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清朝发型有何变化?乾隆前的皇帝画像耳边有头发是为何?

古代清朝发型有何变化?乾隆前的皇帝画像耳边有头发是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627 更新时间:2024/2/20 0:36:17

古代清朝发型有何变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下去。

众所周知,清朝入关之后,曾发布过极为严厉的“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执行口号便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而从清朝发型的发展来看,虽然留发面积在逐步增多,但至少在乾隆以前还保留着“金钱鼠尾”的发型,那么为何康熙画像的耳边会出现头发呢?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读书像》

清朝发型的变化史,从“鼠尾”到“猪尾”再到“牛尾”

清朝其实早在入关前边已经开始推行“剃发”政策,要求叛投自己的汉人全部改变发式,以此作为臣服的标志。入关前后曾一度有所放松,直到攻陷南京、苏州、杭州之后,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这才重新颁发“剃发令”,并严厉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甚至“剃发不如式者亦斩”。

而从清朝的发型发展来看,清朝男子的发型其实并不全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种“阴阳头”,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的,其中清初时期被称为“金钱鼠尾”,清朝中期为“猪尾”,清朝后期则被称为“牛尾”(即“阴阳头”)。

清朝初期“金钱鼠尾”:即将绝大部分头发剃掉,只在脑后留小指粗细的一绺,拧成绳索一样垂于脑后。由于这绺头发的蓄发面积只有一枚金钱大小,像是老鼠尾巴一样,故而便被形象的称为了“金钱鼠尾”(如上图)。但由于当时全国各地经常因为剃发而爆发起义,因此清廷不得不对剃发政策进行调整,蓄发部位开始逐步由脑后转移到头顶,但蓄发面积仍然只有细细的一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访清使团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纪实画稿则证明,直到乾隆时期清朝男子的发型还是金钱鼠尾。

清朝中期“猪尾”:在经历了长期的斗争之后,清朝男子的发型仍在短暂的发生改变,须发面积逐步开始扩大,最终从金钱大小扩大到了掌心大小的面积,而这个发式又被形象的称为了“猪尾”。(如上图)不过,这种演变的速度却极为缓慢,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时,整个蓄发面积也不过全部头发的三分之一。

清朝后期“阴阳头”:嘉庆四年(1799年)以后,这种发型的变化开始加速,在不超过百年的时间里,蓄发面积开始占到全部头发的一半,最终演变为了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阴阳头”

其实不止康熙,乾隆以前的皇帝画像耳边全都有头发?

如上所述,直到乾隆年间,清朝男子的发型仍然以“金钱鼠尾”为主,那么为何康熙画像的耳边却有头发呢?(如下图)这显然与“金钱鼠尾”的发式有着较大的差距。

翻阅资料查找之后,我发现其实不止是康熙皇帝,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再到顺治、康熙,包括少年时期的雍正画像,耳边全部都有头发(如下图),反而是雍正成年以后,尤其是乾隆以后的皇帝画像,耳边开始变得极为干净。这个特殊的规律,显然与清朝男子发型的演变史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又是为何呢?

那么是因为满清入关之前发型不固定吗?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传教士卫匡国在《鞑靼见闻》中表示,女真已经出现了“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的发式。崇祯十七年(1644年),日本商人竹内藤因海难在北京旅居一年,他在《鞑靼漂流记》中也对清朝男子的发型进行了描述“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可见,清朝入关之前,“金钱鼠尾”其实就是固定发型。

那么是因为清朝皇帝剃发间隔太长头发长出来了吗?这个说法同样难以站住脚,一是多位皇帝不太可能全部在头发恰好长出之后进行画像,这种巧合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二是普通人在画像之前,还要精心打扮一番,更何况是皇帝,况且剃头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那么是因为这些画像乃是后人所画吗?这种说法同样不对,根据查证,努尔哈赤生前共有两张画像流传至今,而上面这幅便是收藏于沈阳故宫档案馆中,最接近真人的画像。而我查阅了顺治、康熙各个版本的画像,发现竟然毫无例外的耳边全有头发,而这些画像之中,不乏当朝画师的作品。

如上所述,这个问题我也很是费解,如果说这些画像全部为真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乾隆以前清朝皇帝的发式与普通百姓的可能不同,直到乾隆之后才开始统一。

标签: 乾隆清朝

更多文章

  • 李渊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 后面掌权的人为何是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渊,李世民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渊和李世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还陕述怀》这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连年征战之后有感而发的,此句开篇就奠定了高昂的感情基调,表现了此时的他为民征战,不求名利的情怀和志向,同时开启了后几句对宏大战争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代帝王的开阔胸襟。汉唐

  • 明宪宗朱见深有哪些独创?为了讨好万贵妃他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见深,明朝

    明宪宗朱见深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明宪宗朱见深,初名朱见濬,明朝第八位皇帝。他的童年多舛坎坷,他独宠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他一手造就西厂…这些历史都让这位皇帝蒙上特殊的色彩。在文化方面,他因为要讨爱人的欢心,还造就了明代瓷器精品。两度成太子幼年卷入残酷的皇

  • 历史上的八贤王究竟是谁?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八贤王,赵匡胤

    受文学作品以及影视剧的影响,八贤王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刚正不阿,手持金锏,匡扶北宋的朝政。其实在历史上,八贤王确有其人,皇帝对他礼敬有加,而且威名远播,连契丹人都怕他,甚至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止其哭声。那么历史上的八贤王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典韦如果和赵云单挑的话 谁获胜的机会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典韦,赵云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典韦和赵云,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众所周知,三国时期虎将辈出。而当时的民间也有打油诗曰: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文鸯与姜维。虽然在民间的传说中,赵云的排名要高于典韦,但实际上

  • 孙传庭有着崇祯皇帝的支持,为何还是没能打败李自成?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孙传庭,崇祯

    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李自成农民军包围开封,焦头烂额的崇祯帝,只能将牢房里的孙传庭放出,命他再度出任三边总督,扛起“剿灭李自成”这口大锅。大概直到这时,崇祯帝依然没弄明白:这位之前三年里,被他折腾得死去活来,连耳朵都失聪的孙传庭,才是最有可能拯救明王朝的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

  • 曹操求才写下的一首诗,最后成了千古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曹操,三国

    演义是一种小说体裁之一,不管是哪一本演义闻名于世,影响再大,也不能将其看作是正史。因为它本就不是正史,《辞海》有云: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可见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一种通俗长篇小说,也就是说,它也有可能是作者根据史实假设出来的事件。世人通过演义对曹操的印象便都是奸诈、多疑、狠毒

  • 揭秘:项羽真的没有看出韩信的才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项羽,秦朝

    有句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从这个上面讲,项羽就算看出韩信的才能也不会特别重用于他,他们俩从骨子里就不是一类的人。如果韩信一直追随项羽,他很难等来出头之日,最多就担任一个将军,决不会进入项羽的核心决策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完全不是一样的类型,性格南辕北辙,并不欣赏对方的为人,互补都做不到。

  • 唐朝八大功臣,他们最后分别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渊,唐朝

    自古以来,开国功臣就很难善终。无论是多英明的君主,只要臣子有功高震主之嫌,他就会怀疑这位大臣谋反,从而想方设法除掉这位大臣。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明君,但在历史上,他手上也沾染了唐朝功臣的血。当初唐朝八位开国功臣,有3人被他父亲李渊所杀,4人被他所杀。那剩下的那一人又是何结局呢?下面中国历史

  • 李成梁为什么被称为大明不世之功臣?有哪些因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成梁,明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成梁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李成梁出身于将门世家,明代武官为世袭制,李成梁的父亲是指挥佥事,父亲去世后,按规定李成梁本来可以接替父亲的职位,由于朝廷规定世袭的武官必须到京城报到,李成梁却穷得连去京师的盘缠都没有,因此直到四十岁他还只是诸生(武秀才

  • 王娡本是一个普通农户的妻子,她如何成为西汉传奇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王娡,西汉

    汉武帝刘彻的母亲王娡,本是一个普通农户的妻子,并且已经生养过孩子,却依旧能改嫁太子,又生下未来的皇帝成为太后。如此传奇的经历,如果要说王娡没有心计,想必其宏图大志多半会夭折在王宫中吧。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娡的母亲臧儿是霸王项羽在分封十八路诸侯王时分封的燕王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