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萧何除掉韩信后,刘邦赏他500卫兵,瓜农却提醒他:你大难临头了

萧何除掉韩信后,刘邦赏他500卫兵,瓜农却提醒他:你大难临头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慢聊的历史 访问量:1007 更新时间:2023/12/30 20:46:00

提起中国古代兵家的典型代表人物,那一定少不了淮阴侯韩信

韩信:西汉的开国功臣,追随汉高祖刘邦打下了井陉之战、潍水之战等堪称军史传奇的经典战役。“兵仙”、“神帅”、“国士无双”、“兵家四圣”、“汉初三杰”……韩信也在历史上被世人冠以数不胜数的荣誉和尊号。

然而这百年难得一遇的军事奇才最终竟然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实在是令人唏嘘。无论是最初祝他封神,还是后来将他推下神坛,都与一个叫做萧何的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你一定听说过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借用萧何对韩信的重要影响来概括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韩信少时孤苦,深谙行兵作战之道,相继投奔项梁项羽都不得重用,可谓年少不得志。楚汉之争时,汉王刘邦入蜀,韩信归顺,依然不受刘邦重视。刘邦后来出兵南郑,韩信跟着大军出逃,谋士萧何却深知他的才能,急忙连夜追赶,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可以说,是萧何的劝阻与赏识造就了韩信后来的赫赫功名,此乃“成也萧何”。

韩信得到重用后,帮助刘邦打下大汉江山,被册封为大将军。由于韩信锋芒毕露,功高盖主,引来了君主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忌惮。都说帝王最是无情,刘邦此刻已经忘却了韩信是如何辅佐自己成就霸业,只是担心他德高望重,又执掌兵权,一旦起了异心势必会影响自己的统治势力。为了稳固根基,他一再打压排挤韩信。

聪慧的萧何自然摸透了帝王的想法,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与顺从,帮助吕后出谋划策,趁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阳夏侯陈豨之时,设计将韩信骗至宫中诛杀,此为“败也萧何”。

吕后给韩信定的罪名是“谋反”,其实韩信当初究竟有没有这个想法已经不重要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怜的大将军一世英勇,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

萧何诛杀韩信献计有功,除去了君主的一大心患,被刘邦和吕后大为赞赏,在韩信死后,萧何受到了更多的恩宠,得到赏赐加封五百户,500名士兵做护卫,爵位也有所上升。广受圣眷的萧何瞬间成为官场“红人”,朝中大臣都纷纷前来巴结祝贺,正值人生和事业巅峰的他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就在萧何于府中大摆庆贺酒宴之时,一位与众不同的来客吸引了他的注意。此人穿着一身素衣,脚踩白履,竟是前来相国吊孝。原来这人名叫召平,秦朝灭亡后归隐山林耕地种瓜,俨然一个地道的瓜农。喜气盈庭的相国府竟然会出现如此晦气之事,萧何正想追究,不料对方竟然抢先开口了,不卑不亢地说道:“相国大人,您已经大难临头了!”

萧何感到十分疑惑,他询问对方:“我现已贵为丞相,受到圣上万般宠眷,遇事小心谨慎,从不妄自尊大,君此言是为何意?”说罢正欲召集手下将他抓捕起来,没想到召平接下来说出了流传千古的一段劝诫:“祸自此始矣。

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大意就是灾祸就是从萧何封邑进爵开始的。君主在外南征北战,没有带上丞相出谋划策不说,还留他在封地升官加爵,这不是已经对他起了疑心吗?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

萧何能够揣度君心,协助吕后诛杀韩信,如此智慧自然也就明白了召平此言的深意。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曾经英勇善战、功绩累累的韩信就是名高引谤,吸引了刘邦和吕后的注意力。而现在韩信已经被铲除了,这个“出头鸟”也就变成了他自己。现在官场风光、平步青云和萧何和曾经的韩信是多么相似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立刻冷汗渗渗。他急忙追问道:“先生高见!如此看来我的确是浩劫临头了,可有相救之法?”召平回应道:“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萧何立刻恍然大悟,他听从召平的建议,第二天便进京面圣,极力推辞了封邑,并且捐出大量家财收归国库,用作军费。汉高祖见萧何此举龙颜大悦,又将他好好称赞了一番。

疑心重其实是帝王的一个通病,刘邦则更为严重。他赐给丞相萧何500名卫兵,表面上是对萧何的奖赏,其实却是暗中派来萧何身边对他进行监视的。若是一旦察觉有什么风头,那么以此捏造一点罪名出来就再正常不过了。正如瓜农召平所说,若是萧何再不加以收敛,下一个被处决的就是他自己。

萧何的低调暂时让刘邦打消了疑虑,但却远远不足以让他放心。刘邦御驾亲征时,虽然远在前线,却时常询问萧何派来运送军粮的使者丞相在长安每天都在做什么,对他的动向关注异常。使者回答道:“陛下请宽心,萧相国一如既往体恤民生,自掏腰包安抚战士们和老百姓,解决了您的后顾之忧。”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刘邦听后却总是默不作声。

使者回来后将刘邦的反应报告给萧何,萧何对此感到不解。此前有了瓜农的指点,萧何此次又请了一位门客前来出谋划策。门客一针见血地说:“您此举是在自寻死路,已经离满门抄斩不远了!”萧何听后大为惊骇,门客继续稍加指点,他顿时便明白了:自己现在已经是百官之首,再无官职可以晋升。抚慰百姓深受拥护与爱戴,引得君主刘邦担忧他借由民望行不轨之事。刘邦此刻正在前线打仗,若是他这个丞相在后方乘虚而入,对方岂不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也难怪刘邦他忧心忡忡,如此看来,此举虽然与民为善,在政治上却实为下策。

门客告诉萧何,广施恩泽收获民心是皇帝需要看重的,他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于是,萧何便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举动——自污名节。又过了一段时间,刘邦再次询问使者萧相国的近况,使者禀报说他以权谋私,用低价强制性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累计数千万之多,民怨载道,不得人心。岂料刘邦听后不但没有发怒,反而极为满意,对萧何放心不少。

萧何的“自污”之法实为无奈,但却是保障了他的政治前程与人身安全。皇帝自称天子,自然要时刻保证自己的威风,而丞相身为最高官职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尺度的拿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没有哪一位会皇帝会想看到功高盖主的下属,“聪明人”就应该主动露出小辫子,让皇帝抓在手里,这样才能求得心安。所以,历史上不少眼界开阔的人都用过“自污”之法保全自身。

萧何此举的正确性,从刘邦对韩信之死的反应就能够看出来。《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道: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重点便是这句“且喜且怜之”,韩信被诛杀,刘邦为什么高兴?又为什么怜悯?这其实很好理解,刘邦之“喜”在于心腹大患韩信终于被解决了。他一直想要受到重用,不甘平凡,存在野心;多年以来独揽兵权,骁勇善战,深得民心。若一直放任于此,势必会威胁皇家统治。即便是多年以来打压排挤,但凡他一息尚存,都是难以忽视的隐患。

刘邦之“怜”自然是怜惜韩信的悲惨结局,他的宏图霸业离不开韩信这样的得力猛将,韩信之死意味着他失去了左膀右臂。他在内心深处铭记着韩信的丰功伟绩,也敬佩爱惜他的军事才能,但他的存在触及到了皇室的根基稳固,也就只能被牺牲了。

那么对于韩信之死,刘邦究竟是“喜”多还是“怜”多呢?答案可以从他在事后对萧何的态度中找到。萧何从中出谋划策,推动完成这一系列计划,是造成韩信被诛杀的凶手之一,然而刘邦确实对萧何恩宠有加,赏赐封地和500名卫兵,升官为相国。由此可见,刘邦十分感激萧何助力他解决了心头之患,面对韩信之死更多的是感到欣喜。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帝王喜怒无常,心思冷酷难以揣摩。纵使是功勋盖世的开国功臣,在皇帝的江山和子嗣面前也是随时可以牺牲消灭的。纵观历史,又有多少功臣得以善终呢?

想要在官场进退自如,就必须深谙为官之法,处世之道,萧何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够长期让刘邦以礼相待,避免了落得和韩信一样的悲剧。

标签: 萧何韩信刘邦吕雉丞相

更多文章

  • 汉朝开国之后,刘邦给功臣们排座次,刘邦:在座的只有萧何算功臣

    历史解密编辑:青栀网络热点自媒体作者标签:刘邦,萧何,汉朝,楚汉战争,霸王项羽

    汉朝开国之后,刘邦给功臣们排座次,但他却说:“在座的只有萧何算功臣。”这句话无疑是对萧何的高度评价。萧何是汉朝开国的功臣之一,他对于汉朝的建立以及汉朝的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刘邦能够成功地建立汉朝,离不开萧何的帮助。在刘邦初起义时,萧何就是他的得力助手。在刘邦一路打过来的过程中,萧何

  • 萧何诛杀韩信后,刘邦赐给他500卫士,萧何大惊:我死到临头了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萧何,刘邦,韩信,项羽,吕雉,秦朝,汉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是总结韩信的。韩信出身底层,但从小有大志向,在反秦浪潮已成燎原之势后,韩信顺应形势,投奔到了项羽帐下。韩信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主动为项羽献计献策,但项羽孤傲自大,不将位卑言轻的韩信放在眼里,所以基本不会采纳韩信的建议,这让韩信觉得在项羽帐下无出头之日,所以在项羽将刘邦封为汉

  • 韩信被杀后,萧何望着他的尸体,冷冷地留下4个字,至今被人诟病

    历史解密编辑:胡凯说财经标签:韩信,萧何,刘邦,项羽,吕雉,张良

    汉朝时期的开国功臣韩信作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有着传奇的人生故事,同时也有着辉煌的功绩,以少胜多的战役他是没少打,可以说刘邦没有韩信未必能够战胜项羽,也就不可能建立汉朝,足以见得韩信的重要性。不过这样一位功臣在汉朝建立之后并没有被善待,反而还惨遭杀害,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怎么也没想

  •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冷冷说了4个字,却心有愧疚

    历史解密编辑:何开说生活标签:韩信,萧何,刘邦,项羽,吕雉,樊哙

    中国历史上楚汉之争一直是人们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刘邦从原来的一个小人物走上人生巅峰的事,也让人印象深刻。刘邦此人最终走向成功,除了他自己过人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外,重要的是他还有一批有志之士辅助。这批有志之士有武者,有智者,其中武者有樊哙,智者有萧何。还有一位著名的高级将领,也为刘邦取得天下立下了

  • 真实故事:过度放纵付出巨大代价,成也萧何败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中原琪琪格标签:萧何,真实故事,邓丽君,演员

    他是一个明星,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突然入狱,改变了他的一生。入狱的原因如果放在今天,顶多是男女之间你情我愿的事,双方都是未婚,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放在20年后,他那事根本就不算事。他出生在1958年,黑龙江哈尔滨市人,父亲是一名警察,他从小被严格管教,他的愿望也是长大后成为一名

  • 此人画“萧何骑车追韩信”走红,开创了假画系列,学者:亵渎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萧何,萧何骑车追韩信,绘画,艺术,国画

    古人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座山,通过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采,古人由此领悟人生大道。同样的,有人对历史也进行了新的解读,甚至还演绎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试想一下,刘关张坐着四轮车疾驰而去,骑着马的吕布只能气喘吁吁的狼狈狂追,而车内的关羽和张飞,一个在梳头发,另一个用国际问候

  • 汉武帝赏赐霍去病酒肉,为何宁可酒肉臭掉也不分给士兵?深度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黄昏细雨醉红尘标签:刘彻,匈奴,卫青,皇帝,士兵,李敢,汉朝,霍去病,汉武帝,汉高祖刘邦

    霍去病身份尊贵,所以从不体恤下属,这是史记当中给予的解释,但是对此我却有另一种看法。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多数人对此是怎样认为的?至于霍去病是谁我就不多讲了,明白的人都明白,对不对?他是整个汉武帝时期最为优秀的高等级将领,他的一些谋略、一些行为、一些胆识,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俗的枷锁。对于匈奴予以了沉

  • 他比肩霍去病,就是死晚了...

    历史解密编辑:汉周读书标签:窦宪,汉军,汉朝,霍去病,窦太后,南匈奴

    01中国古代武将,有2大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1、封狼居胥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年仅22岁的霍去病以伤亡万余人的代价,一路杀伤俘虏了匈奴70443人,包括屯头王、韩王等三名,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名贵族。(数据来源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在匈奴的祭祀圣地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

  • 霍去病为何要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历史解密编辑:文古至尊宝标签:李广,李敢,卫青,匈奴,汉朝,霍去病

    霍去病满脸黑人问号,不就是杀个李敢么?我能有什么事?你可别忘了,我的靠山那可是正儿八经的汉武帝!一个复杂到极致的关系在接下来长达30秒的时间里面,我会给大家讲一个复杂到极致的关系,这个关系,如果你能够捋顺了,你也就能够明白,霍去病为什么非要杀李广的儿子李敢了。故事的大背景是在汉武帝执政时期,汉武帝执

  • 摸过霍去病雕像,就能百病全消吗?

    历史解密编辑:雪夜惊鸿2021标签:刘彻,卫青,雕像,汉朝,霍去病,刘病已,大司马,汉宣帝

    今天,有一个报道称:甘肃兰州五泉山公园火了!很多人在霍去病雕像前排起长队,抚摸雕塑底座上镌刻的“去病”二字,祈祷祛病消灾,身体健康。其实,在网上搜一搜,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好多年了,只是去年全年放开后,很多人都感染了新冠病毒,药石无效,非常难受,便把希望寄托到霍去病身上。原因很简单,谁让他的名字里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