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割席断交背后那个真实的华歆:以民为基的他算得上一个好官嘛?

割席断交背后那个真实的华歆:以民为基的他算得上一个好官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2361 更新时间:2024/1/18 17:41:11

昨天文章发出后:华歆上部:一个精致利己和廉洁清贫的矛盾混合体(华歆是如何脱离孙权的掌控?)

评论不少,摘录几个供大家评析

历史,就是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有可以考证的,更有无从考证的。美名也好,骂名也罢,数代过后,再无回响

不要忘了华歆有大功于魏,篡汉而立的曹魏被奉为正统,晋受魏禅,更是如此!魏晋时人为华歆作传,怎会不隐恶扬“善”!美化和吹嘘是必然的!包括那个助纣为虐与华歆等共同拥立曹丕王朗亦是此类!我们千万不要被三国志等史书的美化宣传迷住了双眼!(当然,《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描写也不能都当真)

秦桧也曾开仓放粮,施善赈灾!

善言善语,以理服人!衷心的谢谢你的分享!支持你的不断更新!

小善不足以遮大恶。

其实一直看咱们文章的读者可以发现,主观性的文字并不多,就如第一个评论所言,历史是可以任人打扮的,或者更进一步,历史是由胜利者编写的,那么对他们不利的自然可以任意删减(所以为啥关羽称为名将,但是有关他的战例史料却非常的少,大家懂的自然懂)

但是咱们还是要相信史官,虽然有些资料被删,但是能记录下来的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材料。

根据传统,史官撰史的目的是为了流传后世,而不是记录当代。所流传下来的史书是为后人提供借鉴意义,让他们学习、警醒。所以,当代的史书都要封存起来,除了史官之外任何人不允许观看,否则会慑于强权,失去了修史的目的。

当然拿华歆和秦桧相比,似乎有点侮辱华司徒了吧。

华歆最大的污点就是没有维护汉室,在篡汉一事上出力甚多。

华歆到京师后,一路火线提拔,从议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

后来,曹丕篡汉,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

这种重大仪式必须是具有天下名望的名士来做,而华歆正合适,帮曹家做了这次脏手套后,华歆终于坐到了司徒这样的高位(文帝即王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

所以为啥之前说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这个原因,当时很多名士其实都做出了类似的表态,不然读了一辈子书,却毫无用武之地,人生不就蹉跎了嘛。

这时发现咱们丞相的伟大了吧,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有空的话再温习下这篇文章哈:诸葛亮的哪篇文章会让你感动涕泪?(丞相到底伟大在哪里?)

但华歆的私德真的无可挑剔。

举几个事例

华歆虽然贵为三公,但是家里很穷,俸禄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以至于曹丕为此特意下诏书:“司徒,国之俊老,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特赐御衣,及为其妻子男女皆作衣服。

可能有人会拿割席断交来反驳,华歆名利之心是很强的。

这篇故事出自于《世说新语·德行》

华歆、管宁年纪相仿,两人经常在一起读书。

某天,在菜园劳作时,管宁挖到一片金子,但他不以为意,照常挥动锄头。然而,一旁的华歆却急忙将金子捡了起来,端详一番后才丢弃(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有一次,华歆、管宁一同在屋里读书,外面路过了达官显贵的车驾。管宁丝毫不受影响,照常读书学习,但华歆却把书丢下跑出去观看。等到华歆回来,发现管宁已经将二人同坐的草席割开,以示与其决裂(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其实华歆的举措按照咱们的理解,似乎也无可厚非,只能说管宁更淡泊名利些吧。

毕竟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

你说这些女子是不是都会对华歆感恩戴德,这是做了大善事啊。

就是对看不起他的同窗管宁,华歆也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故意打压他(想想孙膑庞涓这对师兄弟)

相反,华歆不断举荐管宁。

曹丕即位初期,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就推举了管宁,曹丕还特意派车专门去迎接(诏公卿举独行君子,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徵之)

曹叡即位后,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明帝即位,歆称病乞退,让位於宁)

一次是作秀,连续两位皇帝,两次举荐,只能说华歆是真心实意对他的这位好同学!

要是你有位同学现在做了大官,或者当大老板,他不计较你在学校时对他的轻视,还推荐你做官,当高管,你说这人够不够意思?

华歆的为政举措大多与爱民有关。

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

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

基于这个理念,华歆曾劝阻曹叡对蜀汉用兵,汉中用兵对后勤压力太大: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

安定百姓,如果大魏没有饥寒的忧患,百姓没有背井离乡的心情,那样天下才能治理好;

如果真能做到圣贤的教化日日深入,那么远方的人就会感怀威德,吴蜀之民也会归附的。

你可以说他迂腐,天下统一怎么可能靠教化呢?

但是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华歆的一片爱民之心,东汉末年长达数十年的征战,百姓吃的苦已经够多的了!

结尾,再说个小故事吧。

会稽郡守王朗曾经力抗孙策,兵败后,宁愿千里逃亡,直到被孙策俘获,也不愿为他效命,再次被流放迁移。

相对

华歆来说,王朗的确是汉室难得的硬汉(当然后来也助曹篡汉了)

两人有一次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一起避难,华歆立刻表示为难(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怎么不行呢?”(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如果没有发生后面的事情,两人人品高下立判!

后来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丢下搭船的人(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华歆反对:“最初我对带不带他表示犹豫,正是考虑到这个情况。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怎么能够因为情况紧迫就把人家抛弃了呢?”(“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于是继续带着那人一起逃跑(歆曰: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讲完这几件故事,​大家能否再重新评价下华歆呢?

做圣人很难,人嘛,都有功利之心,只是一朝得势,仍能不忘同窗好友,救济穷人,常怀爱民之心,多为老百姓某些福利,哪怕尽些微薄之力(将女奴改嫁),似乎也不错了(有些敏感的话题咱们也不能多展开)

标签: 华歆王朗丞相荀彧曹丕曹叡

更多文章

  • 正史里受追捧,演义中被黑化,三国名士华歆的真面目?典型的儒生

    历史解密编辑:孤寡老人讲历史标签:华歆,曹操,曹丕,孙权,孙策,东汉末年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黑化了很多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名人,当时被称为天下名士之一的华歆就是其中一位。小说第66回,曹操杀伏皇后,华歆是主要帮凶。小说第79回,曹丕忌惮曹植,华歆献毒计,试图帮曹丕杀死同胞兄弟。小说第80回,曹丕想篡汉自立,华歆出面逼迫汉献帝禅让。等等描述,都将华歆钉在了奸臣的立场上

  • 华歆是怎么当上豫章太守的?(孙策勇盖天下背后的高超谋略)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华歆,孙策,太守,袁术,董卓,曹操

    干掉笮融这个逆贼后,朝廷又派来了一位新太守:华歆。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注意这个背景,和刘繇是同州人。华歆以清素寡欲,聪敏特达闻名。冀州刺史王芬与豪杰商议欲废除汉灵帝另立新君,他曾拉拢曹操(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碰壁后,又招呼平原

  • 德高望重的华歆为何将大汉卖的一分不剩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华歆,曹操,孙权,孙策,荀彧,刘备,大汉,管宁,三国

    汉魏禅让,总得有个正经的仪式,正经的仪式往往得有个嘴皮子特别溜的司仪。大汉经历了四百年的时光,终于走向了他的末日,而站在台前终结了“汉”这一金字招牌的司仪,竟然是汉朝自己养的德高望重的名士,这个主持了汉魏禅让仪式的人叫作华歆。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华歆长着一副给太君带路的汉奸嘴脸,而有趣的是,在《三

  • 华歆:被孙策奉为上宾,最终成为曹魏重臣!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华歆,孙策,曹魏,曹操,太守,汉朝,魏明帝,汉献帝,史说三国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高唐县)人。华歆不仅是东汉末年的名士,还是曹魏的重臣。曹魏建立后,华歆担任司徒。魏明帝即位,升任太尉,晋封博平县侯。虽然名气不如贾诩、程昱、荀彧、荀攸、司马懿等人,但是,纵观的华歆的一生,其能力和眼光还是堪称一流的。一华歆的家乡高唐

  • 司马芝:司马懿的远亲,三国时期的寒门“包拯”,终成牺牲品!

    历史解密编辑:白泽述异标签:包拯,曹操,曹叡,太守,汉朝,宋朝,司马懿,司马芝,魏明帝,史说三国

    226年,曹洪的奶妈和公主的侍者,因淫祀无涧神被下狱,交由三国时期的“包拯”司马芝审理。奇怪的是,当时卞太后下诏求情,司马芝竟直接将两人打死,而魏明帝曹叡非但不惩罚他,还特地嘉奖一番。这究竟怎么回事呢?司马芝,字子华,乃魏国有名的清官,擅长审理案件,还是司马懿同宗远亲。司马懿家祖上世代为官,乃当地豪

  • 张范派出所联合张范卫生院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暨培训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枣庄正能量标签:灾害,张范派出所,张范卫生院,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

    在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为广泛普及防灾减灾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增强辖区群众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辖区群众应急避险能力。5月12日,枣庄高新区张范派出所联合张范卫生院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暨培训活动。期间,民警设立了集中宣传点,采取展示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

  • 张范中学任亮:让党徽在基层闪耀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网标签:任亮,张范中学,教学,班主任,教师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袁鹏 通讯员 刘兆德 枣庄报道他深深热爱着教育事业,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始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宗旨,忠于党的教育事业,他就是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中学教师任亮。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今年33岁的任亮是中共党员,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7年就职于枣

  • 曹操让众人到吕布的府库中取东西,袁涣取的东西使所有人羞愧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曹操,吕布,袁涣,袁术,刘备

    199年,曹操令众臣到吕布的府库中随便取财物,当大家都把车子装满时,袁涣的操作竟使众人羞愧满面,同时也使曹操对他格外器重!袁涣是河南周口人,父亲曾担任过东汉的司徒,凭着这层背景,他本来可以一路加官进爵、前途无量。但因他性格刚直,不避权贵,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基于此,袁涣的仕途并不顺利。后来天下纷纷,到

  • 袁涣:我不说刘备的坏话,死都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阿斗木标签:袁涣,刘备,曹操,吕布,袁术

    袁涣,陈郡扶乐人,在今天的河南周口太康县。他父亲叫袁滂,曾经做过东汉的司徒,可以说袁涣是一位官二代。那时很多公子哥儿都不奉公守法,而他却举动依照法理,为人爱好清静,被郡中任命为功曹,刚上任不久,郡中那些喜欢作奸犯科的官吏纷纷离职,害怕爱较真的袁涣。这之后,袁涣又屡有升迁,刘备担任豫州牧,举荐袁涣为茂

  • 吕布把刀架在袁涣脖子上,让他骂刘备,袁涣一番话使吕布扭身就走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刘备,吕布,袁涣,袁术

    196年,吕布把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并警告:“骂刘备就活!不骂就死!”袁涣说的一番话,竟使吕布羞愧地扔下刀就走,再不敢让他骂刘备了!三国时期并不出名的袁涣,到底和吕布说了些什么?而使吕布羞愧地弃刀于地,扭头就走呢?袁涣,字曜卿,河南省周口人,他的父亲袁滂,在东汉朝廷曾担任过司徒一职。因为家庭的显赫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