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只能在春秋时代选出一位名将,那么作者认为,这个人会是先轸

如果只能在春秋时代选出一位名将,那么作者认为,这个人会是先轸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北上城南 访问量:3847 更新时间:2023/12/28 1:14:19

晋文公重耳 形象)

公元前636年,晋国的国君,是晋文公重耳。

这位仁兄,很了不得。

晋文公原为晋国世子,因内乱出逃,一走就是十九年。

风餐露宿,流落街头,晋文公卑躬屈膝地向别人乞讨过,也曾经和路边的野狗抢吃的。

他曾经因为半块馊掉的馒头而和其它乞丐大打出手,也曾经因为好几天吃不上饭而命悬一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年轻的晋文公过得却连条狗都不如。

不过,纵然千般辛酸,万般艰苦,最终还是值得的。

在外流亡十九年,历经磨难,晋文公终于重回晋国,成为了晋国的国君。

和晋国的历代国君不同,有过这样经历的晋文公,他的身上似乎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

如果说过去的苦难遭遇对晋文公来说是一种对人性的压迫的话,那么被压迫的人性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

第一种,是因为命运的不公,生活的迫害而导致一个人产生对社会的厌烦和仇视心理,继而变成“弹簧效应”,他曾经承受了多少的屈辱和痛苦,他就一定会在扬眉吐气之后成倍的报复于社会,报复于别人。

而这,就好像是一根不断受到力的作用的弹簧,它被挤压的力量越大,那么它反弹的力量也就越大。

(弹簧效应)

而第二种人,则走向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他们越是被生活折磨,越能体会活着的不容易,越是被痛苦蹂躏,越是能感觉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得他们对平定安宁的日子倍感珍惜,从而生出一颗对万事万物都慈悲怜悯的心来。

越是没有被善良对待的人,就越能识别善良,其人也就越发善良。

而晋文公,很显然就是后者。

《说苑》:文公于是悯中国之微,任咎犯、先轸、阳处父,畜爱百姓,厉养戎士,四年政治内定...

做了国君的晋文公越发体会到了百姓生活之艰难,之不易,所以他即位之后内修德政,善待黎民,体恤臣下,晋国经由他一番治理,很快欣欣向荣,展示出了一派蓬勃向上的发展气象。

在晋国之前,春秋时期的强国有两个,一个是齐国,一个是秦国。

齐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齐国在姜子牙开国的时候就家大业大,属于老牌强国,底子本来就厚,但底子再厚,也抵不过时间的流逝,一代一代传下来,家底儿造光了,所以齐国很快不复强国姿态。

而秦国之所以强大,则是因为秦人原本就处在西陲,在戎狄时时进犯之时,秦人养成了勇武好战的天性,全民皆兵,且耕且战,所以一时间得以强大。

但问题在于,只重军事而不重民生经济,秦国注定是跛脚的巨人,强大之态也维持不了太久。

(晋楚争霸)

齐国和秦国相继落寞,而晋国和楚国这两位后起之秀逐渐走上了历史主舞台。

晋楚两国都想要成为春秋霸主,然而霸主的位置只有一个,两国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

晋国厉兵秣马,蓄势待发,楚国的势头更加猛烈,开始主动挑起战争。

公元前633年,楚国组织大军,开始讨伐宋国。

这个意图,实在是太明显了。

晋宋两国交好,整个春秋圈都知道宋国是晋国的马仔,楚国打宋国,明摆着是在挑衅晋国。

现在马仔有难,你这个当大哥的准备怎么办?

老实说,晋国很难办。

如果不救宋国,那么就代表晋国承认了楚国的霸权地位,就等于晋国变相的屈服于楚国的兵锋之下,咱晋国的面子,可就稀里糊涂的全丢了。

想要面子,那就得出兵援助宋国,但问题是,一来晋国的整体实力不如楚国,真要打起来,谁输谁赢还说不定,二来宋国离晋国的距离比较远,中间还隔着曹国和卫国,该说不说,这俩国家还是楚国的同盟国。

所以,想要援宋,困难重重。

面对这样的情况,晋文公有点迷糊,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个时候,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先轸站了出来。

(先轸 形象)

先轸,晋国将领,晋文公的心腹重臣。

这位仁兄劝谏晋文公出兵的理由也十分简单,十分干脆利落,那就是:

咱们晋国也算有点家底了,这一仗如果输了,咱们还能再打,但是如果不打,导致您的面子丢了,那可就跌了份了,想要再找回来,那可就难了。

咱们现在以老大哥自居,现在马仔出事儿了,咱们不伸手,以后咱们怎么当大哥?以后谁还愿意跟着咱们混?

这种说辞,听起来十分扯淡,但对晋文公来说,却十分管用。

有些君王贪生,有些君王畏死,有些君王好色,有些君王惜财,但晋文公却不属于此列。

十九年的流浪生活使得他重新体会了金钱,权力和生命的意义,在这位君王的眼里,唯一所重视的,不再是他个人的安危,而是晋国的荣耀。

晋文公心里的荣耀,就是先轸同志所说的面子。

由是,晋文公决定,出兵援宋,对抗楚国。

先轸敢鼓动晋文公援宋攻楚,就说明他对这场战争是有底气的。

果不其然,我们的先轸同志率领大军发动奇袭,很快击败了楚军,解决了宋国的危机。

这场战争,我一般称之为“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这是一场十分典型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以前,春秋时期的战争模式,是十分固定的。

比如,打仗之前,两国要先约好时间,约好地点,约好作战方式(是肉搏还是车战),不许偷袭,不许耍诈,更不许偷偷补习,看《战争论》和《孙子兵法》这类谋略书。

而先轸,率先打破了这个规则,他用兵不循规蹈矩,不墨守成规,擅长奇袭,神出鬼没,因此很快击溃了楚军。

(城濮之战)

这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在史书上并未被大书特书,然而,这却是有关战争技术的一场淋漓尽致的体现。

公元前628年,在重新奠定了晋国春秋霸主的地位之后,晋文公悄然病逝。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寂静,对于这位春秋时期的优秀君王来说,他的一生已经无怨无悔。

文公逝,文公的儿子襄公即位。

然而,就在晋国治丧的这个节骨眼儿上,处于西陲的秦国却突然对晋国发起了攻击。

原本,秦军长途奔袭,是想要偷袭晋国的盟国郑国,然而尴尬的是,秦军还没等到郑国,就已经被郑国发觉,郑国全国戒严,秦军毫无地方下手,气不打一处来,只好撤军。

秦国撤军的路上,恰好路过晋国的另外一个盟国滑国,秦军无处撒气,索性攻灭了滑国,然后才悻悻离去。

如果滑国有台词,大概会是这样的:

我我我?我躺着也中枪?

朋友们,这个时候的晋国,国丧刚刚开始,晋文公还没来得及下葬,晋国的霸主地位就这么被秦军挑衅,实在是士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婶子也忍不了了!

晋襄公震怒,立刻又派出先轸征讨秦国,而这一次,先轸又表现出了他惊为天人的战争创造力。

我们的先轸同志没有率领大军过函谷关而讨伐秦军的土地,而是命令士卒全速前进,走小路赶超秦军,从而在秦军回师的必经之路上设伏,秦军走进埋伏圈后毫无防备,被先轸杀了个铩羽而归。(准确说是没有归)

秦军将领很崩溃,以前都是正面作战,要么是攻城,要么是守城,怎么仗还可以这么打?

《史记》: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秦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天降奇兵吓了个够呛,结果全军覆没。

是的,这里的全军覆没,不是形容词,而是实词,秦军要么被杀,要么被俘虏,一个也没跑了。

(崤之战)

这场晋军大败秦军的战争被称为“崤之战”,而尽管“崤之战”比“城濮之战”还要不为人知,然而他却是有史记载以来历史上第一次伏击战。

从这一天以后,春秋诸国之间不复约期阵列的运动会式交战,中国战争史正式进入了战争艺术时代。

在刚才引用的《史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虏秦三将以归”的记载,这也就是说,先轸在战争中俘虏了秦军的三位高级将领。

春秋时代的战争礼仪,还是很不错的,所以这种敌国将领,基本上关个两三年也就放出来了,虽然不能回归秦地,但至少也能被圈禁在晋国了此残生。

但这一次,情况有点不太一样了。

晋襄公的母亲怀嬴是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女人,这位秦国公主怜惜秦将性命,于是恳求儿子放归这三位秦将回国。

母亲大人都发话了,当儿子的自然不会拒绝,于是晋襄公大手一挥,三位秦将得以回秦。

(怀嬴夫人 形象)

晋献公上嘴皮一碰下嘴皮,三位俘虏可就回家了,但这可把先轸给气坏了。

我的王上大人呐,我带领晋军将士们拼死力战,好不容易才抓了三个活的,这多不容易啊,你说给放了就给放了,你是不是太不珍惜我们的劳动成果了?

《春秋左传》:不顾而唾。

窝了一顿子火的先轸十分生气,朝见晋襄公时,他一时没忍住,一口痰就吐在了地上(大概是为了表示愤慨),然后扬长而去。

口水落地,先轸可就有点后悔了。

自己毕竟是臣下,晋襄公才是王上,自己在他的面前吐痰,这也太不尊重人了。

然而,先轸这种随地吐痰的不文明行为,却得到了晋襄公的谅解,晋襄公表示,反正本来就是我徇私,我不对,人家吐口痰就吐口痰吧,没啥大不了。

如果说晋襄公因此暴怒,惩处了先轸,那先轸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晋襄公如此高风亮节,一点也不追究,先轸却老脸一红,有点挂不住劲了。

于是,先轸同志在之后的晋国和狄国的一场交战中孤身冲入敌阵,以一种赎罪的姿态,死在了战场上。

这一天,这一刻,面对呼啸而来的北狄铁骑,晋国上卿,中军元帅,突然就想起了当年在战场上风景。

金戈铁马,气吞山河,寒风肃杀,伴随着鸣金收兵的号角。

临死之前,先轸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

之前我冒犯了国君,虽然国君没有惩罚我,但我始终过意不去,今天,就让我以死赎罪吧。

名将先轸,就这么死了。

(从容就死)

在今天看来,先轸的死法,看起来不免有些魔幻,以至于作者写到最后,也不知道对他该如何评价。

不过,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很多事情,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的。

说不清,道不明,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这些光怪陆离的往事,的的确确真真实实地发生过。

而这,就足够了。

标签: 秦国齐国郑国先轸秦军宋国

更多文章

  • 先轸打败强楚全歼秦军,最后却故意战死

    历史解密编辑:金牌娱乐酱酱标签:秦军,先轸,秦国,孟明视,齐国,宋国

    春秋时期的古人,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现象比比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舍生取义者往往不乏贵族,他们明明生活得很优渥,按说应该贪生怕死,然而,为了心中所谓的义,却宁愿抛弃美好的生活。先轸便是春秋时期舍生取义者的典型代表。他是晋国名将,大名鼎鼎的春秋霸主晋文公的患难之交,晋文公流落列国时,先轸便一路跟随

  • 宁过君子勿失小人|失小人之后的先轸与艾斯奎沃下场却截然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艾斯奎沃,先轸,秦军,秦国,晋国

    一公元前627年,秦、晋在崤山爆发大战。晋国事先设好埋伏,成功地偷袭了从中原撤退回来的秦军,捕获了不少秦国俘虏。年幼的晋襄公首次御驾亲征,就能取得如此大胜,真可谓是春风得意、志得意满。兴奋之余,晋襄公就想着要杀一个秦国俘虏来立立君威。于是,晋襄公派出身边的贴身保镖莱驹,前去刺杀秦俘。万万没想到,晋襄

  • “光环效应”下的先轸:并没跟随晋文公流亡东周,崤之战虽胜犹败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的百态标签:重耳,先轸,秦国,秦军,郑国,秦穆公

    晋国先轸,应该是春秋史上首位被世人公认的名将。城濮之战前,先轸被越级提拔成为中军主将,全程指挥了晋、楚第一次争霸战争。在先轸运筹帷幄之下,晋军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与秦、齐二国结盟,于城濮之战一举战胜楚国大军,让回国仅仅五年的晋文公称霸了东周。城濮之战后,先轸又指挥了崤之战,全歼了秦国大军;在箕之战中,

  • 晋国大将先轸如何率领军队维护国家统治,多次打退敌军入侵

    历史解密编辑:晓晓聊历史标签:秦国,先轸,重耳,秦军,军队,宋国,晋国大将

    晋国大将先轸如何率领军队维护国家统治,多次打退敌军入侵先轸,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将军,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他的一生中,他曾经先后辅佐过晋文公,晋相公两位天下霸主。他足智多谋且文武双全,总是想出了许多好的计谋来打败敌军。还曾经以主将的身份指挥了城濮之战、崤之战,一举打败了军事实力强大的楚国和秦国,一时

  • 晋文公五友之先轸,碎梦秦楚的春秋第一元帅

    历史解密编辑:小脑袋大历史标签:重耳,先轸,郑国,秦国,狐偃,宋国

    所谓“一部春秋,半部晋国”,在周平王东迁而天子蒙尘,以“蛮夷”自居的楚王用武力屈服中原时,与周王室同宗的晋国毅然扛起“尊王攘夷”的旗帜,与楚国鏖战数年,并得到“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的任命。作为开创晋国霸业的元勋之一,城濮之战助晋取威定霸,崤之战击碎秦献公霸业美梦,先轸是如何做到冠绝春秋的呢

  • 因为一匹良马引发的血案,吕布杀丁原,罗士信屠城,晋献公灭国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吕布,丁原,罗士信,晋献公,董卓

    在没有汽车的年代,马是高贵的代步工具,一匹好的马,那简直就是身份的象征,在古代也流传着很多关于马的故事,甚至因为一匹马而引发了血案。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些因为马引发的血案。卢俊义在《水浒传》中曾头市史文恭曾抢了水泊梁山晁盖晁天王的宝马雪照玉狮子。晁天王带着林冲下山索要自己的马,反而被毒箭射中,晁天王临

  • 晋献公流亡之路:一路开挂,历时19年客居8国,至少娶了7个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奔跑吧向阳光标签:晋献公,齐国,重耳,秦国,夷吾,骊姬

    晋献公在位26年,虽然颇有建树,灭了骊戎、耿、霍、魏、虞、虢等国,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但是家务事却处理得一团糟:晋献公生有八个儿子,其中申生是太子,重耳和夷吾的生母狐季姬和小戎子是姐妹,奚齐和悼子的生母骊姬和少姬也是姐妹。太子申生生母齐桓公之女齐姜死后,骊姬受到晋献公宠爱想立自己儿子奚齐

  • 晋献公icon打猎回来刚要吃,骊姬icon拦阻:“国君莫急,请先试毒

    历史解密编辑:往昔文史阁标签:骊姬,重耳,夷吾,宦官,申生,周朝,先秦,晋献公,烽火戏诸侯

    一次晋献公icon打猎回来刚要吃,骊姬icon拦阻说:“国君先别着急,请试完毒再吃。”于是晋献公用酒撒地,地上隆起了一个大包。把肉拿去给狗吃,狗就被毒死了。又让身边的一个宦官吃,宦官也死了。骊姬哭泣着说:“太子这是故意害我们,没想到太子看着仁厚,内心如此狠毒。”晋献公一怒之下杀了太子老师。 有一年,

  • 晋献公——被“绿茶”耽误的有为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晋献公,绿茶,骊姬,重耳,夷吾,君主,周朝,先秦

    晋献公,(生年不详—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的父亲。在位期间屠杀了晋国历朝留下的宗室公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完成了中央集权。并攻灭骊戎,耿国,霍国,魏国,兼并了虞国,虢国。开拓了晋国的疆土,为晋文公称霸夯实了基础。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晋献公五年,在解

  • 阴谋诡计在春秋频频上演,晋献公假虞伐虢是最好的例子

    历史解密编辑:搜狐说娱乐标签:百里奚,晋献公,虞公,虞国,晋国

    宋国的喜剧说完了,接着再说说晋国,晋国那一代的国君是晋献公,在晋国之南有两个小国家,一个叫虞(音同鱼)(今山西平陆县东北),一个叫虢(音同国)(今山西平陆县东南),两国国君同为姬姓后人,所以关系十分融洽,大家互助互爱,和平相处。虢国国君有点二,经常自不量力,去晋国边境高点摩擦,讨点小便宜,弄得晋献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