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老实人”的职场生存法则:萧何不害人,又是如何三次避免被人害

“老实人”的职场生存法则:萧何不害人,又是如何三次避免被人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齐文刀 访问量:892 更新时间:2023/12/20 17:37:46

书接上回:

愤怒是目的还是手段?发一次飚竟能把事办成了,萧何是怎么操作的

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陷入最困难的阶段。

刘邦的五十多万大军被项羽的三万精兵闪击,几乎全军覆没,彭城得而复失,汉军一泻千里退守荥阳,只能据险与项羽展开对峙。此时,大后方的关中也发生了饥荒,饿殍遍野、兵员枯竭,刘邦不得不命令民众流亡去汉中求食。但奇怪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仍不忘多次派使者来慰劳萧何。

萧何有个幕僚叫鲍生的,就告诉他说:

现在大王在外头风餐露宿、兵荒马乱的,丞相可是还安坐关中。

大王这么频繁派人慰劳丞相,是对阁下有疑心啊。

不如发动您的族人,兄弟子孙中凡是能打仗的,通通派往前线从军,大王自然信任阁下了。

萧何自然明白其中利害,接受了建议,并且还加大了征兵力度,甚至把老弱人士和不到服役年龄的少年也都征集起来,派往前线。这才换来了,史书中所谓的“汉王大悦”。

当然,对于关中的老秦人来说,这似乎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对面那个叫做“霸王”的人,杀了他们的皇帝,焚毁了他们的宫殿,残酷坑杀了他们20万的子弟兵,为了报仇,有一些苦难是必须忍受的。

而日后,这也成为萧何的一桩“光荣史”。

汉初群臣争功之时,刘邦就把它拿出来说事:

你们啊,都是光杆一个人跟了我的,最多啊,也就一家有两三个从军的。

人家萧何,可是全族上下几十口人,都来到我账下听命,这功劳可不能忘!

这么说,大家都服气,也就都不说话了。

汉未央宫复原图

这是第一次听人劝,避免了引火烧身。萧何开始虽然没看清,但毕竟后来走对了。

第二次紧急避险,是在刘邦外出平定陈豨叛乱期间。萧何配合吕后杀了韩信,刘邦从前线派使者来,拜萧丞相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加派五百士兵、一名都尉,组成一个颇具规模的相国卫队。

当时,萧何早已取得了“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也就是说,可以不脱鞋、佩着剑、挺胸踱步来上朝,父母兄弟等十几个族人受到封赏,加上这次的五千户,累积封户已经达到一万五千户,又有了专属卫队,位极人臣,大红大紫。群臣都来朝贺,萧何也是志得意满,没有去想那繁花似锦背后的阴影。

此时,东陵君召平却特立独行,一身丧服前来哀吊。召平的话,对萧何震耳发聩:

相国明鉴——祸患就是从此刻开始的。

皇上在外辛苦打拼,风吹日晒,阁下留守朝中,可是一直平平安安,没遭过战乱和危险吧?那给您加派这么多卫队干什么,只为了充个威风吗?

这是看到韩信刚刚做下的事(谋反),有怀疑阁下的意思,绝不是对阁下的恩宠啊。

所以,希望您能把封赏谢绝掉,把全部家财献出来,充作军费。这才是自保之策呢!

两次事件,相隔多年,却如出一辙。萧何再一次听从了劝告,依计行事,又一次换来了“上悦”——皇帝好高兴。

萧何与刘邦

不过,差点在同一个坑上两次摔跟头,看来老萧同志也确实只是个业务骨干,精于“琢磨事”、拙于“琢磨人”,也有居功自满、忘乎所以的时候,也实在不善于玩“关系学”,难怪这么多年,他只是领导的“战略伙伴”却成不了“心腹”。但好在,他从善如流,两次危机都避过去了。

就在诛韩信的这年秋天,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只好再次亲率大军征讨,一路上多次派使者打听萧何的动向。

萧何此时在干嘛?

跟往常一样,皇帝主外他主内,正在京城安抚百姓,继续按照召平的建议,捐献家财,资助军费。

——都老夫老妻这些年了,还又有什么可打探的?

一位无名宾客却来向萧何进言:

阁下距离灭族不远了。

您作为相国,论功行赏已经排名第一了,皇帝还能赏您些什么?

这十几年来,您深耕关中之地,深得百姓爱戴,直到现在这个时候,还在自掏腰包给老百姓减负,皇帝会怎么想?

他总派人打探您,是怕您控制关中、动摇皇室啊!

阁下不如囤积田地,(从老百姓那里)低息借贷,多干点扰民的事,玷污一下自己的声望,皇帝知道了,才好安心。

萧何后知后觉,赶紧照此办理。

结果怎么样?

自然还是:“上乃大悦”。

刘邦班师回朝,老百姓纷纷来告御状,说相国低价强买民众的田宅,聚集了足有几千人。刘邦于是找到萧何,笑呵呵的把证据递给他,说道:

今天相国才是与民谋福利啊!

你自己找老百姓谢罪去吧。

这种举动,自然还是对萧何信任的表现。归根结底,老萧还是个“老实人”,上头很放心。

按说经历了这些事,萧何应该长点心了。可这位仁兄偏偏又犯了“情怀病”,找了个机会向皇帝汇报,想要刘邦把皇家园林上林苑开放出来,请老百姓进去耕种。

这种事其实是有先例的,刘邦刚打下关中时,秦王的园林池沼早荒芜了,也向老百姓开放耕种过。汉初兵荒马乱,上林苑荒着也是荒着,给老百姓种地,解决民生问题,收割后的桔杆之类,还能给皇帝饲养鸟畜,按说是好事一桩。

刘邦听后却大怒,当即就把萧何上了镣铐下了大狱。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可悲又有点可爱的萧何,不知是老糊涂了还是真的不忘初心,如此为民请命,到底还是犯了皇帝的忌讳。

在刘邦看来,这就是在讨好老百姓,与皇帝争夺民望,是可忍孰不可忍。况且说,您老人家前脚刚刚“巧取豪夺”,侵吞了老百姓的地,惹出几千号告状的,后脚就要皇帝把上林苑让出来,放给老百姓耕作,你想干什么?这不是“彪”吗?也就难怪刘邦要发飙了。

有足够的理性,却总是太“直男”,不能感性地感受世态人心的微妙变化,这不能不说是萧何的人格瑕疵,也是后世所有的职场“老实人”,需要引以为鉴的。

当然,作为老百姓,还是要感谢萧何心系民生,但您总要先自保,才能持续做好事啊。

等了好几天,那帮沛县父老元勋们,没有一个人敢出头替萧何求情,可见当时朝局气氛之压抑,已经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后来,还是一位姓王的卫尉,大致相当于首都警卫局长,算是皇帝的近臣,小心地为萧何递了几句好话,痛说革命家史、陈述利害得失,给刘邦冷静了一下。刘邦虽然不太高兴,到底还是派人将萧何放出来了。

影视作品中的萧何形象

萧何大难不死,又冲动了一回,来不及梳洗整理,蓬头垢面光着脚就来找刘邦谢罪。也许,萧何在狱中静坐,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面孔不止一次从眼前飘荡过——他们可都是被灭了族的!作为中年职场夹心男,萧何总是比别人多一些牵挂,他更担心的,还是自己全族人的安危。

这一次,萧何如此不成体统的去面圣,恐怕只有一半是冲动,还有一半是恐惧,算上月下追逃力荐韩信那一次,这就是萧相国一生的1.5次冲动。而专制权力对人的摧残,也早已扭曲了他和刘邦、和沛县父老乡亲之间的关系,想来也着实令人心酸。

刘邦有点赌气地说:

你可拉倒吧!

你给老百姓请命,我不准,我是纣呢,你可是贤相啊!

把你关起来,我是故意的,就是想让老百姓知道,我犯了错。

言外之意,气哼哼也有些酸溜溜——萧何你可真会做人啊,你把我气成这样,可是工作上的事还是离不了你,既往不咎吧,真拿你没办法。

是的,这就是职场直男的生存法则。你可以没有“七窍玲珑心”,就像萧何,那就只好闷头做事,在工作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再加上忠心耿耿,自然会有自己的位置。

萧何与韩信

此外,萧何虽然不太擅长玩弄人际关系,却绝对是个“中交的人”,从他当年接济刘邦、力荐韩信,不难想象他平日是如何对待同事和幕僚的。萧何这辈子从来不害人,干的唯一一件缺德事,是把韩信诓进长乐宫被吕后处死,那也是政治漩涡中的身不由己。因此,他命里不乏贵人相助,三次危机都有人给进谏,得以紧急避险,一次历险有人给递好话,萧何都能转危为安,也就不难理解了。

萧何从一开场就是一个职场夹心男,到去世依旧如此。他的职业生涯,除了那一次直言犯险,其余情况下,都是中规中矩,平稳提升。这也是大多数普通职场人的发展轨迹。就外在环境而言,萧何所处的,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大时代,群雄逐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如今日的中国,发展日新月异,风口层出不穷,草根崛起的奇迹比比皆是。因此萧何的经历,在今天尤其有借鉴意义。

然而在这样纷繁变化的大背景下,萧何的职业生涯却异常的平淡。他没能独立创业,没有一鸣惊人,也没有大起大落,甚至连一点争权夺利的“宫斗戏”都没演过。不过,其人却在汉廷长期屹立不倒,非但个人名利双收,还率萧氏宗族上下十余人封侯拜将,满门荣耀。即使在今天,这都是大多数普通职场人的榜样。

萧何职业生涯成就的首要原因,是自身一直有非常明确的角色和定位,那就是:领导者的主要助手,服务一线的核心管理者。在职业生涯中,萧何不是没有机会改变,但他从来不会像自己的第二届接班人王陵那样,当年曾经聚众而起、自立门户;也不像自己的第一届接班人曹参那样,长期冲杀在第一线,负伤七十余处——这都不符合老萧的定位。

王陵画像

按照美国学者马克斯维尔的观点,领导人和管理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领导力更偏重于一种影响力,领导指的是影响他人,让他人追随自己,彼此成就;管理则更多的是维持既定的系统和流程。马克斯维尔还补充道:

管理者能把握既定的前进方向,但却无法改变这个方向。

系统和流程只能做到这样。

要想把人带往新的方向,你得具备影响力才行。

从这个角度上讲,刘邦无愧于楚汉第一领导人,具有超一流的影响力,能引来张良、郦食其陈平灌婴、王陵等一众顶尖英才前来追随。

萧何则无疑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但论到他的领导力,也许还不如仙气飘飘的张良。他的职场定位是准确的。也正是凭着安心本分、恪尽本职,萧何长期保持大权在握,被汉高祖钦定为开国功臣排名第一位。

后人总在分析,萧何如何能功高不震主,但实际上,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就算“功”再高,也是心甘情愿,被自己认定的领导人“镇”着呢。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是按照效率最大化原则进行运转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分工,自己只需做好自己的分工,其他的工作就交给别的专业人士负责。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最优解。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现代社会,这种分工和定位其实比过往任何时代都要好评判。例如,HR们常用的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盖洛普优势识别器、各大招聘网站的个人测评系统等等,只要点开网页在线测评,很快就可以给自己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职业画像”。

与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职场上试错,不如借助专业人士和专业工具,帮助自己专业的解决问题,快速判定职场定位。

尽管如此,但我们身边还是有很多人,总喜欢去寻找那些最成功的极端例子,拉来和自己比较,总是不满于现状:

体制内的,想要跳出围城勇闯天涯;

名企上班族的,又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学生时,兴冲冲要逃课去打工;

给老板打工时,又谋求自立门户创出一片天……

这里并没有对与错,只有适合不适合,有的人因此而逆天改命,有的人却平添许多浮躁与焦虑。一如当年萧何所处的那个变革年代,处处是诱惑、处处是机遇,引来群雄逐鹿,有人君临天下,有人封王拜将,有人人头落地。

此时,就更加需要萧何的这种理性与明智,知取舍、明进退,世界纷繁而我心从容,心态平和的游走于职场之中。当然,平和未必平凡。但即便平凡又如何呢?

在这个世界,舞台有大有小,机遇起起伏伏,大家其实都是“萧何”——

既有朝堂之上的萧何,也有沛县小城里的萧何,有名声大噪食邑万户的萧何,也有默默无闻蕞尔小吏的萧何。以“萧何”的眼光来看,平凡又有什么不妥?

正所谓:

年少不懂萧相国,

读懂已是不惑年。

标签: 萧何刘邦韩信张良项羽吕雉

更多文章

  • 萧何助吕后杀了韩信,设宴庆贺,此人却穿丧服赴宴:你大祸临头了

    历史解密编辑:体元的文史沙龙标签:萧何,韩信,吕雉,刘邦,大祸临头,召平

    说到韩信,有一个人是永远抹不开的,他便是汉初三杰之一——萧何。当年,韩信不被刘邦赏识,曾愤而出走。而萧何了解韩信的才干,连夜追回了韩信,创下了“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之后,萧何又正式向刘邦推荐韩信,最终将韩信由一个低级军官,直接提升为大将军。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最终的败亡,也和萧何有抹不开

  • 成也萧何败萧何,深圳队不敌辽宁队,这2位球员是输球的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篮色生活标签:萧何,辽宁队,深圳队,贺希宁,萨林格,李晓旭,张镇麟,赵继伟

    CBA常规赛第37轮,深圳队客场挑战辽宁队,上半场深圳队落后辽宁队13分之多,不过第三节球队奋起反追,一度把分差迫近到4分,然而接下来由于一系列的斗气单打和犯规,辽宁队抓住机会再次拉开比分,至此深圳队再也没法追近比分,最后以98-115不敌辽宁队告负,比赛过后两支球队排名均没有发生变化,辽宁队28胜

  • 萧何诛杀韩信后,刘邦赐他500卫兵,一瓜农提醒:你大难临头了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萧何,刘邦,韩信,英布,吕雉,召平

    萧何之于刘邦,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可以说,刘邦的宏伟大业离不开萧何的运筹帷幄,汉代王朝必有萧何的一份力量。帝王心何其难测,也就在萧何献计诛杀韩信之后,刘邦大肆褒扬,更是直接以500卫兵相赠,君臣之间看似“论功行赏”。萧何也正“沾沾自喜”之际,一瓜农提醒了萧何。争相祝贺,瓜农点醒汉十年,陈豨反叛,一番

  • 萧何献计将韩信杀死后,哭着说了8个字,流传至今,成了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肤浅世觅标签:萧何,韩信,刘邦,吕雉,陈胜,汉朝,秦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韩信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人物,他曾经受过胯下之辱却能处变不惊,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谋。但是因为家境原因他起初并没有得到重用,但是后来因为遇到了萧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在三国时期的作用还是都非常大的,而且萧何和韩信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初韩信为人任用也是因为萧何,而

  • 汉史杂谈——刘邦分封功臣:萧何为何排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求知所标签:刘邦,萧何,韩信,张良,丞相,汉朝,汉史杂谈,霸王项羽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建立汉朝,成就一番伟业,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更多的是靠身边臣子们的帮助。在被刘邦分封赏赐的群臣中,排第一的并非“战必胜,攻必取”的将军韩信,也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 汉史杂谈——刘邦分封功臣:萧何为何排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懂点历史赵富贵标签:萧何,项羽,韩信,分封,楚汉,汉朝,汉史杂谈,汉高祖刘邦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他是初汉三杰之首,能力出众却又甘愿跟着一个不如自己的刘邦?话不多说,时间调到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90年,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一时间各地纷纷响应,随着二人揭竿起义的开始,这场反秦的暴政也正式拉开

  • 萧何:西汉第一赌徒

    历史解密编辑:全世界 原全历史标签:萧何,刘邦,韩信,吕雉,丞相,夏侯婴

    公元前193年8月16日,汉朝第一位丞相萧何去世。他辅佐刘邦、举荐韩信、作《九章律》,与张良、韩信一同被称为汉初三杰,也是刘邦钦定的开国功臣之首。刘邦死后,萧何还继续辅佐惠帝,最终死于丞相任上,是少有善终的开国功臣。别看天下是老刘家的,但刘邦戎马一生,几经生死。而且他死后,汉朝宗室因权力斗争一刻未曾

  • 韩信被处死后,萧何对着遗体说了4个字,直到今日还被后人诟病!

    历史解密编辑:猫眼观史标签:韩信,萧何,刘邦,吕雉,死后

    韩信乃汉朝头号猛将,可惜英勇半世,到最后却被吕后和萧何联合设套杀害。然而韩信被处死后,昔日追过他的萧何,却异常的冷漠,一脸不屑地对着韩信的尸体,吐了四个字,导致被后世人们诟病到现今,大家知道是哪四个字吗?韩信向来忍辱负重,曾接受过胯下之辱,以及到人家蹭饭被拒等羞辱。可他能屈能伸,后得刘邦器重,掌握兵

  • 萧何——诸葛亮终生无法效仿的男人

    历史解密编辑:议史纪标签:萧何,刘邦,韩信,项羽,曹操,刘备,三国,诸葛亮,天文学家

    他是西汉时期的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的典型代表。他曾爱惜人才,在月下追韩信。他曾忠心耿耿,跟随刘邦脚步,不遗余力的支持拥护刘邦,楚汉之战中的表现更是值得一提,为刘邦助平天下,贡献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家管理方面,他更是别出心裁,制定出了相应的汉律,为大汉王朝后来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铺垫。但是就是这样一个

  • 萧何献计害死韩信后,麾下门客身穿丧服道:你死期不远矣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萧何,韩信,刘邦,项羽,丞相,吕雉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起初多次为项羽献计,却未能被其采纳,于是放弃项羽,转投刘邦。纵使刘邦知人善任,也没看出韩信有什么特别之处,于是只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平日里,韩信是没有资格面见刘邦的,于是退而求其次,为自己创造多次与萧何交谈的机会,经过几次交谈、接触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