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朱元璋反腐肃贪那些大招儿后来不管用了?

为何朱元璋反腐肃贪那些大招儿后来不管用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910 更新时间:2023/12/31 13:31:02

朱元璋对贪腐深恶痛绝,宁枉勿纵,从不手软

十九年内,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无一官员做满任期允许百姓直接把贪官污吏“绑缚赴京治罪”起罪之低、处罚之重、涉及之广、时间之长,史上第一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其在位期间影响比较大且众所周知的大政治风波有二。一是大肆诛杀、清洗开国重臣。其杀戮之重之广,在中国史上是少见的。仅胡惟庸蓝玉两案,被牵连致死的文臣武将就达几万人,几轮杀下来,当年从龙的文武大臣为之一空,孑遗者只有耿炳文等寥寥几人。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在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期间,建文帝手下既无老谋之士出谋划策,也无沙场老将可用的局面。

二是反贪。朱元璋在位期间,反贪运动几乎一直是他的重中之重,运动常年搞。其中最著名的是“空印”和“郭桓”两案,这两案光杀就杀了数万人之多,被株连者不计其数。

宁枉勿纵 大小“运动”牵连甚广

明初时,各地的钱粮官员因每年都要去户部报账,为了节约时间和修改方便,通常都随身带着盖好印的空白公文纸。此事被朱元璋知道后大怒,认为是严重的舞弊行为,于是在洪武七年,下令处死各地主印的钱粮官员,辅助官员杖责充军,顿时死者数千,明朝的整个财政系统的官吏几乎瞬间被清零重来。这些官员里,有一位就是著名大儒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他是个有名的好官。

这就是著名的“空印案”。本质上,此案其实是公务处理流程中的不规范现象,因为那些空白文书,盖的都是骑缝章,是有底本可查的。官员们这么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因文书上有一点误差,就要回治所修改盖章后再重新送京城的长途奔波耗时费力。这是件纯粹的“冤假错”大案。

到了洪武十六年,因户部侍郎郭桓贪污,除处死郭桓外,六部全部十二位左右侍郎,以及大批地方官员也均被处死,死者达数万之多,被牵连破产的地主、百姓不计其数,史称“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核赃所寄遍天下,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

网络配图

为了平息事态,朱元璋后来又将主审此案的数十名官员处死了事,“郭桓案”堪称是场“空前绝后”的反贪大运动。

除了这些大案外,小案更是连绵不绝数不胜数,如朱元璋爱女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因走私茶盐铁等物资,在朱元璋的寿宴上,被用天子剑处以极刑。在这些小案中被诛杀牵连的人数,我们已无法统计。但毫无疑问,那一定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由于这种连绵不断的运动牵连极广,有案可查的是,从洪武元年到之后的长长十九年间,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的官员没一个能做满任期的,几乎全都还没等到述职考核,就被贬黜或诛杀了。朱元璋是这样说的:“自开国以来,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设所有司官,未尝任满一人。”

在史料记载里,有这么一条,可以充分说明当时官员的日子有多难过。洪武十九年,同批发榜派官364位进士监生。一年后,这些官吏被杀6人,戴死罪、徒流罪办事者358人,一个都没能幸免,全军皆没。

从重从快 贪银六十两就得掉脑袋

朱元璋除了运动常年搞,其处理手段也极为残酷。

他的反贪,有两个特点,按现在的话说,那就是“从重从快”。其起罪之低、处罚之重、涉及之广、时间之长,都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凡是贪贿官员被抓,必遭处罚没有宽大就不说了,其获罪案值之小、杀戮之重,是很可以一说的。贪污银子,达到六十两被杀头是一定的,不过在杀掉之后,犯官的皮还要被剥下来,装上草做成草人,放官府门前的“皮场庙”示众。至于一般的剁指、断手、砍脚、阉割,以及凌迟、斩首、腰斩,更是无所不有。

至于起罪的下限,在朱元璋自己钦定的案件里,就有因收受一双袜子、四本书、一条网巾这些不起眼小物件而被定罪的案例。

在洪武十八年,曾发生过一起很有意思的案件。当时有位叫韩铎的人,素有才名。于是被朱元璋任为吏部官员。洪武十七年,他伙同同僚,将取到的待定官职,不向上报告,私自拟名取用。案发后,韩铎被判处斩,妻儿流放二千里。

网络配图

朱元璋怜其才而免其罪,后来很快又任命他为工部司务。洪武十八年春,韩铎升为本部侍郎,再次“出手”。洪武十八年九月下旬,朱元璋在一次对工部的突击检查中,发现了韩铎等14人的贪贿行为。韩铎借营造宫室一事,得钱六百贯;勾结同僚卖放役匠分得四千三百贯。可是,所有官员都认罪,唯独韩铎不认。他甚至声称自己家里的钱是朱元璋前不久刚赏赐给他的—朱元璋确实在不久前赏了他七百贯。不过在朱元璋亲自审问和用刑后,他还是招供了。

至于这些官员的下场,我想就不用说了吧。但这个案件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在于韩铎的任用和免罪,全由朱元璋一人说了算,有司对他的判决在朱元璋那里,根本就是无效的。这直接导致了韩铎后来的有恃无恐继续贪污犯罪,甚至在证据面前还坚决不认。因此要说始作俑者,其实正是朱元璋本人。

鉴于不断有犯罪官员出现,朱元璋又发话了:以后不以六十两为限,核心精神总之就两个字:查、杀。

高压怀柔兼具 一面教化一面大搞运动

除了律法和处罚层面外,朱元璋还试图从两个方面下手,以求彻底解决官吏的贪污腐败问题。

这两个方面,一是兴起复古运动,欲从道德上对官员、百姓进行教化。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永乐时期,甚至还被进一步发扬光大,达到了所谓“家孔孟、户程朱”的程度。而与之配套的工程,则是推广朱元璋亲自主持编写的《明大诰》。《明大诰》实际是部特别法案,其236条中,有一大半是惩治贪腐的条款,而且远比《明律》为重。

在朱元璋的大力主导下,当时的官吏和百姓,都要学习《明大诰》,政府还在各地组织专人讲课,一时间“天下有讲读大诰师生来朝者十九万余人”。洪武年间,《明大诰》约印行了数千万册,几乎到了人手一册、家家有此书的地步。朱元璋希望“家传人诵,得以惩戒而遵守之”。他又亲临午门讲课,还把此书列为了国子监的教授科目。

网络配图

第二方面,则是大搞特务运动。明初的特务政治就不必细说了,实在太有名,想不知道都难。然而不太为人所知的是除官方的特务活动和组织外,朱元璋还别出心裁地号召百姓告密及直接捉拿贪官污吏。

朱元璋下令,除准许百姓赴京告发外,还允许他们直接把贪官污吏“绑缚赴京治罪”,“虽无文引”,各地关卡也当“即时放行,毋得阻挡”,“其正官首领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在《明大诰》的《县官求免于民》一篇里,就记录了农民赵罕晨将县主簿汪铎等几个官吏捆绑押送进京的案件,最终结果当然是“犯事”官吏被杀。

而在《民拿下乡官吏第十八》中,则记录了常熟县农民陈寿六等将官吏顾英绑至京城面奏的案件。在这起著名的案件里,朱元璋不但赏了陈寿六等人,还特别警告道:有对陈寿六进行打击报复的,一律族诛。而且以后陈寿六真有过失,也只有朱元璋本人有权审问他—陈寿六堪称当时的天下第一农民。

标签: 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史上最残暴父子朱元璋朱棣 将杀人方法玩出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朱棣被明朝后代的皇帝称作“二祖”,是明朝的近三百年的统治的奠基。父子二人行事作风雷同,残暴、阴暗的性格和手法如出一辙,是真正的“虎父无犬子”。咱们就来看看这对史上最残暴的父子弄出些什么“伟大发明”来对付对手和仇敌。剥皮:朱元璋为惩治贪,规定贪污的数额在六十两白银以上的,除了要要枭首示众,还要

  • 武则天为争宠亲手害死了亲姐姐韩国夫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韩国夫人

    说起韩国夫人,一般人们想到两个人。其实历史上最知名的,共有两位韩国夫人。这两位韩国夫人不仅都生于唐朝,两人出生日期相差一百来年。而且两人的妹妹都是历史上尤为著名的女性。其中一位韩国夫人武顺的妹妹是武曌,而另一位杨氏的妹妹是杨贵妃。武曌的姐姐武顺,在武曌成为皇后之后,武顺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韩国夫人。武顺

  • 孔子喜欢酒窝美女?孔子为什么和老婆离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孔子

    为何说孔子喜欢带酒窝的美女?《诗经》是孔子一生最重要的学问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而整理编辑者就是孔子。孔子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三千多首诗歌删减整理成311首,因此也被称为“诗三百”。其中6首只有题目,没有内容。而那些没有入选的诗歌就失传了,蛮可惜的。网络配图孔子跟老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 揭秘唐朝皇帝李纯为何终生不立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纯

    唐宪宗李纯是历史上第一个不设皇后的皇帝。郭氏是李纯的嫡妻,李纯继位以后,并不册封郭氏为皇后,只封他为贵妃。终其一朝,也一直没有立过皇后。唐宪宗不册封郭氏,急怀了朝中大臣。皇后为国母,母仪天下。国家要没有国母,那会乱了纲常,天下不稳。于是元和八年(813年),百官多次联名上奏,要求宪宗册封郭贵妃为皇后

  •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 崇祯皇帝是一个昏君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南京崇祯皇帝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在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选择了在北京的煤山上自缢身亡。其实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前很多大臣都主张迁都南京,如果能够迁都南京可能明朝还能够存续很长一段时间,是一项不错的选择。那么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迁都呢?原因有

  • 孙权为何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抓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权

    孙权是个聪明人,这是世人皆知的。可惜,再聪明的人也有糊涂的时候。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举棋不定,反复无常。因此出现了重大的失误,以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孙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呢?根据民间流传的说法,导致孙权出现反复无常的原因是“抓周”。网络配图相传,孙权称帝不久,太子孙登病逝,孙权在其他儿子

  • 揭秘:道家皇帝朱厚璁为何妃嫔那么多?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厚璁

    嘉靖二十一年,后宫发生了十几个侍奉的宫女趁朱厚璁熟睡之际险些把他勒死的“壬寅宫变”。由于朱厚璁崇信道教,他没有被勒死,只认为是:“朕非赖天地鸿恩,遏除宫变,焉有今兹!”而没有细想所以未被勒死是因为宫女杨金英系绳套的失误。这件事发生后,他立即从乾清宫搬到西苑(今北海、中南海)燕王的旧宫,此后二十多年,

  • 揭秘:雍正凭什么理由继承了康熙的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雍正

    大家都知道康熙帝把清朝管理得国盛民安,盛世和平,不过后期也因为几个皇子争皇位而让康熙帝焦头烂额,最终皇位传给了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要说诸皇子当中,胤禛并不是最出色的那个,当时十四阿哥、八阿哥都是上乘人选,为什么康熙偏偏就选中了皇四子呢?网络配图当时也有人出来质疑,说皇四子伙同当时的大臣把康熙

  • 揭秘清朝名臣传奇:贫困起家逆袭权倾朝野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和珅

    清朝民间一直以来都有“和珅跌到,嘉庆吃饱”的俗语,用来形容和珅的财富之多,简直可以比得上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很少有人去深入了解和珅的成长发家史,说起来和珅还是一个小人物成功奋斗逆袭成为一个高富帅的典型。今天阿甘就来给大家具体谈谈历史上真实的和珅。网络配图和珅,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

  • “一代愤青”的宋神宗:朕快意事一件也不得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神宗

    宋神宗(1048~1085)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被誉为“一代愤青”。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很牛气的皇帝,却屡遭臣子们顶嘴,弄得心情郁闷,牢骚连连。网络配图熙宁年间,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综合体制改革,但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激烈反对。神宗执意要把改革进行下去,为此,他充分发扬民主,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