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指的是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建立西汉的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众所周知,在汉初三杰中,韩信因为功高盖主,先是被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后来,韩信因与陈豨勾连反叛,被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那么,问题来了,韩信被杀后,张良、萧何是如何自救的?
一、张良
一方面,就张良来说。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在刘邦的位置稳固后,张良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这颇有道家思想的精髓。
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论功行封时,按级颁爵,汉高祖刘邦令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对于功名利禄,张良也保持着淡泊的态度。
等到刘邦去世后,吕后执掌大权。对此,张良深悟鸟尽弓藏的哲理,惧怕既得利益的复失,便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静居行气。张良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张良长期没有掌握兵权,加上自己也不贪恋权位,所以,不管是刘邦还是吕后,都没有将张良视为威胁。在此基础上,张良又主动退隐,从而获得了善终的结局。
二、萧何
另一方面,萧何的自救则比较坎坷。
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为了巩固新兴的西汉政权,便开始了逐一地翦灭异姓王的斗争。他见韩信功高望重,且握有兵权,便首先从他身上下手。而在除掉韩信的过程中,萧何出谋划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萧何辅助吕后,诛杀韩信,很符合汉高祖“固根基”的方略,是为刘邦除去了一块心病。刘邦对萧何更加恩宠,加封五千户。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的由来。但是,在刘邦剪除韩信等异姓王后,萧何也引起了他的警惕。
后来,在召平的点醒下,萧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刘邦十分高兴,奖励有加。等到刘邦外出作战的时候,萧何更是采取了自污名节的手段。
刘邦平定了黥布的叛乱,撤军返回长安。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萧何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得知这一情况后,刘邦下令把萧何交给廷尉拘禁起来,还给他上了刑具。萧何当时年事已高,于是,刘邦开恩释放了他。
对此,萧何更是诚惶诚恐,谨慎恭敬。虽然因为全身带上刑具,害得他手足麻木,连路都快走不动了,而且蓬头赤足,污秽不堪。刘邦见萧何如此狼狈,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便安抚了萧何。自此之后,刘邦对萧何打消了疑虑,也意味着萧何避免成为第二个韩信。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刘邦病逝于长乐宫。同年,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萧何继任丞相。当然,因为年事已高,萧何就推荐曹参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汉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去世,谥号“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