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四年,随着齐襄公递过来的和平橄榄枝,年少的姬同没有被挡在眼前的历史绊脚石所围困,而是以勇敢和开放的心胸接纳了来自齐国的友好表示,实现了齐、鲁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鲁庄公姬同,这一年才整整十六岁!这个年龄,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虽然作为国君,通过上一年驻军于滑,掌握了鲁国的军事力量,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已经牢牢控制了鲁国的政权。尤其,在齐国的问题上,应该是鲁国上下最为忌讳,最为敏感,甚至齐国就是大家同仇敌忾的对象。各种情绪,各种谣言,让鲁国上下心神不宁,乃至于有些离心离德,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齐国,尤其齐襄公,在鲁国人眼里,就是杀害了鲁桓公的凶手,当然也是与文姜狼狈为奸的大坏蛋!虽然,齐襄公也是舅舅,文姜更是母亲,尤其杀害鲁桓公的凶手已经得到惩处!但发酵在鲁国的舆论风潮一时很难过去,尤其扎在鲁国人心中的那根刺更难以拔除!
虽然,通过纪伯姬之死,齐襄公递来了橄榄枝,但鲁庄公接与不接,都是问题,甚至不接的后果可能更加严重!接下来,就怕被人骂死;不接下来,继续与齐国为仇,鲁国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危险!最后也会被人骂死。而不满意鲁庄公的那些人,甚至想取而代之的人,不管鲁庄公接下来,还是不接下来,都会幸灾乐祸!这就是当时鲁庄公面临的窘境!
应该说,鲁庄公不简单,作为十六岁的少年,他在国家利益面前,勇敢地接住了齐襄公递来的一连串橄榄枝,尤其在这年的冬天,受齐襄公邀请,鲁庄公带领大批人马,来到齐国禚地,也就是今天济南市长清区一带,参加齐国举办的冬狩军事演习活动。这样的活动,对于鲁庄公来说,非常重要!这是他熟悉军事,进一步掌握鲁国军事力量,更好地向齐国学习军事知识的大好机会,也是促进齐、鲁两国冰释前嫌,稳定两国边境的绝好机会。特别值得考虑的是,通过与齐襄公的结盟,鲁庄公可更好的维护自己在鲁国的权威。这当然是上上之智!
但是,鲁庄公走出这一步,却被后世骂了个狗血淋头!后世之人,围绕“冬,公及齐人狩于禚。”这句《春秋》经文做了大量文章!多数文章的主旨就是痛骂!痛骂的角度各有各的不同,但围绕的核心就是“杀父之仇”“姦母之恨”!而且所有的谩骂,都认为“公及齐人狩于禚。”就是孔夫子留给后人来痛斥鲁庄公的!
比如《公羊传》就认为,为什么孔夫子会留下这么一句?关键在哪儿?就在“齐人”二字,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这个所谓的“齐人”其实就是齐襄公!为什么把齐襄公写成齐人?鄙视他呗!老实说,今天的人大概是转不过这个“脑筋急转弯”的!因为,在公羊高先生看来,史官是没法直接鄙视鲁庄公的,只能通过鄙视齐襄公才能鄙视鲁庄公!因为,鲁庄公和一个被我鄙视的人一起参加冬狩活动,说明你也不是个“好东西”!天呐,好大的弯,我差点也转不出来了!
这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这和孔老夫子有什么关系?因为大家认为,《春秋》是经过孔老夫子削减之后才留下的珍贵史料,每句话都包含了孔老夫子的心血,这些心血必然不会白费,因此每个字里都透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有着来自道德制高点上的权威评判!后人必须惜字如金地加以解读,这种解读,就成为了“微言大义”的来源。无法知道,后世之人,如此解读《春秋》,是否会让他老人家笑掉大牙,甚至怒不可遏!
但是,后世所有的批评者们,具体来说,就是从《公羊传》开始,至于两汉,尤其南宋和明、清期间,大量道德家们没有一个是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去看问题,也没有一个是从维护鲁国长远利益上去看问题,更没有从维护老百姓安居乐业的角度上看问题!他们看问题的焦点被困死在了“仇恨”与“私情”之中,是典型的卫道士角度,而不是更加高远的和平与发展角度!
其实,这次鲁庄公与齐襄公在禚地的冬狩军事演习,给鲁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是鲁庄公走向国际舞台的开始。令人欣慰的是,鲁庄公在位三十三年,由其谥号来看,鲁国人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庄的谥号有“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的含义,由此可知,鲁庄公总体上是受到当时鲁国人爱戴的国君。
所以,鲁庄公是一个被后世批评他的所有人更加伟大的人,是一个具有国家意识,并拥有宽阔胸怀的政治家。尤其,这一年,他才十六岁!这更能说明,忍辱负重是作为国家领导人最应该具备的基本天赋和心胸!同时也说明,只有心中装着天下和人民的人,才是合格的国家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