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古代兵家的典型代表人物,那一定少不了淮阴侯韩信。
韩信:西汉的开国功臣,追随汉高祖刘邦打下了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等堪称军史传奇的经典战役。“兵仙”、“神帅”、“国士无双”、“兵家四圣”、“汉初三杰”……韩信也在历史上被世人冠以数不胜数的荣誉和尊号。
然而这百年难得一遇的军事奇才最终竟然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实在是令人唏嘘。无论是最初祝他封神,还是后来将他推下神坛,都与一个叫做萧何的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你一定听说过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借用萧何对韩信的重要影响来概括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韩信少时孤苦,深谙行兵作战之道,相继投奔项梁和项羽都不得重用,可谓年少不得志。楚汉之争时,汉王刘邦入蜀,韩信归顺,依然不受刘邦重视。刘邦后来出兵南郑,韩信跟着大军出逃,谋士萧何却深知他的才能,急忙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可以说,是萧何的劝阻与赏识造就了韩信后来的赫赫功名,此乃“成也萧何”。
韩信得到重用后,帮助刘邦打下大汉江山,被册封为大将军。由于韩信锋芒毕露,功高盖主,引来了君主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忌惮。都说帝王最是无情,刘邦此刻已经忘却了韩信是如何辅佐自己成就霸业,只是担心他德高望重,又执掌兵权,一旦起了异心势必会影响自己的统治势力。为了稳固根基,他一再打压排挤韩信。
聪慧的萧何自然摸透了帝王的想法,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与顺从,帮助吕后出谋划策,趁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阳夏侯陈豨之时,设计将韩信骗至宫中诛杀,此为“败也萧何”。
吕后给韩信定的罪名是“谋反”,其实韩信当初究竟有没有这个想法已经不重要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怜的大将军一世英勇,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
萧何诛杀韩信献计有功,除去了君主的一大心患,被刘邦和吕后大为赞赏,在韩信死后,萧何受到了更多的恩宠,得到赏赐加封五百户,500名士兵做护卫,爵位也有所上升。广受圣眷的萧何瞬间成为官场“红人”,朝中大臣都纷纷前来巴结祝贺,正值人生和事业巅峰的他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就在萧何于府中大摆庆贺酒宴之时,一位与众不同的来客吸引了他的注意。此人穿着一身素衣,脚踩白履,竟是前来相国吊孝。原来这人名叫召平,秦朝灭亡后归隐山林耕地种瓜,俨然一个地道的瓜农。喜气盈庭的相国府竟然会出现如此晦气之事,萧何正想追究,不料对方竟然抢先开口了,不卑不亢地说道:“相国大人,您已经大难临头了!”
萧何感到十分疑惑,他询问对方:“我现已贵为丞相,受到圣上万般宠眷,遇事小心谨慎,从不妄自尊大,君此言是为何意?”说罢正欲召集手下将他抓捕起来,没想到召平接下来说出了流传千古的一段劝诫:“祸自此始矣。
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大意就是灾祸就是从萧何封邑进爵开始的。君主在外南征北战,没有带上丞相出谋划策不说,还留他在封地升官加爵,这不是已经对他起了疑心吗?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
萧何能够揣度君心,协助吕后诛杀韩信,如此智慧自然也就明白了召平此言的深意。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曾经英勇善战、功绩累累的韩信就是名高引谤,吸引了刘邦和吕后的注意力。而现在韩信已经被铲除了,这个“出头鸟”也就变成了他自己。现在官场风光、平步青云和萧何和曾经的韩信是多么相似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立刻冷汗渗渗。他急忙追问道:“先生高见!如此看来我的确是浩劫临头了,可有相救之法?”召平回应道:“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萧何立刻恍然大悟,他听从召平的建议,第二天便进京面圣,极力推辞了封邑,并且捐出大量家财收归国库,用作军费。汉高祖见萧何此举龙颜大悦,又将他好好称赞了一番。
疑心重其实是帝王的一个通病,刘邦则更为严重。他赐给丞相萧何500名卫兵,表面上是对萧何的奖赏,其实却是暗中派来萧何身边对他进行监视的。若是一旦察觉有什么风头,那么以此捏造一点罪名出来就再正常不过了。正如瓜农召平所说,若是萧何再不加以收敛,下一个被处决的就是他自己。
萧何的低调暂时让刘邦打消了疑虑,但却远远不足以让他放心。刘邦御驾亲征时,虽然远在前线,却时常询问萧何派来运送军粮的使者丞相在长安每天都在做什么,对他的动向关注异常。使者回答道:“陛下请宽心,萧相国一如既往体恤民生,自掏腰包安抚战士们和老百姓,解决了您的后顾之忧。”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刘邦听后却总是默不作声。
使者回来后将刘邦的反应报告给萧何,萧何对此感到不解。此前有了瓜农的指点,萧何此次又请了一位门客前来出谋划策。门客一针见血地说:“您此举是在自寻死路,已经离满门抄斩不远了!”萧何听后大为惊骇,门客继续稍加指点,他顿时便明白了:自己现在已经是百官之首,再无官职可以晋升。抚慰百姓深受拥护与爱戴,引得君主刘邦担忧他借由民望行不轨之事。刘邦此刻正在前线打仗,若是他这个丞相在后方乘虚而入,对方岂不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也难怪刘邦他忧心忡忡,如此看来,此举虽然与民为善,在政治上却实为下策。
门客告诉萧何,广施恩泽收获民心是皇帝需要看重的,他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于是,萧何便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举动——自污名节。又过了一段时间,刘邦再次询问使者萧相国的近况,使者禀报说他以权谋私,用低价强制性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累计数千万之多,民怨载道,不得人心。岂料刘邦听后不但没有发怒,反而极为满意,对萧何放心不少。
萧何的“自污”之法实为无奈,但却是保障了他的政治前程与人身安全。皇帝自称天子,自然要时刻保证自己的威风,而丞相身为最高官职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尺度的拿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没有哪一位会皇帝会想看到功高盖主的下属,“聪明人”就应该主动露出小辫子,让皇帝抓在手里,这样才能求得心安。所以,历史上不少眼界开阔的人都用过“自污”之法保全自身。
萧何此举的正确性,从刘邦对韩信之死的反应就能够看出来。《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道: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重点便是这句“且喜且怜之”,韩信被诛杀,刘邦为什么高兴?又为什么怜悯?这其实很好理解,刘邦之“喜”在于心腹大患韩信终于被解决了。他一直想要受到重用,不甘平凡,存在野心;多年以来独揽兵权,骁勇善战,深得民心。若一直放任于此,势必会威胁皇家统治。即便是多年以来打压排挤,但凡他一息尚存,都是难以忽视的隐患。
刘邦之“怜”自然是怜惜韩信的悲惨结局,他的宏图霸业离不开韩信这样的得力猛将,韩信之死意味着他失去了左膀右臂。他在内心深处铭记着韩信的丰功伟绩,也敬佩爱惜他的军事才能,但他的存在触及到了皇室的根基稳固,也就只能被牺牲了。
那么对于韩信之死,刘邦究竟是“喜”多还是“怜”多呢?答案可以从他在事后对萧何的态度中找到。萧何从中出谋划策,推动完成这一系列计划,是造成韩信被诛杀的凶手之一,然而刘邦确实对萧何恩宠有加,赏赐封地和500名卫兵,升官为相国。由此可见,刘邦十分感激萧何助力他解决了心头之患,面对韩信之死更多的是感到欣喜。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帝王喜怒无常,心思冷酷难以揣摩。纵使是功勋盖世的开国功臣,在皇帝的江山和子嗣面前也是随时可以牺牲消灭的。纵观历史,又有多少功臣得以善终呢?
想要在官场进退自如,就必须深谙为官之法,处世之道,萧何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够长期让刘邦以礼相待,避免了落得和韩信一样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