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迁写史记,为何把萧何张良放入世家,却把韩信放到列传当中?

司马迁写史记,为何把萧何张良放入世家,却把韩信放到列传当中?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体验娱乐说 访问量:3398 更新时间:2023/12/8 1:44:33

张良萧何放入世家,将韩信放入列传,这还真不是司马迁老爷子歧视韩信,而是因为韩信没有后人继承他的爵位。

简单来说,《世家》里面记载的,都是有一个爵位和封国,可以长时间传下去的家族。准确来说,《世家》里面记载的其实不是某个人的事迹,而是一个可以持续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家族的事迹。

但是《列传》里面,真的就只是记载了某个人的个人事迹而已。

至于说为什么司马迁老爷子要这么区分,这就涉及到《史记》的内容分类问题了。

很多人都知道,《史记》号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所谓纪传体,就是指以人物和故事主线,来记载历史事件,从而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历史。

但实际上,真实的历史,其实更像是一张网,或者说是一个由很多节点组成的立体结构。历史上的每一个人,不管是王侯将相,帝王公卿,还是底层百姓,贩夫走卒,其实都是一个节点。然后,所有的节点,共同组成了一段历史。

而那些同时代的节点,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组成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大网,囊括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

所以,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记载历史,其实都会有所偏颇。因为最完整的历史,其实是把所有节点的故事,都给记录下来,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某一个时代某个普通的百姓,他的故事对于这个时代的影响太小,所以确实没必要记载他的故事。

于是,在古代史官的眼里,真正有记载价值的,其实就是那些帝王公卿的事迹。而且,因为先秦时期纸还没有出现,大家记载历史的难度比较大。

即便是那些帝王公卿,史官们也只会记载他们人生当中参与的一些重大事件。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先秦时期,几乎所有国家记载的历史,采用的格式几乎是一致的。

‘某年,在某国,某某某做了什么事情’。

用这种格式记载的史书,其实就叫做‘编年体’史书。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史书,据说是孔子修订的《春秋》。《春秋》原本是鲁国官方记载的历史,后来被孔子修订成册。

这种编年体史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历史上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但是同时,这种记载方式也存在一个巨大的缺点,那就是普通人读起来实在是太费劲了!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去读一下《竹书纪年》或者《资治通鉴》。如果是一个对历史完全没有任何了解,连很多重要历史人物都没听说过的历史小白,直接去看这种编年体史书,肯定会产生一种很迷茫的感觉。

直到司马迁出现。

在司马迁出现以前,历史上所有史书,基本上都是以这种编年体的形式,来记载历史的。但是到了司马迁这里,司马迁他们家,从祖上开始,就一直都是吃‘史官’这碗饭的。

所以,司马迁很清楚,这种编年体历史,存在的很多弊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司马迁才萌生出写《史记》的念头。

或许,可以换一个记载方式,用一种更容易让大家理解的方式,记载历史。

就这样,经过司马迁的创新之后,‘纪传体’这种新的历史记载方式,开始正式被大家所熟知了。以往的编年体,都是以年份为基础,很容易让历史初学者搞不清楚状况。但是纪传体则是以‘人物故事’为主线,用写故事的方法来记载历史。

这样一来,就算是历史初学者,也能轻易读懂史书了。

不过,用这种纪传体的方式来讲历史,其实也有弊端。因为是以人物故事作为主体,而不同的人物之间,哪怕是同时代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也有可能毫无瓜葛。

这就导致大家读纪传体史书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断层的感觉,会觉得历史不够连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司马迁老爷子就不得不把《史记》当中的内容,也分成了不同的部分。就这样,《史记》当中的‘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就开始出现了。

这些内容当中,‘十表’其实是记载历史的表格。以年月为顺序,记载历史上的一些大事,可以简单看作史记的‘目录’。‘八书’则是记载了古代的法律、礼仪、天文历法之类的东西。这两个部分,确实和人物故事没啥关系。

但是剩下的三个部分,本纪、世家、列传,这三个部分就全都是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此来叙述历史了。

而在这三个部分当中,本纪是以王朝更替为主线,记载帝王或者最高执政者掌权期间,国家发生的大事。在古代历史上,天子或者说帝王,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统治核心。所以有关帝王的事迹,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最核心的历史主线。

而接下来,在帝王之外,依然处于核心圈层,但是并没有帝王那么重要的,就是诸侯。这些诸侯,或许不像天子那样,可以直接影响整个天下。但是在他们所在的诸侯国,或者在中央政府,也是有很大影响力的。

最关键的是,他们这种影响力,还是世袭的。

所以,司马迁就在历史上选择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家族,把他们的家族历史,记载到了‘世家’这部分当中。当然,世家当中所记载的家族,无一例外,全都是诸侯。

这些诸侯,又分成两类。一类是汉朝之前的,一类是汉朝之后的。

汉朝之前的诸侯,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有名的诸侯国,比如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之外的六国,还有吴越鲁宋这种国家,再加上孔子他们家族,就全都被以家族历史的形式,记载到了‘世家’这部分。

不过,汉朝之前的诸侯,指的基本上就是西周册封的那些诸侯。至于说夏商时期的那些诸侯国,不好意思,因为那些历史太过久远,就算是司马迁那个时代,也没多少史料可以查了,所以司马迁老爷子就没写。

而世家中的另外一部分,就是汉朝开国之后。这部分世家,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老刘家自己家人,一类是开国功臣。

老刘家自己家的诸侯王就不用说了,如果按照夏商周三代的惯例,以后老刘家的那些诸侯,肯定是会千秋万代传下去的。而功臣这个大团体当中,司马迁老爷子其实只选了五个家族。

这五个家族,分别是萧何家族、曹参家族、张良家族、陈平家族,以及周勃家族。之所以选这五个家族,是因为从当时司马迁的那个时代角度来看,只有这几个家族,虽然没有封王,但是却又以诸侯的形式,有自己的封地,并且可以存在至少好几代人的时间。

后来的历史证明,司马迁老爷子看人还是很准的。五个家族当中,虽然陈平和周勃两人的后代,都没能繁荣太久。但是萧何、张良以及曹参这三位,他们的后人,基本上后来都做到了源远流长。

萧何的后人,后来形成了一个兰陵萧氏。从汉朝到唐朝,兰陵萧氏一直都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家族,并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南齐和南梁这两个朝代。

张良的后人就更牛了,张良的九世孙,就是那位创立道教的张道陵,道教就是他们家建立的。直到今天,龙虎山天师依然是张良的后代。

至于曹参家族,同样也是如此。后来三国时代的曹操,就自称是曹参的后代。

总之,世家当中的人,基本上都不是只有一两代人,可以深刻影响历史。而是有一个家族,可以在长达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当中,直接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

但是列传就不一样了。

列传当中的那些人物,他们虽然也都曾经影响过历史,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长盛不衰的家族。所以,他们自己只能载入列传,而不能载入世家这部分了。

所以,从史记内部的这些不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同为汉初三杰,但是张良与萧何,后来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家族,而且长时间影响汉朝历史,自然可以载入世家这一部分。至少在司马迁老爷子眼里,他们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诸侯,其实没多大区别。

但是韩信就不一样了,虽然韩信功劳也很大,而且也曾经裂土分王,但是最后他却被吕后所生,封国也被没收了,更没有后人继承他的爵位和封地。如此一来,他的影响力仅限于他自己这一生,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世家了。

这就是韩信和萧何张良之间的区别。

标签: 萧何张良韩信世家史记司马迁艺术家

更多文章

  • 成也萧何败萧何,认真负责的人不被提拔的真相,你也要注意这三点

    历史解密编辑:西西职场说标签:萧何,你也要,李响,提拔,张骏

    张骏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部门经理,自认为在中层干部中是最优秀的后备,当然他在一些员工中的呼声也比较高。于是乎,张骏在心里一直把晋级副总、最后当上总裁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今年过了年,这家企业按照惯例开展职务竞聘,自信满满的张骏在副总选拔中铩羽而归,而且得知总裁对他投了反对票,心情十分苦闷。我在中层

  • 刘邦一市井无赖为何萧何、韩信、张良还死心塌地的跟着他?

    历史解密编辑:和他去远方标签:刘邦,萧何,韩信,张良

    刘邦从一个市井无赖到开国皇帝,萧何、韩信、张良三人功不可没,但为什么这样三个能人,却萧何、韩信、张良呢?在史记中有简要解释。我想最重要的是因为刘邦能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他能学会忍。而项羽脾气不好,且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这是其根本所在,也就是刘邦会用人。另一方面,刘邦的对手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贤良谋

  • 刘邦晚年最悲惨的两人:不是韩信,不是萧何,至今仍是千古惨剧

    历史解密编辑:小乖的欧尼标签:刘邦,萧何,韩信,吕雉,刘如意,刘盈

    刘邦的一生可以说是平民励志故事的巅峰之作,这个最初的无赖,后来的泗水亭长,硬生生打下了一个大一统政权——西汉。但刘邦晚年有组织的残杀功臣却是很受人诟病,就拿他夺取天下最大的依仗“汉初三杰”来看:韩信处死了,萧何“自墨”下狱了,张良这个“小机灵鬼”更是早早就吓跑了。许多人说刘邦残忍,但是从作为皇帝的刘

  • 跟刘邦最对脾气的,不是张良,不是萧何,而是一个看大门的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邦,张良,萧何,齐国,韩信,汉朝

    刘邦是出了名的流氓皇帝,并且有两大脾性,在秦汉之时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第一项就是瞧不起人,你越是礼仪周到,谨小慎微的,他越瞧不起你。第二项就是讨厌儒生,来找刘邦的儒生,只要戴儒生帽的,就把人家的帽子拽下来,往帽子里撒尿。但是却有一个儒生,还是个地位低贱的看大门的,来到刘邦这里以后,刘邦不仅没往帽子

  • 张作霖的奉系债台高筑,哪来的底气挥师中原?后方全靠东北版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张作霖,萧何,汤玉麟,奉系

    王永江傅斯年曾赞许一军阀麾下的官员为民国第一循吏。傅斯年曾打算仿照正史写一部民国史,列传中有“循吏传”,上榜者只有3人,名列第一的就是这位军阀麾下的官员,由此民国第一循吏这个名号就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就是张作霖的萧何——王永江。一、奉系的困境张作霖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他以一草莽土匪起步,进行投机,被招安

  •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地说了4个字,被人诟病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韩信,萧何,刘邦,项羽,吕雉,樊哙,汉朝,春秋战国,秦朝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相马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早在汉朝开国时期就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传奇佳话。韩信能够在历史的舞台上宏图大展,离不开萧何的帮助。虽说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但是他在成名前,仍是一个无名小卒。踌躇满志却报国无门的他被萧何发现,得到引荐,从此便平

  • 同是刘邦手下,为啥韩信、彭越被封王,萧何、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邦,彭越,萧何,樊哙,韩信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最后成功建立西汉,离不开手下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他手下的这些能臣武将中,主要分为两个流派。第一个流派,就是刘邦建国后封侯的那群人,典型的就是樊哙、萧何等人,这些人都是刘邦起义的时候就跟着的,妥妥的元老,开国功臣;第二个流派就是看刘邦天赋不错,觉得能成事,中途投靠的,典型的就

  • 萧何献计杀害韩信后哭了,说了这12个字,流传至今,扎心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名家十讲标签:韩信,萧何,刘邦,项羽,吕雉,史记

    最初,我不相信天意。后来,我相信天意。再后来,我以为神意可以改变天意。而现在,我才知道,神意之外还有天意。秦末汉初之际,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大将,此人就是历史名将韩信。作为历史上非常厉害的武将,他一生就是一个传奇。韩信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到了三军统帅,这是非常厉害的,纵观整个历史,都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生

  • 眼光好有多重要?萧何的小心机成就了大汉400年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萧何,刘邦,嬴政,韩信,楚汉相争,商鞅变法,霸王项羽

    公元前206年的咸阳发生了一件小事,之所以说他是小事是因为与当时秦王投降、鸿门宴相比确实微不足道。就连《史记》都是寥寥数语敷衍过去。这件事虽然看似是楚汉相争当中的细枝末节,但其又是日后刘邦掀起波澜的关键,其中的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正因为其表面看来无非是末端小节,我们的叙述也不妨从那件小事开始。这一年

  • “汉初三杰”功高震主,韩信被杀后,张良、萧何是如何自救的?

    历史解密编辑:廊人标签:韩信,张良,萧何,刘邦,吕雉,汉朝,春秋战国,霸王项羽

    “汉初三杰”,指的是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建立西汉的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