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有这么一句话:“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来形容主子夺权之后,跟他一起打江山的臣子大多没有好下场。
这句谚语最开始出现在《史记·越世家》中,叙述了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越王复国后决定重赏大功臣范蠡。
但范蠡深知历代权力斗争的残酷,就辞官隐退去了,临行前他用这句话劝告另一重臣文种,结果对方不听劝,最后被勾践所杀。
历史也一再证明了这个观点,轻者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重者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后,大杀功臣,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等人。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同时期另外一名功臣樊哙虽然安然度过汉高祖时代,但其实刘邦也在死前对他下了杀令,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樊哙和刘邦(剧照)
樊哙是谁
中学课本中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名叫樊哙,他与张良,一武一文,解救沛公于危难时刻,很多人都是从这里才知道樊哙其人的。
原文这样描写他的:“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寥寥数语,太史公就把一个不畏强权,忠诚护主、粗中有细的武士描写得淋漓尽致。那么,他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够有胆量在对方的地盘顶撞楚霸王呢?这要从他的主子刘邦发迹史说起。
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刘邦早年的风评都不太好,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不喜欢读书,喜欢喝酒,而且整日里好吃懒做,对家中的农活不管不顾,常常惹的父亲生气。
鸿门宴
另外,他风流好色,到处招惹寡妇媳妇,三十好几都没有娶亲,这不论放在何时都是一个妥妥的失败者。
但是,他有一个过人之处,那就是善于结交朋友,对朋友十分仗义,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逐渐赢得了好口碑,聚集了一帮人为己所用。这些人整日舞枪弄棒,喝酒作乐,大部分都是后来一路跟随刘邦创立大汉的功臣。
根据刘邦的发迹时间线,他的功臣可以分为沛县老乡团、天下能人组成的智囊团、还有诸侯王集团,老乡团是最早跟着他的一批人,也都是出生草莽,关系最为亲近,樊哙就属于这个团体。
樊哙出身寒微,是泗水郡沛县人,开了一家屠宰店靠卖肉为生,因生的勇武不凡,在当地也颇有名气。
樊哙(剧照)
刘邦任泗水亭长后(相当于现在的乡长),认识了自己治下的这名屠夫,多次前去蹭吃蹭喝,一来二去樊哙就成了他的乡村集团成员。
后来,吕太公慧眼识人,将二女儿吕雉嫁给刘邦,樊哙也是妥妥的“伴郎团”一员,因此他也认识了吕家的三女儿吕媭,并与之成婚。
秦朝末年,大批劳工被奴役至骊山修陵,时任秦朝官员的刘邦在押送劳工的途中,大批人逃跑。依照秦律,发生此事,负责押送的官吏应受到严厉处罚,刘邦眼看困局无解,干脆释放了所有劳役,自己躲进了芒砀山。
这一举动无疑于逆天大罪,此时的刘邦籍籍无名,随时有被抓的风险,而樊哙却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在其左右,还充当吕雉与刘邦联络的唯一可信信使。
所以,樊哙不仅是刘邦的老乡,还是他的妹夫、生死兄弟,同时也深受吕雉信任。
刘邦(剧照)
立下汗马功劳
在秦末大起义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刘邦还躲在芒砀山中,萧何、曹参拥护刘邦起兵反秦,中间全靠樊哙来往送信。
沛县起义后,樊哙最初任刘邦随从副官,在随后的对秦作战中,他骁勇善战,是刘邦麾下第一猛将,并多次率先登城,立下首功,军功卓著也为他带来了高官厚禄,从一名随从一步步被赐爵为卿,并获赐贤成君的封号。
灭秦后,楚汉相争拉开序幕,这个阶段樊哙的历史存在感开始刷新,最出名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鸿门宴》中的出场。
刘邦率先杀入秦宫,赢得了民心,而且拥兵据守函谷关,并封锁关口,这引起了项羽的忌惮和不满,为了扼杀这个潜在的最大威胁,霸王大军压到垓下向刘邦问罪。
刘邦
刘邦自知兵力不及项羽,便做低服软前去楚营解释说明封锁关口的本意是为了防备秦军反扑。
项羽听后放下了对他的戒备性,并准备设宴款待他,谋士范增为了永绝后患安排项庄在宴会上舞剑,旨在刺杀刘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当时宴会上,刘邦身旁只有张良,可以说凶险万分,多亏了勇猛的樊哙手持一盾一剑闯进宴会,打乱了范增的计划,为刘邦提供机会装醉上厕所,趁机溜走,得以保命。也就是说,樊哙对刘邦有救命之恩。
楚汉争霸开始后,樊哙南征北战,依然是率先打头阵的功臣,被升为郎中骑将、封为将军。项羽死后,刘邦称帝,但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异姓王开始不服,多有叛乱。
樊哙
汉高祖十年,韩王信挑唆陈豨反汉,樊哙负责平叛,一次性平定二十七县,尽诛韩王信及陈豨部属,由此,他被封为左丞相及上将军,上将军是高祖为樊哙特设的官职,他的功绩可见一斑;
汉朝十二年,燕王卢绾反汉,又是樊哙负责评判,他被升迁为相国兼上将军职位,领兵北击燕国。
至此,樊哙的势力达到了他一生的顶峰时期,俗话说,月满则亏,这之后,他迎来了杀身之祸。
樊哙
杀身之祸
即使是樊哙功绩卓著,而且又是皇帝的连襟,还是皇帝的救命恩人,但还是惹得刘邦起了杀心。这是怎么回事呢?
比较多的说法是这样的。
刘邦晚年,皇后吕雉并不得宠,他最宠爱的是戚姬,还曾经动过心思要废了吕后的儿子刘盈,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当时就是在老臣的力劝之下才作罢。
但此事招来了吕后对戚夫人的不满,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但碍于刘邦的袒护不能下手。
据记载,在樊哙平定卢绾叛乱时,有人向刘邦诬告樊哙和吕后结党密谋在皇帝去世后由樊哙带兵杀死戚夫人母子,病重的刘邦听后勃然大怒,立刻命令陈平和周勃去捉拿樊哙并将其斩首。
那么,真的是这样的么?
吕雉
刘盈是吕后所生的嫡长子,按照封建礼制,他继承刘邦的皇位名正言顺。但后来戚夫人获宠,生下了儿子刘如意,刘邦以刘盈性格仁弱、刘如意像自己为理由,提出了更立太子的想法。
这遭到叔孙通等人的死谏,后来吕后请到商山四皓追随刘盈,这才让刘邦打消了念头,他认为刘盈有笼络大才的能力,能够确保刘氏江山稳固。
当他决定不改储君的那一刻,已经想到了戚夫人母子的下场,曾流着泪对戚夫人说“我想改易储君,但是太子羽翼已成,无法撼动了。未来你只能任由吕后摆布了!”
他早就知道以吕后的性格,戚夫人母子必死无疑,况且即使杀了樊哙,吕后还有其他的一众帮手们,根本没法保住她们母子的性命。
所以,恐怕这只是表面原因,细思之下,还有更深的原因。
刘盈
随着刘邦登上帝位,高处不胜寒,至高皇权不容亵渎的专制思想让他变得谨慎、猜疑,而且开国时封的八个异姓王纷纷生出异心,他更加忌惮有权力的人。
想当初,淮南王英布反叛时,刘邦已经重病在身,整日躺着不听谏言,也不让外人进内宫,周勃、灌婴等重臣均不敢前去奏国事,樊哙着急万分,不顾侍卫的阻拦硬闯内宫,带着一众朝臣去见刘邦。
他看见刘邦独自枕着一个太监的身体躺着,便声泪俱下地劝皇帝吸取秦朝的教训,不要因宠信太监荒废朝政。
虽然他的谏言让刘邦听后感到惭愧,开始接见朝臣,但也让刘邦心中对他产生了一丝挑战皇威的不满。
当然了,这不足以让刘邦动杀心,还有更关键的原因。
刘邦(剧照)
平定陈豨叛乱后,刘邦查出了燕王卢绾与陈豨勾结的证据,他下诏命卢绾来朝见,卢绾害怕称病不去长安,刘邦立马封樊哙为丞相前去平叛,但樊哙前脚刚走,还未能跟叛军会面,刘邦随即命令陈平、周勃去追杀樊哙。
临行前,刘邦交代陈平尽快地把樊哙的头取来,让他检验,让周勃夺了樊哙的印章取而代之。这些决定冷酷而决绝,其他功臣被杀都会被他冠以各种罪名,而对樊哙相当于无声无息地暗杀。
这主要是因为事情紧急,已经没有时间去找理由了。
刘邦在讨伐英布的过程中,身受毒箭,樊哙刚刚出发,他就毒疮发作,自知命不久矣,必须马上着手为太子刘盈稳固皇位扫清障碍。
卢绾
目前能够威胁刘盈登上皇位的权臣已经纷纷被诛杀,唯一有隐患的就是樊哙,他不仅权势滔天,而且自己死后就是皇帝的外戚。
历史上秦昭襄王时期,魏冉把持朝政数十年,魏冉是宣太后的亲弟弟,不会动了让秦国易姓的念头。
而樊哙与刘盈的关系比较疏远,倘若他在自己去世后谋反,那么,即使刘盈和吕氏联手也难抗衡,于是他必须在自己死前除掉樊哙。
陈平和周勃接到密令后,并没有完全听刘邦的,他们知道樊哙对于刘邦和吕后的意义,怕刘邦只是一时没想通,如果真的杀了樊哙,万一皇帝后悔了,必定饶不了他们二人。
况且还有吕后呢,皇帝万一有个好歹,吕后也会怪罪他俩,于是,他们只是准备把樊哙押回长安,再由刘邦做决定。
吕后(剧照)
谁知,一行人还未到长安,刘邦就病逝了,这个疑心极重的皇帝算来算去,也没想到自己的老婆吕后比他想象中强悍的多,樊哙没有让他的江山易主,而吕雉差点让大汉改姓吕。
樊哙也够幸运,到长安之后,吕后就赦免了他,还下令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将他收为己用,帮儿子刘盈稳固政权。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所以,樊哙也差点难逃“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只不过因其与刘邦的感情特殊,推迟了一些时间而已。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史记·卷八·高祖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