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官渡之战的最关键人物,许攸?张郃?曹操?是个三流小谋士

官渡之战的最关键人物,许攸?张郃?曹操?是个三流小谋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2073 更新时间:2024/2/10 18:26:05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战役,取得胜利的曹操从此成为中原霸主,为一统中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那么谁是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最关键人物呢?

对于官渡之战的最关键人物,很多人会想到许攸

许攸是个贼拉聪明的人,官渡之战开始后,他给袁绍出主意,说曹操就那么一丁点兵,都用来在官渡抵抗我军了,许都几乎就是空城,赶紧派一支轻骑兵,连夜奔袭,就可以让曹操丢了老窝。哪怕曹军没有马上溃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

袁绍不同意,我要正面击败曹操,背后投降算啥英雄。

正在这时,许攸家里有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将他们逮捕,还有追究许攸的责任,许攸怕死啊,投奔曹操。

曹操正洗脚呢,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跑出来迎接。

许攸给曹操出主意,说袁绍的粮食基地在乌巢,没有多少士兵,而且毫无防备,只要派轻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不过三天,袁绍只能逃跑了。

果然,曹操火烧乌巢之后,取得了官渡之战最后胜利。

但是且慢,许攸虽然给曹操出主意,让曹军烧掉了袁绍的粮草,但并不是袁绍失败的最关键因素。

第一,袁绍失去乌巢的粮草后,军中还有三日之粮,省着点吃,五六天没有问题。

第二,袁绍军中还有大批战马,就算是吃马肉,也能在挺个十天半拉月的。

而袁绍军队众多,物资丰富,有这二十多天的缓冲,足够后方运来新的粮草,和曹操继续战斗。

这个时候,一个比许攸更关键的人物出现了,张郃

在曹操袭击乌巢,火烧粮草的时候,袁绍派张郃攻击曹军大营,结果没有打下来。

打了败仗,张郃怕袁绍修理他,投降了曹操。

张郃的投降,引发了袁军的崩溃,袁绍只能带着八百人逃跑,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如果没有张郃的投降,袁绍就算是因为缺粮撤退,曹操也不敢追,因为袁军这个时候,还是比曹军强大好几倍。

那么张郃是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最关键人物吗?

还不是。

官渡之战的最关键人物是个三流谋士,一个不出名的小人物,一个你在三国游戏中,基本不会使用的弱鸡。

这个人就是郭图

张郃的投降,就是郭图造成的。

曹操偷袭乌巢的时候,张郃建议立刻援救乌巢。这个时候郭图蹦出来说,这是啥主意啊,等你到了乌巢,曹操弄不好都回来了。应该趁曹操不在,攻击他的大营,围魏救赵,曹操势必回救,我们不仅能保住粮草,还可能围点打援,消灭曹操。

袁绍觉得郭图说得对,派张郃、高览带领着重兵攻打曹军大营。

张郃打了半天,没有啥效果,乌巢粮草也被曹军劫烧。这时郭图着急了,攻打曹军大营的主意是自己出的,袁绍和自己算账咋办?

就告张郃的黑状,说张郃对我军的失败感到高兴,并且出言骂袁绍是个糊涂蛋。结果张郃害怕了,投降了曹操。

所以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最关键人物,是郭图。

如果没有郭图,袁绍迅速援救乌巢,至少可以保住大部分的粮食,不至于让自己陷入困境。

如果没有郭图,张郃不会投降曹操,袁绍就算是缺粮,也可以撤回河北,东山再起。

说郭图是官渡之战最关键人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袁绍发动官渡之战,是郭图撺掇的。

当时,袁绍要进攻曹操,袁绍的谋士沮授田丰都不同意,说不是时候。

审配、郭图不同意,说你们俩胆子也太小了,咱们兵多将广,一人一口吐沫,也把曹操淹死了,必须打。

沮授还是不同意,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打曹操没有一个正当的名义。

郭图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个忘八蛋,所以打他是名正言顺。

在郭图的坚持下,袁绍撕毁了袁曹和平友好条约,悍然发动了官渡之战。

郭图,这么一个上蹿下跳小人,一个馊主意不断的三流谋士,才是官渡之战的最关键人物。

关注《历史有坑》。这里有《杨玉环、董鄂妃等人的乱伦爱情,为啥被赞扬几千年》、《圣人只产生在远古时代和圣人的生活作风问题》、《要么当风口上的猪,要么别当猪,上屠宰场的滋味,你肯定不想享受》、《中秋爱情故事:让老公头上都长绿草了,甚至快变草坪的女人……》、《中国第一个纯天然冻龄美女》、《最成功,最失败的间谍,都是这个绝美的女人……》、《,从沉鱼到西施鱼,她用西施舌,控诉绝美女人的凄惨人生》、《古代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最后被谁扯得稀烂?真不是匈奴》、《诸葛亮的丑老婆谁介绍的》,还有为什么说褒姒是老太太,圣人为啥没爹,诸葛亮咋成了是奸臣,关羽真的不忠诚等内容。以及《古代中国——迷失的大国之路》、《论语中为啥全是谎言》、《史记中的马屁》等连载,还有作者的人生感悟。

请大家关注、转发、点赞,您动动手指头,全当锻炼身体了。但您的支持,对我真的很重要!万分感谢!

标签: 许攸张郃曹操官渡之战袁绍

更多文章

  • 官渡之战前夕,许攸献策奇兵偷袭许都,这是一条妙计吗?

    历史解密编辑:勇敢他标签:许攸,许都,袁绍,曹操,沮授,官渡之战

    196年汉献帝迁都后北方虽然仍处于乱局之中,但是随着各方诸侯逐渐被剿灭,局势也越来越明显,那就是原本是盟友的曹操和袁绍迟早会有一场一决胜负的大决战,当时曹操占据了徐州、兖州、豫州和司隶州的一部分,袁绍则坐拥冀、并、青、幽四州之地,无论从地盘还是实力来看,袁绍显然占据了上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

  • 许攸背叛袁绍投降曹操,看似审配栽赃诬陷,实则另有隐情

    历史解密编辑:深夜情感之驿站标签:许攸,袁绍,曹操,徐晃,荀彧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袁绍、韩猛、淳于琼、许攸、张郃和曹操。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经过一个多月的交锋,曹操军粮告急,打算放弃官渡返回许昌。谋士荀彧写信提出劝谏,认为应该坚守官渡,等待时机,对袁绍发动致命一击。这封信终于曹

  • 许攸:一手好牌愣是给打烂,明明是曹操发小却遭厌弃

    历史解密编辑:风尚论说标签:许攸,曹操,袁绍,荀彧,郭嘉

    说到孙策周瑜,我们总免不了说他们是总角之好,那是从小相互培养的感情,所以即使在长大后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还是能做到彼此扶持,共创事业,这差不多就是我们所说的竹马无双了。同样算得上竹马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许攸,曹操,就没有这么好的结局了。如果我的小伙伴是金大腿,不说从小要巴结巴结这么庸俗的套话,最起码应该做

  • 三国时期的两个许攸,都曾对曹操无礼,一个被杀一个被厚待

    历史解密编辑:毛迪说教育标签:曹操,许攸,袁绍,官渡之战,刘备,荀彧

    曹操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你说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可他当年确实有拼死追击董卓的想法;你说他爱惜人才,但是他也因为一些小事杀了不少人。“许攸”就是能够体现曹操这种矛盾特性的人。为什么要打个引号呢?曹操阵营中有两个许攸,这两个人都对曹操很是无礼。结果有才的许攸被杀掉,无才的许攸反而得到曹操的厚待。这是怎么

  • “官渡之战”以后,许褚为什么杀死许攸

    历史解密编辑:承承故事汇标签:许褚,许攸,曹操,官渡之战,袁绍,荀彧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以不足2万的兵力对战袁绍10余万的兵力,最后曹操却反败为胜,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官渡之战之所以会胜利,这里面有几个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分别是荀彧,许攸,刘晔,是这三个人帮曹操扭转了局面,我们现在重点要说的是这三个人中的

  • 许攸:军粮尚有几何?曹操:可支一年。许攸:恐未必。曹操:半年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许攸,曹操,袁绍,沮授

    本文取材于罗贯中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下)劫乌巢孟德烧粮,与正史无关。曹操作为一代奸雄,实在是奸的可爱,这在许攸投降之事上体现地淋漓尽致。官渡之战时,许攸在袁绍处不得志,来投奔曹操,曹操听闻后,不及穿鞋光脚跑出来迎接。许攸与曹操乃是旧时故友,他们与袁绍曾在洛阳度过了一段志同道合的日子。十八路

  • 为什么说许攸无论怎么选择都是被杀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月亮迷路了标签:许攸,曹操,袁绍,许褚

    许攸对于曹操来说太关键了,在曹操快要顶不住的时候,许攸的到来可以说是曹操的救命稻草。前面假如没有荀彧的鼓励,曹操早就打退堂鼓了,这个时候的曹操,就是眼巴巴地盼望着天下有变,许攸来投就是上天给曹操的礼物。从此,接下来的夜袭乌巢是官渡之战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标志。这个时候,曹操对这位昔日奔走之友的感激之情也

  • 许攸帮曹操立了大功后,经常把一句口头禅挂嘴上,却惹来杀身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曹操,许攸,袁绍,袁军,关羽

    200年,许攸助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之后,他经常把一句口头禅挂嘴上,却惹来杀身之祸。当时,曹操以2万兵将对峙袁绍的11万大军,从兵力、粮草、武 器、人才各方面都差的不是一丁半点。好在,奉天子以讨逆贼的旗号下,士气高涨,在白马之围中,猛 男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给曹操打下一局。但是,袁绍家大业大,

  • 曹操杀许攸,算不算忘恩负义?看清一点就知道许攸纯属咎由自取

    历史解密编辑:嫋嫋故事会标签:曹操,许攸,袁绍,荀彧,张郃

    许攸之死告诉我们:躺在功劳簿上的人必然被淘汰,躺在功劳簿上要挟老板的人会死得很惨,假如人设又出问题会死成笑话。曹操从蚂蚁变大象,“官渡之战”打残袁绍,是其一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官渡之战前,“小矬子”曹操,除了手上掐着汉献帝这张唬人的招牌,跟袁绍差了几个量级。如果不是郭嘉等人给他打气,曹操都没有胆量跟

  • 三国有两个“许攸”:一个是袁绍部下,另一个差点被曹操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许攸,袁绍,曹操,刘备,许都

    在汉末三国时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单字,比如刘备、张飞、赵云、关羽、马超、黄忠等。在此基础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况,自然是难以避免了。比如当时的东吴和蜀汉,各有一位名为马忠的武将。对于东吴的马忠来说,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不管是在正史中还是在演义中,都是他俘获了关羽父子。而就蜀汉的马忠来说,建安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