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 崇祯皇帝是一个昏君吗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 崇祯皇帝是一个昏君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900 更新时间:2024/2/1 17:15:50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南京

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在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选择了在北京的煤山上自缢身亡。其实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前很多大臣都主张迁都南京,如果能够迁都南京可能明朝还能够存续很长一段时间,是一项不错的选择。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呢?原因有二。

网络配图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崇祯皇帝做不了是否迁都的主。表面上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许多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都得依靠内阁的“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力也要受到内阁大臣们极大的限制。可以说,明朝每一项政治措施都在内阁票拟的控制之下。越到明朝晚期,皇帝手中的权力越弱,皇帝甚至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而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所以,要迁都,就必须取得内阁和六部众官员的同意,崇祯皇帝做不了迁都的主。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的第二个原因是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注重名声的皇帝,也是一位非常想要有作为的皇帝,崇祯皇帝不想被人冠上逃跑的名声,同时崇祯皇帝也存在着侥幸的心理,希望这一次也可以像以往清军进攻北京城一样有惊无险。

总而言之,崇祯皇帝不迁都的理由一个是客观方面的,也就是大臣们的反对,崇祯皇帝个人不能完全的做主,同时主观方面崇祯皇帝不愿意被人认为是一个逃跑的皇帝,并且对于守住北京城存在着幻想。

崇祯皇帝是一个昏君吗

崇祯皇帝是大明的亡国之君,一般来说大多数的亡国之君都是非常昏庸的皇帝,正是因为其昏庸所以才导致了王国的灭亡,崇祯皇帝是昏君吗?所有的史学家都认为崇祯皇帝不能称之为昏君,因为崇祯皇帝在位期间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只是明朝的积弊实在是太深了,崇祯皇帝无法力挽狂澜才导致灭亡。

崇祯皇帝是昏君吗?崇祯皇帝不是昏君。崇祯皇帝继位之初就开始了大力的整顿朝局,首先剪除了魏忠贤阉党,其果断和雷厉风行令人拍手称快。并且崇祯皇帝在位期间特别的勤政,真的可以说的上是“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鸡早”,

崇祯皇帝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同时整饬边政,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并且在个人生活上崇祯皇帝崇尚节俭,也不好女色,几乎没有任何的不良嗜好,从崇祯皇帝的所有行为来看,实在是不能说崇祯皇帝是一个昏君。

网络配图

既然崇祯皇帝不是昏君,而且勤政爱民,那么明朝为什么会在崇祯的手里灭亡了呢?明朝之所以有崇祯这么一位有作为的皇帝还难免灭亡的命运,完全是因为明朝的积弊实在是太深了,史学家一般认为明朝走向衰亡,并不是一朝的昏庸所致,明朝的万历皇帝怠政三十年已经注定了明朝逐步的走向灭亡的命运。崇祯皇帝虽然是有所作为,但是崇祯皇帝的能力却无法做到力挽狂澜,明朝的灭亡是崇祯的能力所限,也是明朝的腐烂已经达到了根部所致。

总而言之,崇祯皇帝不是一个昏君,只是一个时运不济的皇帝,接手了那么一个烂摊子,自己的能力又有限,无法做到力挽狂澜而已。

崇祯皇帝死的时候多少岁

崇祯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在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破北京城的那一刻,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自缢身亡。崇祯皇帝死时多少岁?崇祯皇帝生于1611年,死去的时候是1644年,享年34岁,这个年龄正是一个男人最好的年纪,本应该是大展宏图,但是却悲惨的自缢身亡,令人叹息。

1644年,崇祯皇帝带领之下的明王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大明的军队正在和李自成的大顺军队以及清军两线作战,并且前线形势糟糕,屡战屡败,可以说明朝的军队已经完全的失去了战斗力。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起义军围困了北京城,十八日的晚上崇祯皇帝和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远远的望着城外的连天烽火,长长的叹息着,崇祯帝已经感觉到了大明王朝气数已尽。于是崇祯皇帝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并且简单的嘱咐了儿子们几句,让太监把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之后崇祯皇帝命周皇后、袁贵妃等妻妾自尽殉国,之后拿起刀杀死了昭仁公主,并且将坤兴公主砍成重伤,昏死过去,之后在王承恩的陪伴下,来到了北京的煤山上选择了一个歪脖树,自缢身亡了。这一天是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死时多少岁?崇祯皇帝生于1611年2月6日,死时刚刚过了三十三周岁的生日不久,虚岁只有三十四岁。

崇祯皇帝的遗书是怎么回事

崇祯皇帝是一位生不逢时的皇帝,虽然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并没有做出昏庸之事,实实在在是一位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明朝的气数已尽,崇祯皇帝无力回天,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最终在北京城破的时候选择了自缢身亡,死之前用鲜血写下了遗书,崇祯皇帝的遗书中表明了自己的不甘。

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接手的就是一个已经腐烂到了根部的明政府,这样的一个明政府不仅面临着关外强大起来的清军的威胁,同时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崇祯皇帝使尽了浑身解数,但是也没有能够挽救明朝走向灭亡的命运。

网络配图

1644年三月十七,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部队开始围攻北京城,崇祯皇帝与自己的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望着北京城外的连天烽火,长长的叹息着,这位刚刚三十四岁的皇帝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于是回到宫内安排好了善后适宜之后,崇祯皇帝想要逃出北京城,但是却没有成功,十九日的拂晓,崇祯皇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再次登上煤山,崇祯皇帝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了遗书,崇祯皇帝的遗书中写道:“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之后崇祯皇帝将遗书放在自己身上自缢而亡了。

两天后,大顺的军兵才发现这个僵死的国君,四月初,李自成的大顺王朝派人将崇祯帝与周皇后草草安葬在了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内。

崇祯皇帝的儿子们结局如何

1644年明朝灭亡,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在安排自己的三个儿子出宫躲避之后,自己在煤山自缢身亡,崇祯皇帝儿子结局如何呢?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虽然每个人的经历存在着不同,但是最终却无一例外的被清政府统治者杀死,而杀死的罪名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崇祯皇帝的儿子们都是假冒的皇室血脉。

崇祯皇帝的儿子在北京城破之后都被李自成的大顺军俘获,李自成希望能够借着手中的这三个皇子威胁当时的吴三桂,但是吴三桂投降了大清,于是李自成的如意算盘落空,后来崇祯皇帝的这三个儿子不知道怎么就逃离了李自成的控制。在流亡的路上三兄弟走散了,从此开始了他们不同的人生历程,但是最终都殊途同归,被大清杀害。

崇祯皇帝的大儿子

回到了被清政府掌握的北京城,投奔到了自己的外祖父门下,但是其舅舅和外祖父觉得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于是希望朱慈烺离开,因此就吵了起来,最后竟然打了起来,惊动了清政府,朱慈烺被抓了,对于清政府来说这同样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放了当然不行,杀死又会大失人心。于是多尔衮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以朱慈烺假冒明朝皇子的罪名将朱慈烺杀害了。

皇三子朱慈灿出家做了和尚,后来被清政府擒获,经过审讯,这位朱慈灿与顺治8年、12年、13年、16年和康熙12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诸多皇三子大不相同,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灿。于是康熙帝效仿多尔衮,以冒充假皇子的罪名将其杀死了。

最小的皇四子朱慈焕是运气最好的一个,在流亡途中遇到了明朝的一位姓王的官员,并且被他收养,改名为王士元,之后又遇到了一位姓胡的官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于是朱慈灿以王士元的身份一直活到了七十五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但是他却在给自己的儿子们起名字的时候按照了明王室的辈分,取了“和”字,并且在最后的那个字上加上了“土”偏旁,这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一位和尚借着明朝皇四子朱慈灿的名义造反,于是朱慈灿隐瞒多年的身份暴露了,最终被清政府抓住,并且全家都被杀害了。

崇祯皇帝儿子结局如何?崇祯皇帝的儿子们最终都难逃一死,全部被清政府赶尽杀绝。

网络配图

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有哪些

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凡是亡国之君一般都是昏君,但是史学家对崇祯皇帝的评价却是相当的高的,一般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位想要有所作为,并且积极的付诸行动的君主,在崇祯皇帝的一生中做了很多挽救政局的举措,但是却没有做到力挽狂澜,最终亡国。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总结起来有三。

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一:明王朝的灭亡之路并不是从崇祯皇帝这里开始时的,在明王朝的最后几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明王朝已经显示出了败亡的迹象,众多的史学家都认为明朝败亡之势从万历皇帝的怠政开始就已经开始显露出端倪了。几代皇帝积累下来的积弊,在崇祯皇帝继位的时候已经变得相当的严重,虽然崇祯皇帝希望做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希望能够挽救明朝的颓势,但是始终是无法做到力挽狂澜,因此明朝灭亡的命运不可挽回。

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二:崇祯皇帝虽然是一位想要有作为的君主,但是从其本人的能力来看却并不是一位可以做到挽救明朝于危亡之际的雄才大略的君主,由于其个人能力与其愿望的不相符,使得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也相当的辛苦,据说才二十几岁的崇祯帝就已经有了很多的白发,并且长了皱纹,从这里可以看到崇祯皇帝的勤政,也可以看到崇祯皇帝的压力有多大,更加可以看到崇祯皇帝的能力有限。

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三: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关外的大清强大了起来,同时由于明朝已经从根上腐烂到底了,所以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为主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与李自成和清政府的作战中,明军节节败退,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这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在清军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夹击之下,明朝最终灭亡。

标签: 崇祯皇帝

更多文章

  • 孙权为何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抓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权

    孙权是个聪明人,这是世人皆知的。可惜,再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举棋不定,反复无常。因此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以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孙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呢?根据民间流传的说法,导致孙权出现反复无常的原因是“抓周”。网络配图相传,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病逝,孙权在其他儿子

  • 揭秘:道家皇帝朱厚璁为何妃嫔那么多?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厚璁

    嘉靖二十一年,后宫发生了十几个侍奉的宫女趁朱厚璁熟睡之际险些把他勒死的“壬寅宫变”。由于朱厚璁崇信道教,他没有被勒死,只认为是:“朕非赖天地鸿恩,遏除宫变,焉有今兹!”而没有细想所以未被勒死是因为宫女杨金英系绳套的失误。这件事发生后,他立即从乾清宫搬到西苑(今北海、中南海)燕王的旧宫,此后二十多年,

  • 揭秘:雍正凭什么理由继承了康熙的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雍正

    大家都知道康熙帝把清朝管理得国盛民安,盛世和平,不过后期也因为几个皇子争皇位而让康熙帝焦头烂额,最终皇位传给了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要说诸皇子当中,胤禛并不是最出色的那个,当时十四阿哥、八阿哥都是上乘人选,为什么康熙偏偏就选中了皇四子呢?网络配图当时也有人出来质疑,说皇四子伙同当时的大臣把康熙

  • 揭秘清朝名臣传奇:贫困起家逆袭权倾朝野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和珅

    清朝民间一直以来都有“和珅跌到,嘉庆吃饱”的俗语,用来形容和珅的财富之多,简直可以比得上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很少有人去深入了解和珅的成长发家史,说起来和珅还是一个小人物成功奋斗逆袭成为一个高富帅的典型。今天阿甘就来给大家具体谈谈历史上真实的和珅。网络配图和珅,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

  • “一代愤青”的宋神宗:朕快意事一件也不得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神宗

    宋神宗(1048~1085)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被誉为“一代愤青”。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很牛气的皇帝,却屡遭臣子们顶嘴,弄得心情郁闷,牢骚连连。网络配图熙宁年间,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综合体制改革,但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激烈反对。神宗执意要把改革进行下去,为此,他充分发扬民主,亲自

  • 宋徽宗荒唐事本害天下大乱最后却拯救了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徽宗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末代皇帝。他的出名源于他后期的昏庸,但不能不说他“无能”。因为你绝对不会想到:宋徽宗穷尽全国之力为自己打造的豪华花园,起先是闹得天下大乱,但没想到最后却为拯救北宋王朝的命运派上了用场。话说回宋徽宗当政时期。那时,在蔡京、童贯等一批奸臣的诱惑之下,本来打算“师李世民以兴大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了天下为何征服不了印度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只要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十分会打仗,都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君王。确实,成吉思汗曾经率领着军队征服了大半个欧洲,他手下的蒙古骑兵更是凶猛无比,所向披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骁勇善战的蒙古人,在面对一个国家的军队时,也曾束手无策,无法征服,这个国家就是印度。那么印度这个国家到底拥有

  • 揭秘虽出身权贵之家却郁闷终生不得志的才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网络配图从家庭成分来看,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

  • 帝王萧衍以国家和性命得出的忠告:祸从口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萧衍

    南北朝时,南齐的萧衍由于“民心所向,天命所归”,在几番推辞谦让之后,终于在中兴二年(502年)四月,于建康南郊设坛祭告天地,接受百官跪拜朝贺,建立梁朝。称帝后,他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治理国家,梁朝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可是,因为他的一句话,却给他的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这事还要从侯景说起。侯景是北方羯

  • 揭秘将光绪皇帝毒死的真凶不是慈禧竟是这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光绪

    光绪皇帝出生于1871年,他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的父亲是亲王奕譞,而母亲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在1875年,这一年光绪皇帝只有四岁,他被慈禧和慈安两位皇太后扶上皇位,可是因为当时光绪皇帝的年纪还太小,所以朝政就落入了慈禧和慈安的手中。网络配图她们两人垂帘听政,朝野上下对此二人非常的敬畏。而后慈安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