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走出这一步,十六岁的鲁庄公真不简单

走出这一步,十六岁的鲁庄公真不简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3413 更新时间:2023/12/22 2:27:02

鲁庄公四年,随着齐襄公递过来的和平橄榄枝,年少的姬同没有被挡在眼前的历史绊脚石所围困,而是以勇敢和开放的心胸接纳了来自齐国的友好表示,实现了齐、鲁两国关系的正化。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鲁庄公姬同,这一年才整整十六岁!这个年龄,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虽然作为国君,通过上一年驻军于滑,掌握了鲁国的军事力量,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已经牢牢控制了鲁国的政权。尤其,在齐国的问题上,应该是鲁国上下最为忌讳,最为敏感,甚至齐国就是大家同仇敌忾的对象。各种情绪,各种谣言,让鲁国上下心神不宁,乃至于有些离心离德,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齐国,尤其齐襄公,在鲁国人眼里,就是杀害了鲁桓公的凶手,当然也是与姜狼狈为奸的大坏蛋!虽然,齐襄公也是舅舅,文姜更是母亲,尤其杀害鲁桓公的凶手已经得到惩处!但发酵在鲁国的舆论风潮一时很难过去,尤其扎在鲁国人心中的那根刺更难以拔除!

虽然,通过纪伯姬之死,齐襄公递来了橄榄枝,但鲁庄公接与不接,都是问题,甚至不接的后果可能更加严重!接下来,就怕被人骂死;不接下来,继续与齐国为仇,鲁国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危险!最后也会被人骂死。而不满意鲁庄公的那些人,甚至想取而代之的人,不管鲁庄公接下来,还是不接下来,都会幸灾乐祸!这就是当时鲁庄公面临的窘境!

应该说,鲁庄公不简单,作为十六岁的少年,他在国家利益面前,勇敢地接住了齐襄公递来的一连串橄榄枝,尤其在这年的冬天,受齐襄公邀请,鲁庄公带领大批人马,来到齐国禚地,也就是今天济南市长清区一带,参加齐国举办的冬狩军事演习活动。这样的活动,对于鲁庄公来说,非常重要!这是他熟悉军事,进一步掌握鲁国军事力量,更好地齐国学习军事知识的大好机会,也是促进齐、鲁两国冰释前嫌,稳定两国边境的绝好机会。特别值得考虑的是,通过与齐襄公的结盟,鲁庄公可更好的维护自己在鲁国的权威。这当然是上上之智!

但是,鲁庄公走出这一步,却被后世骂了个狗血淋头!后世之人,围绕“冬,公及齐人狩于禚。”这句《春秋》经文做了大量文章!多数文章的主旨就是痛骂!痛骂的角度各有各的不同,但围绕的核心就是“杀父之仇”“姦母之恨”!而且所有的谩骂,都认为“公及齐人狩于禚。”就是孔夫子留给后人来痛斥鲁庄公的!

比如《公羊传》就认为,为什么孔夫子会留下这么一句?关键在哪儿?就在“齐人”二字,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这个所谓的“齐人”其实就是齐襄公!为什么把齐襄公写成齐人?鄙视他呗!老实说,今天的人大概是转不过这个“脑筋急转弯”的!因为,在公羊高先生看来,史官是没法直接鄙视鲁庄公的,只能通过鄙视齐襄公才能鄙视鲁庄公!因为,鲁庄公和一个被我鄙视的人一起参加冬狩活动,说明你也不是个“好东西”!天呐,好大的弯,我差点也转不出来了!

这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这和孔老夫子有什么关系?因为大家认为,《春秋》是经过孔老夫子削减之后才留下的珍贵史料,每句话都包含了孔老夫子的心血,这些心血必然不会白费,因此每个字里都透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有着来自道德制高点上的权威评判!后人必须惜字如金地加以解读,这种解读,就成为了“微言大义”的来源。无法知道,后世之人,如此解读《春秋》,是否会让他老人家笑掉大牙,甚至怒不可遏!

但是,后世所有的批评者们,具体来说,就是从《公羊传》开始,至于两汉,尤其南和明、清期间,大量道德家们没有一个是站在鲁庄公的立场上去看问题,也没有一个是从维护鲁国长远利益上去看问题,更没有从维护老百姓安居乐业的角度上看问题!他们看问题的焦点被困死在了“仇恨”与“私情”之中,是典型的卫道士角度,而不是更加高远的和平与发展角度!

其实,这次鲁庄公与齐襄公在禚地的冬狩军事演习,给鲁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是鲁庄公走向国际舞台的开始。令人欣慰的是,鲁庄公在位三十三年,由其谥号来看,鲁国人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庄的谥号有“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的含义,由此‬可知‬,鲁庄公总体上是受到当时鲁国人爱‬的国君‬。

所以,鲁庄公是一个被后世批评他的所有人更加伟大的人,是一个具有国家意识,并拥有宽阔胸怀的政治家。尤其,这一年,他才十六岁!这更能说明,忍辱负重是作为国家领导人最应该具备的基本天赋和心胸!同时也说明,只有心中装着天下和人民的人,才是合格的国家领导人!

更多文章

  • “自古英雄出少年”之鲁庄公第四年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鲁庄,齐国,左传,春秋,丘明,鲁国

    一、概述:公元前690年,鲁庄公四年,《春秋》计用57个汉字,记录了6件事。纪伯姬一死一葬,间隔三月,引人注目,算两件事。文姜夫人回到鲁国祝丘,宴享齐襄公,属重大转折,是第三件事。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国际焦点,算第四件事。纪国亡国,纪侯逃亡,算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第五件事。鲁庄公参加齐国举办

  • 《曹刿论战》里“肉食者鄙”的鲁庄公,到底鄙不鄙?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鲁庄公,鲁庄,曹刿论战,齐国,管仲,曹刿

    《曹刿论战》的故事,上过中学的人都耳熟能详。这段故事火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还有曹刿那句名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是,我们仔细研究这段故事里的肉食者鲁庄公姬同,并不容易看出来他未能远谋。而且,正是因为鲁庄公的纳谏如流,他听从了曹刿的建议,才在长勺之战战胜了强大的齐国。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 《芈月传》“想靠忍在深宫里活着的”樊长使:她的懦弱,害了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小望侃娱乐标签:樊长,芈月,嬴驷,秦王,楚威

    嬴通,是电视剧《芈月传》里死得最窝囊的公子。作为大秦的王子,他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死在夺嫡之争里,而是死在了一根绳子上,自己选择了绝路。堂堂七尺男儿,走到了上吊自尽这一步,的确很窝囊,可是,这怨不得他。如果有可能,谁不想要活着呢?如果有别的选择,谁乐意那么窝囊地死?他可是大秦的公子,是王族,就算无

  • 细胞世界也有“孟母三迁”?!魔都科学家用创新技术看清细胞的“社会性”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细胞,肿瘤细胞,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内皮,创新技术

    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细胞间相互作用对于个体生长发育和器官功能维持至关重要。如何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中精准且直观地揭示细胞间相互作用是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将合成生物学与遗传学技术相结合,开发了可以捕捉体内细胞

  • 择校难?不想“孟母三迁”?在菏泽,孩子的12年教育,该怎么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菏泽信息港标签:教育,初中,学校,择校,幼儿园,一贯制,孟母三迁,重点小学

    孩子的12年教育怎么选?幼儿园、小学、初中在哪上?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3年、6年、3年...简单的数字,却是一个孩子不简单的“启蒙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这背后更隐藏着家长们的辛酸。今天先不说高中,毕竟中考是第一个分水岭,考验的不止是家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硬实力。就幼儿园到初中这12年,该如

  • 【小景看世界】孟母三迁,教育和成长环境决定孩子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润澄金景标签:孟母三迁,教育,家庭教育,小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年强则中国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众多教育的谚语证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十分重视教育。我们也有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有过四大发明、黄帝内经,和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之后,出现的《天演论》,近代的文化融合改变了国人世界观、历史观,也把国人带入全球化思潮中。然而,当代的教育

  • 题目: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出题: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华图标签:孟母三迁,战国,考试,公务员

    【导读】华图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发布:题目: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出题:,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题目: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出题:央视《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组)A

  •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我们知道,苏轼的母亲教育典范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苏轼,孟母三迁,苏辙,苏洵

    古时的唐宋八大家,“韩柳欧王曾三苏”中,其中,苏洵、苏轼、苏辙被称颂为“一门三学士”。苏轼、苏辙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们的母亲从小对他们的良好教育。幼年的苏轼先在私塾求学三年,后其父离家到京城谋职,苏轼便离开学堂回了家,由其母亲程夫人亲自教读。程夫人特别重视对苏轼的历史知识的教育。她常常挑选古往今

  • 教育移民:新时代的“孟母三迁”

    历史解密编辑:九三零二标签:出国,英语,母语,孟母三迁,教育移民

    古代有“孟母三迁”,如今则愈演愈烈,择校都择到国外去了。据统计,目前,广东移民国外多数选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中美国是近几年的热门选择,美国移民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在全球批准了1943个移民家庭,其中82%的移民家庭来自中国,同比增长五成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调查显示,

  • 给孩子送到一所好的小学读书有多重要?不要忘记孟母三迁

    历史解密编辑:白日萌硕标签:孟母三迁,小学生,孟子,读书,教育

    相信所有的人都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找个好的成长环境,于是先后搬家三次。当然,这个三,其实是虚指。因为在古汉语里面,三代表很多的意思,未必就是指的三。其实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人意识到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而当下,很多家长其实也意识到了:如果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