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天下关系最好的君臣,刘邦与萧何、李世民与魏征、刘备与诸葛亮一定排在前几位,但李世民也曾说过“会须杀此田舍翁”,刘备也不是每一件事都听诸葛亮的,刘邦也曾数次表现出对萧何的不信任,这是不是就说明他们关系其实没那么好呢?
在君与臣的关系上,信任与被信任应该是一种双向奔赴的行为。治理国家方面,君臣既可以是一体的,但也可能是相互制衡的,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不乏臣子权势过大反制君主的例子,也不乏因猜忌君臣反目的故事。
君臣相处,是一门学问。为君者,要把握好赋予权力和给予信任的度;为臣者,要处理好建功立业和挑战皇权的矛盾。刘邦和萧何这一对君臣,就把那点信任与被信任的事情,处理得明明白白,也因此成就了明君与贤臣的千古佳话。
心态要跟上地位的变化
作为臣子,萧何是刘邦的第一批追随者,是万事可以托付的忠心老臣,所以刘邦敢把自己的根据地交给萧何打理,出外打仗的时候,粮草供给、兵员补充的事也都由萧何负责,而萧何也总能打理地井井有条,这本来是一件君臣相得的好事。
但一个人的能力过于出众,就会引起别人眼红。曾母尚且在多次“曾子杀人”的谣言中迷失了方向,更别说刘邦和萧何了。
于是,刘邦开始派人来试探萧何的态度,但这并不代表他不信任萧何,对于任何一个君王来说,他需要看到自己的臣子给一个可信的表态。
《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次数多了,萧何的谋士鲍生就发现了端倪,给他分析了利害:汉王带兵在外跟项羽对刚,偌大一个家业都交给萧何,萧何已经具有了背刺的条件和能力,所以他需要一个安心的保证。
鲍生建议,把萧家能打仗的子孙昆弟都送到刘邦那里去,就能让他安心。
萧何照做了,果然“汉王大说”(说通悦)。这时候萧何做了什么让刘邦不安呢?
并不是任何不妥的言行和举动,而是萧何做得太好了,以至于他可以遇到事先酌情处理,随后奏报的地步。
鲍生的提醒让萧何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也作出了足以被信任的的承诺。因为萧何明白,自己和刘邦的身份一直在发生变化。
“数以吏事护高祖”时是朋友,沛县起事后是主从,汉中称王后是君臣,身份不同刘邦能给予的信任度自然也不同。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刘邦对萧何的又一次信任动摇事件,发生在几年以后。淮阴侯韩信谋反,由萧何骗至宫中,被吕后处死在长乐钟室。当时刘邦带兵在邯郸平叛,听说萧何诛杀韩信后,“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
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来自皇帝的嘉奖,召平却提醒他,你大难临头了。皇帝亲自带兵打仗,丞相却在朝中无功受赏,这500卫兵可就不是保卫安全那么简单了。
萧何再次接受了建议,不受封赏,拿所有家财捐助前方战场,“高帝乃大喜”。喜的应该是“丞相知朕心”吧。
那么问题来了,刘邦怎么会在陈豨和韩信反叛之后,再次产生对萧何的不信任呢?
陈豨和韩信都是刘邦的老部下,而且正是因为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才得到了“国士无双”的人才。其实早在那个时候,就有人给刘邦传过萧何的小话,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萧何去追韩信,虽然没有来得及禀报刘邦,但一定是有人来跟萧何说过韩信跑了,他才去追的。
诡异的是,没有人跟刘邦说明原委,而面对时不时有人跑掉的情形,刘邦也信了萧何会离自己而去,“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就是那句老话:“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萧何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论军功的时候还被刘邦力排众议定为第一,对他嫉妒和眼红的人怎么会少,瞅个机会在刘邦心里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并不是什么难事。
自污也是获得信任的一种方式
汉十二年秋,萧何的信任危机再一次降临了。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又上前线了,跟之前一样,“数使使问相国何为”。萧何除了尽力替刘邦管好后方,又一次把家财全数捐给军队,这时候他的门客中有人站了出来,告诫他:君灭族不久矣。
这个时候萧何带给刘邦的不安,来自于他在民众心中的影响力。他已经是人人口中的好丞相,皇帝对他也已经封无可封,如果他继续塑造良好的口碑,跟一个总被老部下造反的皇帝相比,岂不是一种凌驾于人格魅力上的威胁?
萧何又听从了门客的建议,低价强买百姓的田地房屋,结果“上乃大说”。
等到刘邦班师回朝时,接到百姓告发丞相强买民产的状书,只是在萧何觐见的时候打趣他一句“夫相国乃利民”,就把状纸干脆交给他自己去处理了。萧何再次赢得了信任。
这种自污的方式并不是萧何首用,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王翦在带领秦国六十万大军攻楚的时候,就多次向秦始皇索取良田美宅等赏赐,有人指责他是战前要挟,他的解释是,秦王多疑,自己带走的是秦国全部可战之兵,多要赏赐只为表明自己出征的决心,来换取秦王的信任。
当臣子给君王造成了不安,需要给君王一个自己值得信任的筹码,这种不安来自于哪里,筹码自然得与之匹配。
如王翦,选择做一个牵挂子孙前途荣华的将领,那六十万部队就只是获取功名的利器。如萧何,有了物质方面的污点,就离刘邦担心的民心所向越来越远。
在一场场君臣信任危机面前,萧何善于接受别人的劝诫,也时时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总能给出刘邦最想要的答案。不仅保全了君臣之谊,还福泽后人,终汉一朝萧家一直得到礼遇,“功臣莫得比焉”。
而与萧何同时期的韩信、英布等人,在信任危机来临时,没有做出正确的应对,最终成了大汉的叛臣。
历史上因为信任问题处理不当而失势丧命的又有多少,倘若能学得萧丞相的处事精华,换个君臣相得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