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故事:萧何谋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为何为“汉初三杰”之首?

历史故事:萧何谋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为何为“汉初三杰”之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岁月沉淀墨语 访问量:875 更新时间:2024/1/19 1:42:17

有这样一位臣子,见君王为何带着剑、穿着鞋上朝,面见皇帝时也不用小跑!这是为什么呢?听我慢慢道来。hello,欢迎大家来听涂狐讲故事,今天我们讲的是“汉初三杰”之首——萧何

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为何定萧何为首功,封为酂(cuó)侯,食邑也是最多的。排定众位大臣的座次时,萧何也居第一位,刘邦特准他“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意思就是说他可以带着剑、穿着鞋上朝,面见皇帝时也不用小跑,这可谓是对异姓臣子的最高封赏了。很多大臣尤其是武将纷纷表示不服,他们觉得萧何天天呆在后方,平时也就是写些文案,管管钱,记记账,没有一点战功,凭什么排第一?相信有不少读者也会有同样的疑惑,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萧何到底是有何厉害之处,以至于会得到刘邦的如此厚待。一、萧何是刘邦团队绝对的元老萧何是绝对的元老,刘邦起义时他就已经是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了,而且他在起义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萧何和刘邦都是沛县人,起初萧何的官职要比刘邦的大一些,是县里的主簿。当刘邦还是那个小亭长的时候,萧何就觉得此人不简单,将来必能成大事,于是经常暗地里照顾他,比如说利用自己的职务帮助刘邦服役等等。刘邦起义时,萧何还协助刘邦杀了沛县的县令,夺下了沛县,并且用计让刘邦顺利当上了起义军首领。

二、萧何知人识人之术。刘邦还是亭长的时候,萧何就慧眼识英雄,看出刘邦不是一般人,这点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除此之外,萧何的慧眼还识别了一个人,那就是“汉初三杰”的另外一位:韩信。韩信本来是项羽的部下,由于项羽始终都没有重用他,于是他就趁机投奔了刘邦。刚开始时,韩信在刘邦的手下也没有得到重用,他一气之下就撂挑子跑了。萧何听说后,扔下手上的公务,来不及和刘邦打招呼,骑着马就追出去了。当时因为刘邦的势力比较弱,手下的人看不到希望有的就会选择逃跑,当他听说萧何也跑了时,心都凉了大半截!还好萧何只是出去追韩信,一连追了两天两夜,才终于追上了韩信,经过一番苦苦劝说,韩信才答应继续留下来。两人回到营中,刘邦就按照萧何的要求,建封将台,择吉日,沐浴、斋戒,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当然韩信后来也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屡立战功。

三、萧何深谋远虑、见识过人,见识极广刘邦带兵攻入咸阳后,手下的将领纷纷冲入秦朝的府库去抢夺金银财宝,只有萧何带着人去宰相府以及其他官吏办公的地方,寻找、收集秦国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等,以便为将来做谋划。后来楚汉争霸时,刘邦能够更好地知道各地的地形、险要、当地的户数、人口、经济状况等等,萧何收集的这些资料可谓功不可没。四、萧何爱护百姓,不以天下为刍狗楚汉争霸时,刘邦派萧何坐镇关中,自己则带着大部队开赴彭城。这时候,关中刚刚打完仗,一片废墟,可谓百废待兴,萧何一方面建立新的管理秩序,一方面施恩于百姓,笼络人心,他通过推行“三老”政策,利用当地的势力,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很快,由于萧何的治理有方,关中的各项生产工作得到了迅速恢复,人民生活安定,从而为刘邦后来的争夺天下提供了稳定大后方(粮草和援军)。五、计杀韩信,平定谋反毕竟当时韩信说出汉王(刘邦)曾许他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试图保命。结果,仍然是萧何给吕后出的主意,破了韩信的三不杀……公元前196年,阳夏侯陈豨(xī)谋反,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韩信推说自己有病,就没有跟随刘邦一起。这时候,韩信的一个家臣向吕后报告说韩信和陈豨是莫逆之交,此次谋反,韩信是内应,他会从内部配合陈豨,打开监牢放出犯人杀死吕后和皇室。吕后知道后便和萧何秘密商议此事,后来由萧何出面将韩信骗至宫中,然后利用埋伏的士兵将韩信一举拿下,一场谋反也就此偃旗息鼓。韩信临死前感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也向韩信解释说,我是不得已而为之啊,我是为了天下的苍生啊。

萧何一生都克己节俭,勤政爱民,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展现了很强的治国才能和长远的政治眼光,是刘邦夺取天下、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基石。观众老爷觉得萧何能否胜过文张良,武韩信呢?大家记得给涂狐点个加号吧。我们下期再见。

标签: 萧何韩信刘邦吕雉项羽关中

更多文章

  • 司马迁写史记,为何把萧何张良放入世家,却把韩信放到列传当中?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萧何,张良,韩信,世家,史记,司马迁,艺术家

    将张良、萧何放入世家,将韩信放入列传,这还真不是司马迁老爷子歧视韩信,而是因为韩信没有后人继承他的爵位。简单来说,《世家》里面记载的,都是有一个爵位和封国,可以长时间传下去的家族。准确来说,《世家》里面记载的其实不是某个人的事迹,而是一个可以持续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家族的事迹。但是《列传》里面,真的就

  • 成也萧何败萧何,认真负责的人不被提拔的真相,你也要注意这三点

    历史解密编辑:西西职场说标签:萧何,你也要,李响,提拔,张骏

    张骏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部门经理,自认为在中层干部中是最优秀的后备,当然他在一些员工中的呼声也比较高。于是乎,张骏在心里一直把晋级副总、最后当上总裁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今年过了年,这家企业按照惯例开展职务竞聘,自信满满的张骏在副总选拔中铩羽而归,而且得知总裁对他投了反对票,心情十分苦闷。我在中层

  • 刘邦一市井无赖为何萧何、韩信、张良还死心塌地的跟着他?

    历史解密编辑:和他去远方标签:刘邦,萧何,韩信,张良

    刘邦从一个市井无赖到开国皇帝,萧何、韩信、张良三人功不可没,但为什么这样三个能人,却萧何、韩信、张良呢?在史记中有简要解释。我想最重要的是因为刘邦能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他能学会忍。而项羽脾气不好,且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这是其根本所在,也就是刘邦会用人。另一方面,刘邦的对手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贤良谋

  • 刘邦晚年最悲惨的两人:不是韩信,不是萧何,至今仍是千古惨剧

    历史解密编辑:小乖的欧尼标签:刘邦,萧何,韩信,吕雉,刘如意,刘盈

    刘邦的一生可以说是平民励志故事的巅峰之作,这个最初的无赖,后来的泗水亭长,硬生生打下了一个大一统政权——西汉。但刘邦晚年有组织的残杀功臣却是很受人诟病,就拿他夺取天下最大的依仗“汉初三杰”来看:韩信处死了,萧何“自墨”下狱了,张良这个“小机灵鬼”更是早早就吓跑了。许多人说刘邦残忍,但是从作为皇帝的刘

  • 跟刘邦最对脾气的,不是张良,不是萧何,而是一个看大门的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邦,张良,萧何,齐国,韩信,汉朝

    刘邦是出了名的流氓皇帝,并且有两大脾性,在秦汉之时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第一项就是瞧不起人,你越是礼仪周到,谨小慎微的,他越瞧不起你。第二项就是讨厌儒生,来找刘邦的儒生,只要戴儒生帽的,就把人家的帽子拽下来,往帽子里撒尿。但是却有一个儒生,还是个地位低贱的看大门的,来到刘邦这里以后,刘邦不仅没往帽子

  • 张作霖的奉系债台高筑,哪来的底气挥师中原?后方全靠东北版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张作霖,萧何,汤玉麟,奉系

    王永江傅斯年曾赞许一军阀麾下的官员为民国第一循吏。傅斯年曾打算仿照正史写一部民国史,列传中有“循吏传”,上榜者只有3人,名列第一的就是这位军阀麾下的官员,由此民国第一循吏这个名号就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就是张作霖的萧何——王永江。一、奉系的困境张作霖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他以一草莽土匪起步,进行投机,被招安

  •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地说了4个字,被人诟病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韩信,萧何,刘邦,项羽,吕雉,樊哙,汉朝,春秋战国,秦朝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相马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早在汉朝开国时期就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传奇佳话。韩信能够在历史的舞台上宏图大展,离不开萧何的帮助。虽说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但是他在成名前,仍是一个无名小卒。踌躇满志却报国无门的他被萧何发现,得到引荐,从此便平

  • 同是刘邦手下,为啥韩信、彭越被封王,萧何、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邦,彭越,萧何,樊哙,韩信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最后成功建立西汉,离不开手下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他手下的这些能臣武将中,主要分为两个流派。第一个流派,就是刘邦建国后封侯的那群人,典型的就是樊哙、萧何等人,这些人都是刘邦起义的时候就跟着的,妥妥的元老,开国功臣;第二个流派就是看刘邦天赋不错,觉得能成事,中途投靠的,典型的就

  • 萧何献计杀害韩信后哭了,说了这12个字,流传至今,扎心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名家十讲标签:韩信,萧何,刘邦,项羽,吕雉,史记

    最初,我不相信天意。后来,我相信天意。再后来,我以为神意可以改变天意。而现在,我才知道,神意之外还有天意。秦末汉初之际,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大将,此人就是历史名将韩信。作为历史上非常厉害的武将,他一生就是一个传奇。韩信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到了三军统帅,这是非常厉害的,纵观整个历史,都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生

  • 眼光好有多重要?萧何的小心机成就了大汉400年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萧何,刘邦,嬴政,韩信,楚汉相争,商鞅变法,霸王项羽

    公元前206年的咸阳发生了一件小事,之所以说他是小事是因为与当时秦王投降、鸿门宴相比确实微不足道。就连《史记》都是寥寥数语敷衍过去。这件事虽然看似是楚汉相争当中的细枝末节,但其又是日后刘邦掀起波澜的关键,其中的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正因为其表面看来无非是末端小节,我们的叙述也不妨从那件小事开始。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