门,称帝后欲接入宫,曹氏:你把儿子带走吧

    历史解密编辑:小哈哈说历史标签:刘邦,吕雉,刘肥,齐王,封地,汉朝,曹氏(窦建德)

    一天深夜,刘邦来到了村里寡妇曹氏的门前,轻轻叩门。曹氏询问来者何人,刘邦应声:“是我。”曹氏心中欢喜,连忙打开了门,她娇嗔的说道:“这段时间又去哪鬼混啦,想死人家了”。面对如此绝色佳人的挑逗,刘邦哪里能够把持得住,抱起曹氏便走进了卧室。两人一番云雨后,刘邦起身就想要拿曹氏的钱出去玩。曹氏说道,我怀上

  • 吕雉对戚夫人下手时,戚父手握重兵,为啥不肯援手救自己的女儿

    历史解密编辑:昕梦倾城标签:吕雉,刘邦,刘盈,太后,戚父,戚夫人,平民百姓

    在古代的宫廷里,宛如花园一般的世界,众多妃嫔仿佛盛开的花朵,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中,皇后吕雉与美丽而聪慧的戚夫人之间的恩怨,成为了一段令人心动的故事。吕雉,聪明而妩媚,自幼出身名门,被视为宫廷的璧人。她的地位高贵,威势无可匹敌,宛如宫墙上的明月。然而,她的心中却隐藏着一股深深的嫉妒之情。当戚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