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公元前693年,十二岁的姬同即位成了鲁国国君,历史也进入到鲁庄公时代。这年,《春秋》计用57个汉字,记录了5件事。鲁桓公去世,儿子姬同成为国君,但母亲文姜被迫入齐,可算一件事。周庄王女儿要嫁给齐襄公,希望鲁国主婚作媒,王姬寄居鲁国,从鲁国被迎娶到齐国,算第二件事。周庄王派人吊唁鲁桓公也可单算,算第三件事。陈庄公陈林去世,在位七年,前来报丧,故记载于《春秋》,是第四件事。第五件事,因为意义重大,虽是齐国之事,但也记载于《春秋》,即齐师迁纪郱、鄑、郚。是纪国灭国的前奏。
《左传》计用41个汉字,记录三件事,都在《春秋》记载范围内。这三件事,第一,说明为何没有记载鲁庄公即位的消息,因为文姜“出故”,可理解为文姜在齐,不在鲁国。也可理解为文姜逃难入齐,因父母不在,所以不称即位。第二件事,三月份,对“文姜孙于齐”进行了解释,比如为何不称姜氏只称夫人,《左传》认为这是鲁国与文姜划清界限,以示断绝亲人之义。第三件事,解释了为何要给王姬筑馆,并且在外。所谓外,是指不在鲁国宫室之内,而是在曲阜城内选一处地方。据说这是符合“礼”的。
二、新增人物:
1、单伯:据后世注释者认为,《春秋》是公卿则书爵,是大夫则书字,因此此人应该是周王室卿士。单是封国,伯是爵位,如同以前的郑伯,郑庄公。从担任送亲任务可知,有可能是周王室至亲,故而单伯,大有可能是姬姓,名、字不知道。
2、王姬:王是指周王室,姬是指女性公主,如同王子称呼。但王姬之称,不同于王子,如王子克,是在王子之后,加其名克,但王姬称谓之后,不缀闺名。据说,这样的称谓是《春秋》尊王,以有别于诸侯公主的称呼。如前面提到的,嫁到纪国的鲁国公主伯姬,伯是字,也就是排行,姬是女性公主的意思。参见前文《
周庄王女儿出嫁的背后
3、陈林:陈国君主,即位于陈厉公陈跃,死后谥庄,即陈庄公,在位七年。妫姓,名林,据《史记》,与陈跃、陈杵臼是兄弟,是陈桓公之子。
4、荣叔:是周王室大夫,荣是氏,书是字。
三、地理位置:
1、郱:[píng],时属纪国城邑,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魏家庄遗址为郱邑故址。
2、鄑:[zī],时属纪国城邑,故址在今山东省昌邑市西北。
3、郚:[wú],时属纪国城邑,今山东省安丘县西南。
四、文字知识
1、孙:同逊。有退让、谦逊的意思,也有出逃、流亡的意思。
2、锡:通赐。
3、命:上级的诏书,赏赐。
4、馆:接待宾客的房舍。
五、述评
1、文姜,究竟是在齐未归,还是从鲁逃齐?
鲁庄公元年的《左传》,文字不多,但重点在文姜。从《春秋》上明确可知,文姜是三月份去了齐国,时间点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也可以断定,文姜是从鲁去齐。但是后世注释者,多是儒家,因此不相信文姜是从鲁国逃亡入齐的。其核心观点是,鲁桓公死在齐国,文姜与齐襄公又有流言,文姜怎敢回鲁?!其实,在公元前693年,儒家还没有登上中国思想的统治地位。当时的周天子和诸侯,以及士大夫阶层,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起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封建礼教,当然也还没有类似男女授受不亲的体系性思想意识。甚至相反,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家庭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以暴力能力为基础,以复杂的祖先祭祀与简单的血缘信任为共同信念达成的社会契约。所以,当时社会的原始性还比较突出。
所以,对于文姜的认识,不论《左传》,还是后世注释者,更多的是以儒家礼教的视角在观察。这样的观察,不免出现师心自用,扭曲历史的问题。比如《左传》,把《春秋》这年“王正月”之后不称鲁庄公即位也算到文姜头上,甚至认为正月这时文姜就已经不在鲁国。这种认识,有可能是对《春秋》记载的曲解和无视。《春秋》作为第一手资料,分明写着“
三月,夫人孙于齐”。如果正月文姜已经不在鲁国,三月之说,从何而来?
其次,翻检《春秋》,鲁隐公元年,也不书即位,这时鲁惠公已死,仲子犹在,不书即位,是因鲁隐公庶子即位,并有心在姬允长大后让位,属于临时摄政。《春秋》史官不书即位,应该是鲁隐公的意思。
而鲁桓公元年,又书即位。这时鲁桓公姬允无父无母,兄长鲁隐公甚至是被暗杀。这个情况下,为何又能称即位?这说明与父母是否在世无关,是与血缘有关,更和公子翬有关。有了公子翬的势力,就可以指示史官记录即位二字,史官岂敢不遵!
反过来再说鲁庄公即位,母亲虽在,但有谣言在耳,如果有人不甘心姬同即位,也大有可能,比如公子庆父及其背后的势力,完全就有这种能力。因此,在这些现象后面,更多的是力量的争夺,而不是讲道理。因此,文姜入齐,就有可能是为了争取外部势力介入。最终,在齐襄公巨大的影响力之下,鲁国内部的反对派不得已妥协,才放弃了废除(甚至暗杀)姬同的想法。这也是文姜的功劳,更是文姜谥文的缘由之一。
参见前文《
“迷”一样的文姜
2、齐襄公开始着手消灭纪国!
鲁桓公去世,鲁国幼主临朝,这都是拜齐襄公所赐!当前的齐襄公,真是天威赫赫!就连周庄王都在想办法巴结齐襄公。这不,鲁庄公元年,从夏天开始,周庄王就把自己心爱的女儿要嫁给齐襄公!这次送王姬出嫁,定是一路波折,花费了将近八个月才嫁到齐国,应该算是很不顺利。这次出嫁,天子女儿一定也是受了不少罪!嫁到齐国不到半年,就香消玉殒,死在了齐国!
齐襄公凭借父亲齐僖公在世时攒下的雄厚国力,开始准备消灭纪国!如果不是鲁国,纪国在齐僖公活着的时候就不存在了!孔子曰“十世之仇,犹可报也”!纪国与齐国结下的仇怨,就是十世之仇,到齐襄公,正好过去十代齐君,一百八十九年!当年,纪侯在周夷王的面前谗言齐哀公,齐哀公被烹杀,非常恐怖!今天,齐国国力天下无比,竟连杀诸侯之君,周边大国,更是个个噤若寒蝉!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复仇的最好时机!
但齐襄公的复仇,不是杀人,而是占领,进而统一山东半岛!为此,第一步是分化瓦解纪国。因此《春秋》记载,这年冬天,齐国出动大军,占领纪国属邑郱、鄑、郚,并赶走了当地的统治者。这一行动,大大打击了纪国的力量,为最终消灭纪国创造了外部条件。
最终,这三个城邑之民,有可能去了鲁国,因为后来鲁国,又出现了鄑、郚这两个地名。古代这样的地名,意味着城邑。其实一个城邑,也没有多大,能容纳的人口非常有限。最大的城,占地面积也就3万平米。城邑有了围墙,就是国,国内居民主要就是统治者和仆从。可参看前文《
齐襄公之“迁”,所迁者何?
不同寻常的齐国及其令人生畏的齐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