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历史上,权力的继承导致的争斗其实是很残酷的,曹魏之所以发生司马懿的高平陵兵变,诛杀曹氏宗族,也是曹魏内部政治势力斗争的结果。
而在东吴,孙权是属于比较长寿的领导者,虽然孙权目睹了曹魏政权交接过程中的乱象,从而希望避免东吴也陷入这种纷争,但反而造成了南鲁党争。而在孙权即将离世之际,又废掉了太子孙和,让幼小的孙亮继承权位。而这时让谁来辅政就成为现实的问题,最终东吴的宗室孙峻上书推荐诸葛恪来辅政,从而才引发了后来的东吴的更加血腥的政治风波。
那么孙峻为什么推荐诸葛恪成为辅政大臣呢?我们今天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关于诸葛恪,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就做过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读一下这篇文章。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而大家都知道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所以在三国时期,诸葛家族能同时服务于三家彼此对立竞争的政权也是奇谈。
诸葛瑾和其弟弟诸葛亮后来分别成为了东吴和蜀汉的肱股之臣,其实一方面是靠其智慧,另外就是靠其在士族之间的影响力,能团结大多数士人毕竟是君王的最高梦想。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介绍过诸葛恪继承了诸葛家族的优秀基因,从小就得到了孙权的赏识,成语蓝田生玉就是孙权夸奖诸葛恪聪明而流传后代的。而且诸葛恪能力也是很强的,在平定山越中的优异表现,为诸葛恪在东吴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但诸葛恪再优秀,毕竟是士族和外臣,其实就跟曹魏的司马懿一样,帝王使用他不过是看重了其才能和在士族中的影响力而已,而当考虑权力继承的时候,总是会担心这样的外臣会成为自己家族执政的障碍,所以诸葛恪一开始没有进入辅臣的角色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但是我们也看到之前的东吴的政局是异常混乱的,尤其是太子孙登去世后,孙权对于权力的交接变得异常谨慎,没有直接放手给孙和,反而挑起了南鲁党争,造成了兄弟相残,朝臣站队。在上一篇中以及中,我们也分析过,孙权挑动了南鲁党争,有多种考虑,其中打压江东势力也是一种考虑,不过从后世来看,虽然打压了江东势力,但也让自己的嫡亲之间互相杀戮,最后不得不选择了最小的孙亮执政,而孙亮过于年幼,更导致了后来的东吴的乱局。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孙权发动南鲁党争的时候,依仗的还是自己的宗族的力量,尤其是孙峻,孙弘等人得到了孙权的倚重。这也许是孙权借鉴到了曹魏司马懿以士族的身份干掉了曹氏宗族,从而也对士族代表尤其是江东士族产生警惕的考虑。
孙权曾经想过恢复孙和的太子的角色,让孙和接班,但是当时的全公主以及孙峻,孙弘等人却极力的劝阻孙权不要这么做,其原因一方面有全公主和孙和的矛盾的问题,同时作为宗族的势力,孙峻等人扶持一个幼小的孙亮继位,这样就能获得更大的权力,是符合这些人的利益的。
而为什么孙峻又推荐诸葛恪为辅政大臣呢?从历史上看有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在南鲁党争中,诸葛恪虽然作为士族的代表,但他当年一直带兵在外,远离朝堂中心,所以党争并没有波及到他,所以它是两派都可以接受的人物。
其次诸葛恪从小也是得到孙权的器重的,所以才让诸葛恪辅助太子孙登,这个人孙权不会激烈的反对。
而更重要的是从孙峻等人的角度出发,认为诸葛恪这个人在朝堂中的根基浅,个人理想化成分严重从而更容易控制,而当时的江东豪族的代表跟孙氏宗族之间的矛盾还是严重的,不容易控制。相比较而言诸葛恪上位比选一个江东豪族代表更有利。所以孙峻才会极力的推荐诸葛恪为士族的代表来辅政。
而从孙权的角度而言,孙亮幼小,辅政大臣之间必须要达成一种相互平衡,互相牵制,才能让孙亮的权力稳固,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诸葛恪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才有了诸葛恪被选为辅政大臣,和宗族的代表孙峻,孙弘,滕胤(孙权女婿)以及武将的代表吕据共同形成了辅政大臣的班子,共同辅佐幼主孙亮。
我们看到在孙权去世,权力的交接过程中仍然步步惊心,一方面是孙弘和诸葛恪之间的矛盾爆发,而这本身其实也是孙弘和孙峻之间的矛盾,于是孙峻支持诸葛恪诛杀了孙弘。
而为什么孙峻会支持诸葛恪诛杀孙弘,这不得不提到之前的潘皇后案。我们知道孙权晚年立了潘皇后为皇后,而潘皇后是孙亮的生母,如果孙亮即位,那潘皇后就是太后,在东吴将拥有很高的权力。但在孙权死之前,潘皇后却惨遭杀戮,为什么潘皇后被杀呢?从历史的蛛丝马迹来看,应该就是孙弘做的手脚。应该看到孙弘的权力欲望也是很强的,作为顾命大臣,当然不希望潘皇后成为权力的另一极,所以才有了孙弘策划的潘皇后一案,以潘皇后想要效仿吕后的缘由杀掉了潘皇后,从而为自己夺权扫除障碍。而潘皇后死后,孙弘实际上又开始针对诸葛恪动手,实际上就是孙弘和孙峻在争夺权力,最终孙峻支持诸葛恪诛杀了孙弘,扫清了自己的障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恪在来建业之前,显然没有预料到朝堂内部的争斗是如此激烈的,所以才有当时诸葛恪来之前驳斥吕岱的言论,这也证明了诸葛恪过于理想化了。而到了建业,最终在宫廷的争斗中,诸葛恪其实也是被孙峻所利用,成为孙峻夺取权力的一个工具罢了,所以孙峻为什么选择诸葛恪,也许一早就有这方面的考虑,这也奠定了诸葛恪后来的一系列悲剧的根基。
所以有的时候政治结构这个事情各有利弊,我们看到曹魏是因为宗族势力衰落,所以被司马懿所篡夺,从而改了天下,但东吴的悲剧却在于宗族势力虽然把持了朝政,但宗族之前的争斗的残酷性也是非常血腥的,而诸葛恪等即使能力再高,也是成为被他人所利用的对象。所以在政治上没有绝对的好和坏,大家都是不断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中不断的打补丁,所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虽然看起来好像都是封建专制,但如果我们去看细节,都是在不断的迭代更新,才有了历史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