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苏轼
骁雄韩信
成语“多多益善”“明修栈道”“人心难测”“匹夫之勇”······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皆出自一位西汉名将——韩信。
现在大家所知道的韩信可能更多的是来自某手游的刺客打野,但是历史上的韩信是什么样的呢?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名将,位列汉初三杰,被后人奉为“兵仙”。他出生于淮阴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
他和众多能人志士一样,空有一身才华抱负,可是苦于没有伯乐发掘。
他家境贫寒,常常蹭别人家的饭,这让当地许多人家都嫌弃,当地的有个屠户就侮辱韩信,让韩信从他的胯下钻过去,没想到韩信钻过去,然后屠户认为韩信是个胆小的人,以后肯定成不了什么大事。
历史和实践证明,屠户的判断是错误的。
韩信跟随亚父项梁四处征战,然而他并没有得到重用,相当于一个炮灰兵。项梁在兵败死后,韩信又继续跟随霸王项羽,然而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韩信的建言献策。心灰意冷之下,韩信投靠了入蜀的刘邦。
这一次他还是只是一个小官,不被人所知晓。后来韩信被连坐,按律当斩,轮到他时,他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壮士?”
此话让当时的执行官大受震惊,他认为韩信是个好苗子,以后定有大用,于是留下了韩信的性命。此时的刘邦对韩信也没有多加在意,只是把他封了一个小小的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被项羽排挤到汉中,被封为汉王,一路上有不少将士逃跑,韩信与萧何交好,他知道萧何肯定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可是迟迟得不到重用,心灰意冷之下,韩信也跟着逃跑了。
看到韩信逃跑,萧何不愿意失去一位良才,也跟着去追韩信。
萧何的离开惊动刘邦,对他来说萧何如同他的左右手,他离开了,自己的大业恐怕难以完成,于是他派士兵去追萧何,回来后,萧何说他不是逃跑,而是为了去追韩信,道明种种后,刘邦才知道韩信原来是这么的厉害。
刘邦听取了萧何的建议,礼贤下士,斋戒沐浴,封韩信为大将,韩信这才为人所知。
受到重用后的韩信屡立战功,在之后的雎水之战,井陉之战中韩信展现了自己优秀的军事才能,韩信一连灭多国,他认为齐国狡诈,请求自立为王,刘邦虽然很生气,但是考虑到当下局势,就让他做了这个王,祸患的种子也就此埋下。
项羽除后,韩信被封为楚王,权力被收,他知道自己功高震主,所以每次上朝也屡屡称病,刘邦怀疑韩信在密谋造反,就说天子要巡视会见诸侯,其实是想暗中擒住韩信,可是韩信不听身边人的劝谏,最终钟离昧自杀,韩信把钟离昧的人头献给刘邦。
谁也无法改变一个已经对你有所怀疑,有所顾忌的君王,于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
兵权被收,爵位被贬,终于韩信决定起兵谋反,他让准备和陈豨里应外合,共同取得汉室江山,然而就和他的命运一样,总是会在关键节点出现问题,他的弟弟上书告密吕后,说韩信准备谋反。
吕后可是出了名的蛇蝎心肠,很快她就和萧何商量好了对付韩信的计划。
吕后派人假传消息,说陈豨已经被刘邦杀死,让列侯群臣来庆祝,韩信这边就很疑惑,分明还没有到约定的反叛时间,陈豨怎么会死?
将信将疑和避免自己被怀疑的心理下,韩信决定还是进宫去一探究竟。一到殿里,韩信就被吕后的人用绳子捆起来,意识到计划败露后他大笑几声,在长乐宫的钟室被杀掉了。
刘邦平叛回京,看到韩信已经死了,惺惺作态,询问韩信的遗言是什么,这当然是后话了。
功高震主就该死?
当时齐国失利,项羽就派人去游说韩信,让他联楚叛汉,但是韩信严词拒绝,并且深深表达了自己对刘邦的忠心,然而他最终还是被汉室所杀。
那么功高震主真的该杀吗?尤其是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将领。
对于帝王来说,统治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权力的集中统一,有了像韩信这样的臣子,作为统治者会时刻担心自己的地位是否不保,国家是否安全稳固在他眼中成了问题,所以像韩信这种功高盖主的将才,虽然权力被削,但是他的一身才干很难不担心他会东山再起,所以只有除掉才能永诀后患。
对于一个丞相来说,尤其是一个被百姓所拥护的贤相,萧何自然是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国家未统一,自然是要广纳贤才,所以遇到韩信这样的军事人才,他是一定要牢牢把握,为国所用,等到国家统一,要消除安全隐患。
韩信这时就成了很大的一个隐患,他战功赫赫,兵权在握,很难不担心他会起兵谋反,所以,收到密报后,萧何就立马和吕后商量对策。
看到韩信被处死的尸体后,萧何长叹一口气,说出:“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
可见,萧何是为天下百姓所想,避免生灵再次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