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他想个理由韩信就跑不了

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他想个理由韩信就跑不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过往烟窗 访问量:3155 更新时间:2024/1/20 0:12:56

公元前196年,韩信与陈豨密谋造反的事情被告发,坐镇京师的吕后想把韩信抓起来处置,可是她又担心韩信不好控制,于是就请来萧何商议对策。在萧何的设计下,韩信被成功骗进长乐宫中正法。韩信早年投奔刘邦,多亏了萧何的赏识和强烈推荐才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为了说服刘邦采用隆重的礼仪拜韩信为大将军,萧何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对韩信可以说是有知遇之恩,韩信因此也非常信任他。但是,这样一位能够识别和重用人才的能臣,又怎么忍心献计骗韩信入宫,最终让吕后如愿将韩信杀害呢?萧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和刘邦、韩信的关系究竟如何呢?1、 刘邦的忠实拥趸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但是萧何和刘邦的关系却更铁,早在刘邦还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时候,在秦朝担任小官吏的萧何就非常照顾他;后来刘邦当了亭长,当他要去咸阳出差的时候,别人只资助他三百钱,萧何却直接资助五百。

萧何是个文人,他勤奋好学,尤其对历代的律令很有研究,所以才能在秦朝谋得官职。和萧何相比,刘邦只是一个不学无术、喜好酒色的亭长,年轻的时候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只是按照兄弟的排行被称为“刘季”。萧何很清楚刘邦的为人,知道“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这个人哪,平时就是吹吹牛,说说大话,很少能做成事。但是,这样一位富有学识、对刘邦有清晰认知的秦朝官吏,为什么会尊奉不学无术的小亭长呢?《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中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说刘邦长得相貌堂堂,还有一把漂亮的大胡子。光有颜值当然还不够,以萧何的胆识和眼光绝不会只为一个人的相貌而倾倒,重要的还是相貌中隐藏的命运。《史记·高祖本纪第八》记载了吕后的父亲吕公初见刘邦时说的话:“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当时吕公在沛县很有名望,沛县的很多豪杰和官吏都愿意和他往来,刘邦只是一文不名的亭长,但是吕公一见到刘邦就非常敬重他,不仅在宴席上把他奉为上宾,宴席过后还特意把他留下来,郑重地允婚:“我年轻时就喜欢给人相面,相过很多人,可是这么多人中,竟然没有一位比得上您的相貌,您可要好好珍重自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您为妻子,好能随时服侍在您左右。”吕公的女儿,当然就是后来刘邦的妻子吕后,以吕公当时在沛县的声望,有很多人前来求婚要娶他的女儿,其中也包括沛县的县令,但是吕公却都一口回绝,一心要把女儿许配给更有前途的贵人,结果就相中了刘邦。吕公能够一眼看中刘邦,选他为乘龙快婿,饱读诗书的萧何未必就没有这个眼光,他应该也看出了刘邦的不俗,所以不仅平时善待他,等到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萧何马上派人去请刘邦,召集了人马共同举事,诛杀沛县县令,推举刘邦取而代之,称他为“沛公”。

萧何之所以推举刘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原来是秦朝小吏,对律法很熟悉,他担心万一起事失败,做义军领导的人必然会有性命之忧,所以他才推举刘邦担负这个重任,虽然有胆小怕事的成分在里面,其中未尝就没有对刘邦胆识和才能的认可。2、 刘邦的多面手。对于刘邦来说,萧何的存在很好地弥补了他的不足:刘邦待人轻慢,被封为汉王驻守蜀地之后,他手下的将士都开了小差,没有受到重用的韩信也找个机会逃跑了。萧何知道之后,来不及向刘邦禀报就快马追赶。把韩信追回来之后,萧何就让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不仅如此,他还要求刘邦提前斋戒、择吉日、建大将军坛,以示对韩信的重视。正是因为刘邦采用了这样隆重的仪式、给了韩信军中第一高职,韩信才甘心为他所用,最终取得了楚汉之争的最后胜利。刘邦胸有大志,但个人缺点也很突出,《史记》中记载他“好酒 及 色”,这个毛病在他攻进咸阳之后马上就暴露无遗:见到秦宫中的美酒宫娥,他贪恋得不得了,没有意识到此时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关键时刻,萧何再次发挥了他深谋远虑的长处:他把秦丞相御史府里的户籍、律条等重要资料予以清查,然后分门别类,统一收藏,为刘邦日后了解户口、地形地势等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刘邦要和项羽争霸,萧何就为他识别和重用韩信这样的帅才;刘邦攻城略地,萧何就注意收集资料,为建章立制做准备;刘邦常年在外带兵打仗,萧何就驻守后方,为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

对于刘邦来说,萧何的角色类似于人力资源部长、办公室主任以及后勤部长,这样融多个重要角色于一体的人物,显然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代替的。3、刘邦的厚待刘邦也意识到萧何对自己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天下初定、论功行赏封侯的时候,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刘邦这么奖赏萧何,那些跟随他四处征战、出生入死的将领们不干了:俺们这些人总是冲锋陷阵,很多人都是身经百战,少的也打过数十场战役,萧何算什么呀?他从来都不上阵厮杀,平时不过是摇摇笔杆子,写两篇文章;动动嘴皮子,发发议论,凭啥功劳就比俺们还大呀?刘邦这时说的一番话,如果细品的话,能把这些将领气死,他说道:“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刘邦把战役比作狩猎,认为那些冲上战场厮杀的将领斩杀敌人、立下功劳,他们的作用就如同追击猎物的猎狗一样;但是萧何就不同了,他发现猎物的踪迹,然后派出猎狗去追杀,他的作用就像掌握整场狩猎的猎人一样。更让刘邦感动的是,萧何整个家族中有数十个人都跟随刘邦上战场,相比之下,那些将领家中跟随上阵的不过两三个人。听刘邦这么一说,那些将领们虽然都被比作了猎狗,可是却不敢再说什么了,都认可了萧何的功劳。

这些将领虽然在战场上凶悍无比,可是在刘邦跟前,他们的脾气还真是好得不得了,十分乖巧温顺。4、刘邦的疑心刘邦说萧何家族中有数十人跟随他到处作战,事实的确如此,萧何之所以把自己家族的人都派上战场,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刘邦和萧何的常态是:刘邦领兵在外,四处征战;萧何则固守后方,做好物资供应工作。多年如此,变化不大。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的争战进入胶着状态,两方人马在京县、索城之间对峙。战争处于如此紧要的阶段,刘邦却多次派人跑回后方,慰劳留守在家的丞相萧何。这种状态显然很不正常,于是萧何手下一位叫鲍生的人就对萧何说:“汉王在前方征战,风餐露宿,但是却多次派人来慰劳大人您,这显然是有猜疑您的心思。为了保全大人,不如把您家族中能够上战场的子弟都派到军营中效力,这样汉王才能更信任您。”“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萧何听从了鲍生的建议,把自己家族中正当壮年的男子都派去跟随刘邦作战,刘邦果然十分高兴。可见刘邦虽然和萧何关系深厚,都出自沛县,有多年交情,但是当刘邦在前方带兵作战的时候,虽然萧何留守后方,供应人力和物资十分得力,免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但是刘邦并不完全信任他,总要摸清他的具体情况才能放心。

显然,刘邦的疑心并不限于韩信,就连跟随自己多年的萧何也不能幸免。在刘邦这样多疑的情况下,当吕后为了擒获韩信,让萧何想办法时,萧何又怎么可能拒绝呢?哪怕是为了自保,他都要替刘邦和吕后除去他们的心头大患。但是,除去韩信之后,萧何就能获得刘邦的绝对信任吗?5、萧何的求生之计刘邦对萧何的猜疑一直存在。天下平定之后,萧何因为经常留守后方,做的就是发布政令、安定民心的工作,因为举措得当,所以他深得人心,在老百姓中很有声望。这显然让刘邦十分忌惮。天下初定时,刘邦把萧何排在功臣第一;萧何设计诛杀韩信之后,刘邦又马上拜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还派去一支由500名士兵组成的护卫队去保卫萧何的安全。很多同僚都前去为萧何庆祝,只有一位名叫召平的人没有,他反倒提醒萧何说道:“您的祸患马上就要开始了!”

《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这样记载召平说的话:“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召平提醒萧何的话和之前鲍生说得十分相近,召平还提醒萧何:刘邦给他的卫队并不是保卫他的安全,反倒有监视他的意思。他让萧何拒绝封赏,把自己的家财都资助军用。萧何再次照办,刘邦果然非常高兴。之后,萧何再次听从门客的建议,采用低价、赊欠等手段购置老百姓的土地,不惜以此来败坏自己的名声。当刘邦在路上遇到老百姓拦路上书,控诉萧何的罪行时,他不怒反笑,把这些罪状直接扔到萧何面前,让萧何自己去向民众谢罪。萧何以这样自污的行为毁坏了以前的好名声,无非是希望能够在刘邦的猜疑下保全性命,但是即便如此,后来他也没能躲过刘邦赐予的牢狱之灾。虽然只是短时间拘禁,但是足以让萧何吃尽苦头。当年老体衰的萧何光着两脚,步履蹒跚地走出牢门,踏上刘邦正襟危坐的金殿,跪倒在地,高声感谢刘邦赦免之恩的时候,不知道他心里会不会后悔,后悔当初对刘邦的拥护与跟随。

标签: 萧何韩信刘邦吕雉项羽

更多文章

  • 刘邦的得力助手——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杜敏说体育标签:刘邦,萧何,项羽,太守,吕雉,刘恒,汉朝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朝开国皇帝,但要想探究他在历史上的成就,绝不能不提到他的得力助手——萧何。萧何,字伯禽,是汉朝初期的一位名臣。他的父亲曾为汉文帝的心腹大臣,因此他早年便接触到了政治圈。萧何年轻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但他却拥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精湛的谋略,这也成为他日后为刘邦所用的重要资本。公

  • 萧何与韩信,缺一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笔记侠标签:萧何,韩信,刘邦,张良,汉朝,秦朝,楚汉战争,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责编 | 少将 第 7451 篇深度好文:4486 字 | 11 分钟阅读组织管理企业发展靠管理,百年企业靠制度。很多企业就开始大踏步地管理建设和制度建设,以为只要作了这些,企业自然就好了

  • 西汉宫廷的权力之争:留侯张良为何一再建议刘邦提防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段格娱乐说标签:张良,萧何,韩信,项羽,汉朝,西汉宫廷,汉高祖刘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实现了建立汉王朝的霸业,于洛阳宴请文武百官,在谈到自己为何能成为一统天下的君王时,刘邦直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比不上子房的足智多谋;关中坐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军粮源源不断的本领,我比不上萧何;破敌军之势,战必胜,攻必取,用兵如神的才干,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够

  • 萧何为何要诱杀老友韩信?因为韩信是个必须被清除的异类

    历史解密编辑:行走的荷尔标签:萧何,韩信,吕雉,皇帝,秦朝,汉朝,韩王信,春秋战国,汉高祖刘邦

    伤心楚汉之韩信篇:胯下犬(40)主笔:江湖闲乐生公元前197年八月,汉帝国镇守北方边境的大将、代相陈豨因遭刘邦疑忌,无以自辩,又害怕重蹈当年韩信遭擒被贬之覆辙,乃悍然起兵造反,自立为代王,联合反叛已久的老前辈的韩王信,引兵大举南下。韩王信、代王豨,大汉北边最强大的两个军事强人联手,果然非同凡响,不到

  • 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入狱,为何张良能够独善其身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韩信,萧何,张良,刘邦,汉朝,汉初三杰,霸王项羽

    刘邦麾下有三位首功之臣,他们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他们分别是治国天才萧何,军事天才韩信以及大谋士张良。刘邦曾经说过,论治国平天下他不如萧何,带兵打仗他不如韩信,足智多谋他不如张良,后世之人称他们为“汉初三杰”。刘邦解决完项羽以后,立即夺了韩信的兵权,刘邦称帝以后,将韩信贬为淮阴侯软禁在皇宫内,最后韩

  • 萧何曾月下追韩信,后来为何不帮韩信,反而为吕后谋划除掉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萧何,韩信,吕雉,刘邦,项羽

    萧何和韩信之间的故事早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来说明,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因为萧何而青史留名,成为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同时,韩信的被杀也和萧何有直接的关系。这里就有很多人问了,当初萧何既然能够月下追韩信,为何后来不肯救韩信,反而为吕后出谋划策将其杀害呢?其实这并非是萧何做错了,问题出在韩信和

  • 萧何诛杀韩信后,刘邦赐他500卫兵,召平提醒:你大难临头了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萧何,刘邦,韩信,丞相,秦国,秦王

    若论天下关系最好的君臣,刘邦与萧何、李世民与魏征、刘备与诸葛亮一定排在前几位,但李世民也曾说过“会须杀此田舍翁”,刘备也不是每一件事都听诸葛亮的,刘邦也曾数次表现出对萧何的不信任,这是不是就说明他们关系其实没那么好呢?在君与臣的关系上,信任与被信任应该是一种双向奔赴的行为。治理国家方面,君臣既可以是

  • 历史故事:萧何谋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为何为“汉初三杰”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岁月沉淀墨语标签:萧何,韩信,刘邦,吕雉,项羽,关中

    有这样一位臣子,见君王为何带着剑、穿着鞋上朝,面见皇帝时也不用小跑!这是为什么呢?听我慢慢道来。hello,欢迎大家来听涂狐讲故事,今天我们讲的是“汉初三杰”之首——萧何。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为何定萧何为首功,封为酂(cuó)侯,食邑也是最多的。排定众位大臣的座次时,萧何也居第一位,刘邦特准他

  • 司马迁写史记,为何把萧何张良放入世家,却把韩信放到列传当中?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萧何,张良,韩信,世家,史记,司马迁,艺术家

    将张良、萧何放入世家,将韩信放入列传,这还真不是司马迁老爷子歧视韩信,而是因为韩信没有后人继承他的爵位。简单来说,《世家》里面记载的,都是有一个爵位和封国,可以长时间传下去的家族。准确来说,《世家》里面记载的其实不是某个人的事迹,而是一个可以持续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家族的事迹。但是《列传》里面,真的就

  • 成也萧何败萧何,认真负责的人不被提拔的真相,你也要注意这三点

    历史解密编辑:西西职场说标签:萧何,你也要,李响,提拔,张骏

    张骏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部门经理,自认为在中层干部中是最优秀的后备,当然他在一些员工中的呼声也比较高。于是乎,张骏在心里一直把晋级副总、最后当上总裁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今年过了年,这家企业按照惯例开展职务竞聘,自信满满的张骏在副总选拔中铩羽而归,而且得知总裁对他投了反对票,心情十分苦闷。我在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