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萧何诛杀韩信后,刘邦赐他500卫兵,召平提醒:你大难临头了

萧何诛杀韩信后,刘邦赐他500卫兵,召平提醒:你大难临头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1115 更新时间:2024/1/24 11:49:09

若论天下关系最好的君臣,刘邦萧何、李世民与魏征、刘备诸葛亮一定排在前几位,但李世民也曾说过“会须杀此田舍翁”,刘备也不是每一件事都听诸葛亮的,刘邦也曾数次表现出对萧何的不信任,这是不是就说明他们关系其实没那么好呢?

在君与臣的关系上,信任与被信任应该是一种双向奔赴的行为。治理国家方面,君臣既可以是一体的,但也可能是相互制衡的,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不乏臣子权势过大反制君主的例子,也不乏因猜忌君臣反目的故事。

君臣相处,是一门学问。为君者,要把握好赋予权力和给予信任的度;为臣者,要处理好建功立业和挑战皇权的矛盾。刘邦和萧何这一对君臣,就把那点信任与被信任的事情,处理得明明白白,也因此成就了明君与贤臣的千古佳话。

心态要跟上地位的变化

作为臣子,萧何是刘邦的第一批追随者,是万事可以托付的忠心老臣,所以刘邦敢把自己的根据地交给萧何打理,出外打仗的时候,粮草供给、兵员补充的事也都由萧何负责,而萧何也总能打理地井井有条,这本来是一件君臣相得的好事。

但一个人的能力过于出众,就会引起别人眼红。曾母尚且在多次“曾子杀人”的谣言中迷失了方向,更别说刘邦和萧何了。

于是,刘邦开始派人来试探萧何的态度,但这并不代表他不信任萧何,对于任何一个君王来说,他需要看到自己的臣子给一个可信的表态。

《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次数多了,萧何的谋士鲍生就发现了端倪,给他分析了利害:汉王带兵在外跟项羽对刚,偌大一个家业都交给萧何,萧何已经具有了背刺的条件和能力,所以他需要一个安心的保证。

鲍生建议,把萧家能打仗的子孙昆弟都送到刘邦那里去,就能让他安心。

萧何照做了,果然“汉王大说”(说通悦)。这时候萧何做了什么让刘邦不安呢?

并不是任何不妥的言行和举动,而是萧何做得太好了,以至于他可以遇到事先酌情处理,随后奏报的地步。

鲍生的提醒让萧何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也作出了足以被信任的的承诺。因为萧何明白,自己和刘邦的身份一直在发生变化。

“数以吏事护高祖”时是朋友,沛县起事后是主从,汉中称王后是君臣,身份不同刘邦能给予的信任度自然也不同。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刘邦对萧何的又一次信任动摇事件,发生在几年以后。淮阴侯韩信谋反,由萧何骗至宫中,被吕后处死在长乐钟室。当时刘邦带兵在邯郸平叛,听说萧何诛杀韩信后,“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来自皇帝的嘉奖,召平却提醒他,你大难临头了。皇帝亲自带兵打仗,丞相却在朝中无功受赏,这500卫兵可就不是保卫安全那么简单了。

萧何再次接受了建议,不受封赏,拿所有家财捐助前方战场,“高帝乃大喜”。喜的应该是“丞相知朕心”吧。

那么问题来了,刘邦怎么会在陈豨和韩信反叛之后,再次产生对萧何的不信任呢?

陈豨和韩信都是刘邦的老部下,而且正是因为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才得到了“国士无双”的人才。其实早在那个时候,就有人给刘邦传过萧何的小话,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萧何去追韩信,虽然没有来得及禀报刘邦,但一定是有人来跟萧何说过韩信跑了,他才去追的。

诡异的是,没有人跟刘邦说明原委,而面对时不时有人跑掉的情形,刘邦也信了萧何会离自己而去,“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就是那句老话:“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萧何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论军功的时候还被刘邦力排众议定为第一,对他嫉妒和眼红的人怎么会少,瞅个机会在刘邦心里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并不是什么难事。

自污也是获得信任的一种方式

汉十二年秋,萧何的信任危机再一次降临了。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又上前线了,跟之前一样,“数使使问相国何为”。萧何除了尽力替刘邦管好后方,又一次把家财全数捐给军队,这时候他的门客中有人站了出来,告诫他:君灭族不久矣。

这个时候萧何带给刘邦的不安,来自于他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力。他已经是人人口中的好丞相,皇帝对他也已经封无可封,如果他继续塑造良好的口碑,跟一个总被老部下造反的皇帝相比,岂不是一种凌驾于人格魅力上的威胁?

萧何又听从了门客的建议,低价强买百姓的田地房屋,结果“上乃大说”。

等到刘邦班师回朝时,接到百姓告发丞相强买民产的状书,只是在萧何觐见的时候打趣他一句“夫相国乃利民”,就把状纸干脆交给他自己去处理了。萧何再次赢得了信任。

这种自污的方式并不是萧何首用,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王翦在带领秦国六十万大军攻楚的时候,就多次向秦始皇索取良田美宅等赏赐,有人指责他是战前要挟,他的解释是,秦王多疑,自己带走的是秦国全部可战之兵,多要赏赐只为表明自己出征的决心,来换取秦王的信任。

当臣子给君王造成了不安,需要给君王一个自己值得信任的筹码,这种不安来自于哪里,筹码自然得与之匹配。

如王翦,选择做一个牵挂子孙前途荣华的将领,那六十万部队就只是获取功名的利器。如萧何,有了物质方面的污点,就离刘邦担心的民心所向越来越远。

在一场场君臣信任危机面前,萧何善于接受别人的劝诫,也时时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总能给出刘邦最想要的答案。不仅保全了君臣之谊,还福泽后人,终汉一朝萧家一直得到礼遇,“功臣莫得比焉”。

而与萧何同时期的韩信、英布等人,在信任危机来临时,没有做出正确的应对,最终成了大汉的叛臣。

历史上因为信任问题处理不当而失势丧命的又有多少,倘若能学得萧丞相的处事精华,换个君臣相得岂不美哉。

标签: 萧何刘邦韩信丞相秦国秦王

更多文章

  • 历史故事:萧何谋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为何为“汉初三杰”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岁月沉淀墨语标签:萧何,韩信,刘邦,吕雉,项羽,关中

    有这样一位臣子,见君王为何带着剑、穿着鞋上朝,面见皇帝时也不用小跑!这是为什么呢?听我慢慢道来。hello,欢迎大家来听涂狐讲故事,今天我们讲的是“汉初三杰”之首——萧何。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为何定萧何为首功,封为酂(cuó)侯,食邑也是最多的。排定众位大臣的座次时,萧何也居第一位,刘邦特准他

  • 司马迁写史记,为何把萧何张良放入世家,却把韩信放到列传当中?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萧何,张良,韩信,世家,史记,司马迁,艺术家

    将张良、萧何放入世家,将韩信放入列传,这还真不是司马迁老爷子歧视韩信,而是因为韩信没有后人继承他的爵位。简单来说,《世家》里面记载的,都是有一个爵位和封国,可以长时间传下去的家族。准确来说,《世家》里面记载的其实不是某个人的事迹,而是一个可以持续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家族的事迹。但是《列传》里面,真的就

  • 成也萧何败萧何,认真负责的人不被提拔的真相,你也要注意这三点

    历史解密编辑:西西职场说标签:萧何,你也要,李响,提拔,张骏

    张骏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部门经理,自认为在中层干部中是最优秀的后备,当然他在一些员工中的呼声也比较高。于是乎,张骏在心里一直把晋级副总、最后当上总裁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今年过了年,这家企业按照惯例开展职务竞聘,自信满满的张骏在副总选拔中铩羽而归,而且得知总裁对他投了反对票,心情十分苦闷。我在中层

  • 刘邦一市井无赖为何萧何、韩信、张良还死心塌地的跟着他?

    历史解密编辑:和他去远方标签:刘邦,萧何,韩信,张良

    刘邦从一个市井无赖到开国皇帝,萧何、韩信、张良三人功不可没,但为什么这样三个能人,却萧何、韩信、张良呢?在史记中有简要解释。我想最重要的是因为刘邦能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他能学会忍。而项羽脾气不好,且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这是其根本所在,也就是刘邦会用人。另一方面,刘邦的对手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贤良谋

  • 刘邦晚年最悲惨的两人:不是韩信,不是萧何,至今仍是千古惨剧

    历史解密编辑:小乖的欧尼标签:刘邦,萧何,韩信,吕雉,刘如意,刘盈

    刘邦的一生可以说是平民励志故事的巅峰之作,这个最初的无赖,后来的泗水亭长,硬生生打下了一个大一统政权——西汉。但刘邦晚年有组织的残杀功臣却是很受人诟病,就拿他夺取天下最大的依仗“汉初三杰”来看:韩信处死了,萧何“自墨”下狱了,张良这个“小机灵鬼”更是早早就吓跑了。许多人说刘邦残忍,但是从作为皇帝的刘

  • 跟刘邦最对脾气的,不是张良,不是萧何,而是一个看大门的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邦,张良,萧何,齐国,韩信,汉朝

    刘邦是出了名的流氓皇帝,并且有两大脾性,在秦汉之时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第一项就是瞧不起人,你越是礼仪周到,谨小慎微的,他越瞧不起你。第二项就是讨厌儒生,来找刘邦的儒生,只要戴儒生帽的,就把人家的帽子拽下来,往帽子里撒尿。但是却有一个儒生,还是个地位低贱的看大门的,来到刘邦这里以后,刘邦不仅没往帽子

  • 张作霖的奉系债台高筑,哪来的底气挥师中原?后方全靠东北版萧何

    历史解密编辑:小琳讲故事标签:张作霖,萧何,汤玉麟,奉系

    王永江傅斯年曾赞许一军阀麾下的官员为民国第一循吏。傅斯年曾打算仿照正史写一部民国史,列传中有“循吏传”,上榜者只有3人,名列第一的就是这位军阀麾下的官员,由此民国第一循吏这个名号就落到了他的身上,他就是张作霖的萧何——王永江。一、奉系的困境张作霖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他以一草莽土匪起步,进行投机,被招安

  •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地说了4个字,被人诟病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强哥说史标签:韩信,萧何,刘邦,项羽,吕雉,樊哙,汉朝,春秋战国,秦朝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相马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早在汉朝开国时期就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传奇佳话。韩信能够在历史的舞台上宏图大展,离不开萧何的帮助。虽说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但是他在成名前,仍是一个无名小卒。踌躇满志却报国无门的他被萧何发现,得到引荐,从此便平

  • 同是刘邦手下,为啥韩信、彭越被封王,萧何、樊哙却没有被封王?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刘邦,彭越,萧何,樊哙,韩信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最后成功建立西汉,离不开手下能臣武将的辅佐。而在他手下的这些能臣武将中,主要分为两个流派。第一个流派,就是刘邦建国后封侯的那群人,典型的就是樊哙、萧何等人,这些人都是刘邦起义的时候就跟着的,妥妥的元老,开国功臣;第二个流派就是看刘邦天赋不错,觉得能成事,中途投靠的,典型的就

  • 萧何献计杀害韩信后哭了,说了这12个字,流传至今,扎心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名家十讲标签:韩信,萧何,刘邦,项羽,吕雉,史记

    最初,我不相信天意。后来,我相信天意。再后来,我以为神意可以改变天意。而现在,我才知道,神意之外还有天意。秦末汉初之际,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大将,此人就是历史名将韩信。作为历史上非常厉害的武将,他一生就是一个传奇。韩信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到了三军统帅,这是非常厉害的,纵观整个历史,都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