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文章发出后:华歆上部:一个精致利己和廉洁清贫的矛盾混合体(华歆是如何脱离孙权的掌控?)
评论不少,摘录几个供大家评析
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有可以考证的,更有无从考证的。美名也好,骂名也罢,数代过后,再无回响
不要忘了华歆有大功于魏,篡汉而立的曹魏被奉为正统,晋受魏禅,更是如此!魏晋时人为华歆作传,怎会不隐恶扬“善”!美化和吹嘘是必然的!包括那个助纣为虐与华歆等共同拥立曹丕的王朗亦是此类!我们千万不要被三国志等史书的美化宣传迷住了双眼!(当然,《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描写也不能都当真)
秦桧也曾开仓放粮,施善赈灾!
善言善语,以理服人!衷心的谢谢你的分享!支持你的不断更新!
小善不足以遮大恶。
其实一直看咱们文章的读者可以发现,主观性的文字并不多,就如第一个评论所言,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或者更进一步,历史是由胜利者编写的,那么对他们不利的自然可以任意删减(所以为啥关羽称为名将,但是有关他的战例史料却非常的少,大家懂的自然懂)
但是咱们还是要相信史官,虽然有些资料被删,但是能记录下来的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材料。
根据传统,史官撰史的目的是为了流传后世,而不是记录当代。所流传下来的史书是为后人提供借鉴意义,让他们学习、警醒。所以,当代的史书都要封存起来,除了史官之外任何人不允许观看,否则会慑于强权,失去了修史的目的。
当然拿华歆和秦桧相比,似乎有点侮辱华司徒了吧。
华歆最大的污点就是没有维护汉室,在篡汉一事上出力甚多。
华歆到京师后,一路火线提拔,从议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
后来,曹丕篡汉,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
这种重大仪式必须是具有天下名望的名士来做,而华歆正合适,帮曹家做了这次脏手套后,华歆终于坐到了司徒这样的高位(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
所以为啥之前说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这个原因,当时很多名士其实都做出了类似的表态,不然读了一辈子书,却毫无用武之地,人生不就蹉跎了嘛。
这时发现咱们丞相的伟大了吧,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有空的话再温习下这篇文章哈:诸葛亮的哪篇文章会让你感动涕泪?(丞相到底伟大在哪里?)
但华歆的私德真的无可挑剔。
举几个事例
华歆虽然贵为三公,但是家里很穷,俸禄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以至于曹丕为此特意下诏书:“司徒,国之俊老,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御衣,及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
可能有人会拿割席断交来反驳,华歆名利之心是很强的。
这篇故事出自于《世说新语·德行》
华歆、管宁年纪相仿,两人经常在一起读书。
某天,在菜园劳作时,管宁挖到一片金子,但他不以为意,照常挥动锄头。然而,一旁的华歆却急忙将金子捡了起来,端详一番后才丢弃(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有一次,华歆、管宁一同在屋里读书,外面路过了达官显贵的车驾。管宁丝毫不受影响,照常读书学习,但华歆却把书丢下跑出去观看。等到华歆回来,发现管宁已经将二人同坐的草席割开,以示与其决裂(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其实华歆的举措按照咱们的理解,似乎也无可厚非,只能说管宁更淡泊名利些吧。
毕竟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
你说这些女子是不是都会对华歆感恩戴德,这是做了大善事啊。
就是对看不起他的同窗管宁,华歆也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故意打压他(想想孙膑和庞涓这对师兄弟)
相反,华歆不断举荐管宁。
曹丕即位初期,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就推举了管宁,曹丕还特意派车专门去迎接(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徵之)
曹叡即位后,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明帝即位,歆称病乞退,让位於宁)
一次是作秀,连续两位皇帝,两次举荐,只能说华歆是真心实意对他的这位好同学!
要是你有位同学现在做了大官,或者当大老板,他不计较你在学校时对他的轻视,还推荐你做官,当高管,你说这人够不够意思?
华歆的为政举措大多与爱民有关。
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
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
基于这个理念,华歆曾劝阻曹叡对蜀汉用兵,汉中用兵对后勤压力太大: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
安定百姓,如果大魏没有饥寒的忧患,百姓没有背井离乡的心情,那样天下才能治理好;
如果真能做到圣贤的教化日日深入,那么远方的人就会感怀威德,吴蜀之民也会归附的。
你可以说他迂腐,天下统一怎么可能靠教化呢?
但是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华歆的一片爱民之心,东汉末年长达数十年的征战,百姓吃的苦已经够多的了!
结尾,再说个小故事吧。
会稽郡守王朗曾经力抗孙策,兵败后,宁愿千里逃亡,直到被孙策俘获,也不愿为他效命,再次被流放迁移。
相对
华歆来说,王朗的确是汉室难得的硬汉(当然后来也助曹篡汉了)
两人有一次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一起避难,华歆立刻表示为难(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怎么不行呢?”(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如果没有发生后面的事情,两人人品高下立判!
后来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丢下搭船的人(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华歆反对:“最初我对带不带他表示犹豫,正是考虑到这个情况。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怎么能够因为情况紧迫就把人家抛弃了呢?”(“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于是继续带着那人一起逃跑(歆曰: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讲完这几件故事,大家能否再重新评价下华歆呢?
做圣人很难,人嘛,都有功利之心,只是一朝得势,仍能不忘同窗好友,救济穷人,常怀爱民之心,多为老百姓某些福利,哪怕尽些微薄之力(将女奴改嫁),似乎也不错了(有些敏感的话题咱们也不能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