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前面讲过孙权由于南鲁党争导致孙霸被杀,太子孙和被废,最终驾崩前只能选择小儿子孙亮登基。而为了辅助儿子执政,任命了诸葛恪,孙峻和滕胤,孙弘以及武将的代表吕据共同形共同作为辅政大臣,辅佐孙亮执政。
但之后我们会看到东吴的内部争斗反而更趋激烈,诸葛恪先是诛杀了孙弘,接下来孙峻又诛杀了诸葛恪,而孙峻因病而死,死前却将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堂弟孙綝。这就引发了同为辅政大臣的滕胤,吕据的不满,于是滕胤,吕据联合起来反孙綝的争斗爆发了。
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吴国在政权交接的过程中这段混乱的历史,理一理为什么东吴会发生这样严重的权力交接事件。
01
《资治通鉴》原文
02
译文
03
收获与反思
我们在一文中曾经探讨过为什么孙峻会推荐诸葛恪为辅政大臣,实际上就是因为作为宗族的势力,在孙权晚年太子被废的情况下,孙峻是得到了孙权的器重,并掌握了很大的权力的。
而当时在孙权离世前,指定的辅政大臣中,滕胤实际上是孙权的女婿,因为其伯父滕耽以及父亲滕胄很早就追随孙权,为孙权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孙权也很器重滕胤,并把女儿许配给滕胤。所以滕胤也算是皇亲。
而另外一个辅政大臣吕据就更不简单了,吕据是东吴开国功勋吕范的儿子,我们知道当年孙策起兵时身边可依靠的就是吕范一个人,攻打庐江郡,击败刘繇,收编了原下邳国相笮融这些都是吕范的功劳,孙策死后,吕范和周瑜等人支持孙权,才让孙权渡过了危机,并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所以说没有吕范,就没有东吴的天下。所以在吕范死后吕据袭了吕范的爵位。并成为东吴军队体系里重要的代表人物。
而当孙权驾崩后,孙亮幼小,这几个辅政大臣之间权力的争斗变得愈演愈烈,先开始是诸葛恪诛杀了孙弘,让孙峻感受到了危机,于是当诸葛恪兵败之后,孙峻找到了借口诛杀了诸葛恪,这样辅政大臣就剩下了孙峻,滕胤和吕据。而孙峻在北伐中去世,按道理应该是滕胤和吕据辅佐幼主孙亮,或者从宗族中再寻找一个人作为宗族的代表,共同执政。但孙峻在临死前却把权力全部移交给了堂弟孙綝。本身滕胤和吕据就已经对孙峻的独断专行不满了,而这一次权力的移交更让这两个人以及背后代表的势力对宗族势力更加不满,于是才有了滕胤和吕据联合起来,准备发动兵变来推翻孙綝的统治。
而当时的小皇帝孙亮也已经十五岁了,孙亮对于孙峻以及孙綝的独断专行其实也早就难以忍受,想要夺回皇帝的权力,所以在这次兵变中,滕胤和吕据难说没有得到孙亮的支持。
作为军方代表的吕据和在士族和国戚中非常有号召力的滕胤的联手,按道理是不弱于孙綝的,但失败的根源在于一方面消息泄露,让孙綝得到了先手,从容的阻击从北伐前线回来的吕据。而滕胤在起事后,又犹疑不决,失去了占领皇宫,以孙亮的名义号召群臣诛杀孙綝的机会,导致在等待吕据的北伐大军不到的时候,被孙綝的军队围困所杀害。而滕胤,吕据的失败,导致孙綝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并镇压了其它支持滕胤,吕据等人的势力和将领,从而向进一步篡夺权力迈进了一步。
从历史上来看,当时的小皇帝孙亮还是很聪明的,从今天文章提供的巧断老鼠屎案中就可以看出孙亮的聪慧,如果滕胤和吕据的政变成功,孙亮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三国的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样子。但是历史没有如果,东吴的悲剧的发生,其实就是根源于孙权晚年接班人之争,当接班人变得不确定时,就给野心家以机会,从而让一个国家陷入了灾难的边缘。
从东吴的这段历史,我们也更能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后世的各个朝代都在强调儒家的嫡长子继承制,因为正是东吴这样的历史教训告诉后世,儒家的制度虽然看似古板,但它却保证了一个大到一个政权,小到一个家庭的稳定性。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衰败不是外力因素造成的,更多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衰败,都是由内部的争斗而逐渐走向崩溃,内因才是主要的因素。所以我们读到历史上很多大儒在历朝历代都在捍卫儒家的价值观,其根源也是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