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少年临国之鲁庄公元年

少年临国之鲁庄公元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循迹故事汇 访问量:1740 更新时间:2023/12/20 14:36:47

一、概述:

公元前693年,十二岁的姬同即位成了鲁国国君,历史也进入到鲁庄公时代。这年,《春秋》计用57个汉字,记录了5件事。鲁桓公去世,儿子姬同成为国君,但母亲文姜被迫入齐,可算一件事。周庄王女儿要嫁给齐襄公,希望鲁国主婚作媒,王姬寄居鲁国,从鲁国被迎娶到齐国,算第二件事。周庄王派人吊唁鲁桓公也可单算,算第三件事。陈庄公陈林去世,在位七年,前来报丧,故记载于《春秋》,是第四件事。第五件事,因为意义重大,虽是齐国之事,但也记载于《春秋》,即齐师迁纪郱、鄑、郚。是纪国灭国的前奏。

《左传》计用41个汉字,记录三件事,都在《春秋》记载范围内。这三件事,第一,说明为何没有记载鲁庄公即位的消息,因为文姜“出故”,可理解为文姜在齐,不在鲁国。也可理解为文姜逃难入齐,因父母不在,所以不称即位。第二件事,三月份,对“文姜孙于齐”进行了解释,比如为何不称姜氏只称夫人,《左传》认为这是鲁国与文姜划清界限,以示断绝亲人之义。第三件事,解释了为何要给王姬筑馆,并且在外。所谓外,是指不在鲁国宫室之内,而是在曲阜城内选一处地方。据说这是符合“礼”的。

二、新增人物:

1、单伯:据后世注释者认为,《春秋》是公卿则书爵,是大夫则书字,因此此人应该是周王室卿士。单是封国,伯是爵位,如同以前的郑伯,郑庄公。从担任送亲任务可知,有可能是周王室至亲,故而单伯,大有可能是姬姓,名、字不知道。

2、王姬:王是指周王室,姬是指女性公主,如同王子称呼。但王姬之称,不同于王子,如王子克,是在王子之后,加其名克,但王姬称谓之后,不缀闺名。据说,这样的称谓是《春秋》尊王,以有别于诸侯公主的称呼。如前面提到的,嫁到纪国的鲁国公主伯姬,伯是字,也就是排行,姬是女性公主的意思。参见前文《

周庄王女儿出嫁的背后

3、陈林:陈国君主,即位于陈厉公陈跃,死后谥庄,即陈庄公,在位七年。妫姓,名林,据《史记》,与陈跃、陈杵臼是兄弟,是陈桓公之子。

4、荣叔:是周王室大夫,荣是氏,书是字。

三、地理位置:

1、郱:[píng],时属纪国城邑,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南魏家庄遗址为郱邑故址。

2、鄑:[zī],时属纪国城邑,故址在今山东省昌邑市西北。

3、郚:[wú],时属纪国城邑,今山东省安丘县西南。

四、文字知识

1、孙:同逊。有退让、谦逊的意思,也有出逃、流亡的意思。

2、锡:通赐。

3、命:上级的诏书,赏赐。

4、馆:接待宾客的房舍。

五、述评

1、文姜,究竟是在齐未归,还是从鲁逃齐?

鲁庄公元年的《左传》,文字不多,但重点在文姜。从《春秋》上明确可知,文姜是三月份去了齐国,时间点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也可以断定,文姜是从鲁去齐。但是后世注释者,多是儒家,因此不相信文姜是从鲁国逃亡入齐的。其核心观点是,鲁桓公死在齐国,文姜与齐襄公又有流言,文姜怎敢回鲁?!其实,在公元前693年,儒家还没有登上中国思想的统治地位。当时的周天子和诸侯,以及士大夫阶层,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起儒家思想指导下的封建礼教,当然也还没有类似男女授受不亲的体系性思想意识。甚至相反,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家庭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以暴力能力为基础,以复杂的祖先祭祀与简单的血缘信任为共同信念达成的社会契约。所以,当时社会的原始性还比较突出。

所以,对于文姜的认识,不论《左传》,还是后世注释者,更多的是以儒家礼教的视角在观察。这样的观察,不免出现师心自用,扭曲历史的问题。比如《左传》,把《春秋》这年“王正月”之后不称鲁庄公即位也算到文姜头上,甚至认为正月这时文姜就已经不在鲁国。这种认识,有可能是对《春秋》记载的曲解和无视。《春秋》作为第一手资料,分明写着“

三月,夫人孙于齐”。如果正月文姜已经不在鲁国,三月之说,从何而来?

其次,翻检《春秋》,鲁隐公元年,也不书即位,这时鲁惠公已死,仲子犹在,不书即位,是因鲁隐公庶子即位,并有心在姬允长大后让位,属于临时摄政。《春秋》史官不书即位,应该是鲁隐公的意思。

而鲁桓公元年,又书即位。这时鲁桓公姬允无父无母,兄长鲁隐公甚至是被暗杀。这个情况下,为何又能称即位?这说明与父母是否在世无关,是与血缘有关,更和公子翬有关。有了公子翬的势力,就可以指示史官记录即位二字,史官岂敢不遵!

反过来再说鲁庄公即位,母亲虽在,但有谣言在耳,如果有人不甘心姬同即位,也大有可能,比如公子庆父及其背后的势力,完全就有这种能力。因此,在这些现象后面,更多的是力量的争夺,而不是讲道理。因此,文姜入齐,就有可能是为了争取外部势力介入。最终,在齐襄公巨大的影响力之下,鲁国内部的反对派不得已妥协,才放弃了废除(甚至暗杀)姬同的想法。这也是文姜的功劳,更是文姜谥文的缘由之一。

参见前文《

“迷”一样的文姜

2、齐襄公开始着手消灭纪国!

鲁桓公去世,鲁国幼主临朝,这都是拜齐襄公所赐!当前的齐襄公,真是天威赫赫!就连周庄王都在想办法巴结齐襄公。这不,鲁庄公元年,从夏天开始,周庄王就把自己心爱的女儿要嫁给齐襄公!这次送王姬出嫁,定是一路波折,花费了将近八个月才嫁到齐国,应该算是很不顺利。这次出嫁,天子女儿一定也是受了不少罪!嫁到齐国不到半年,就香消玉殒,死在了齐国!

齐襄公凭借父亲齐僖公在世时攒下的雄厚国力,开始准备消灭纪国!如果不是鲁国,纪国在齐僖公活着的时候就不存在了!孔子曰“十世之仇,犹可报也”!纪国与齐国结下的仇怨,就是十世之仇,到齐襄公,正好过去十代齐君,一百八十九年!当年,纪侯在周夷王的面前谗言齐哀公,齐哀公被烹杀,非常恐怖!今天,齐国国力天下无比,竟连杀诸侯之君,周边大国,更是个个噤若寒蝉!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复仇的最好时机!

但齐襄公的复仇,不是杀人,而是占领,进而统一山东半岛!为此,第一步是分化瓦解纪国。因此《春秋》记载,这年冬天,齐国出动大军,占领纪国属邑郱、鄑、郚,并赶走了当地的统治者。这一行动,大大打击了纪国的力量,为最终消灭纪国创造了外部条件。

最终,这三个城邑之民,有可能去了鲁国,因为后来鲁国,又出现了鄑、郚这两个地名。古代这样的地名,意味着城邑。其实一个城邑,也没有多大,能容纳的人口非常有限。最大的城,占地面积也就3万平米。城邑有了围墙,就是国,国内居民主要就是统治者和仆从。可参看前文《

齐襄公之“迁”,所迁者何?

不同寻常的齐国及其令人生畏的齐襄公

更多文章

  • 走出这一步,十六岁的鲁庄公真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鲁庄公,鲁庄,齐国,孔夫子,公羊传,鲁国,齐襄公,周朝,先秦

    鲁庄公四年,随着齐襄公递过来的和平橄榄枝,年少的姬同没有被挡在眼前的历史绊脚石所围困,而是以勇敢和开放的心胸接纳了来自齐国的友好表示,实现了齐、鲁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鲁庄公姬同,这一年才整整十六岁!这个年龄,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虽然作为国君,通过上一年驻军于滑,掌

  • “自古英雄出少年”之鲁庄公第四年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鲁庄,齐国,左传,春秋,丘明,鲁国

    一、概述:公元前690年,鲁庄公四年,《春秋》计用57个汉字,记录了6件事。纪伯姬一死一葬,间隔三月,引人注目,算两件事。文姜夫人回到鲁国祝丘,宴享齐襄公,属重大转折,是第三件事。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国际焦点,算第四件事。纪国亡国,纪侯逃亡,算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第五件事。鲁庄公参加齐国举办

  • 《曹刿论战》里“肉食者鄙”的鲁庄公,到底鄙不鄙?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鲁庄公,鲁庄,曹刿论战,齐国,管仲,曹刿

    《曹刿论战》的故事,上过中学的人都耳熟能详。这段故事火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还有曹刿那句名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是,我们仔细研究这段故事里的肉食者鲁庄公姬同,并不容易看出来他未能远谋。而且,正是因为鲁庄公的纳谏如流,他听从了曹刿的建议,才在长勺之战战胜了强大的齐国。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 《芈月传》“想靠忍在深宫里活着的”樊长使:她的懦弱,害了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小望侃娱乐标签:樊长,芈月,嬴驷,秦王,楚威

    嬴通,是电视剧《芈月传》里死得最窝囊的公子。作为大秦的王子,他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死在夺嫡之争里,而是死在了一根绳子上,自己选择了绝路。堂堂七尺男儿,走到了上吊自尽这一步,的确很窝囊,可是,这怨不得他。如果有可能,谁不想要活着呢?如果有别的选择,谁乐意那么窝囊地死?他可是大秦的公子,是王族,就算无

  • 细胞世界也有“孟母三迁”?!魔都科学家用创新技术看清细胞的“社会性”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细胞,肿瘤细胞,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内皮,创新技术

    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细胞间相互作用对于个体生长发育和器官功能维持至关重要。如何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中精准且直观地揭示细胞间相互作用是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将合成生物学与遗传学技术相结合,开发了可以捕捉体内细胞

  • 择校难?不想“孟母三迁”?在菏泽,孩子的12年教育,该怎么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菏泽信息港标签:教育,初中,学校,择校,幼儿园,一贯制,孟母三迁,重点小学

    孩子的12年教育怎么选?幼儿园、小学、初中在哪上?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3年、6年、3年...简单的数字,却是一个孩子不简单的“启蒙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这背后更隐藏着家长们的辛酸。今天先不说高中,毕竟中考是第一个分水岭,考验的不止是家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硬实力。就幼儿园到初中这12年,该如

  • 【小景看世界】孟母三迁,教育和成长环境决定孩子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润澄金景标签:孟母三迁,教育,家庭教育,小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年强则中国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众多教育的谚语证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十分重视教育。我们也有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有过四大发明、黄帝内经,和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之后,出现的《天演论》,近代的文化融合改变了国人世界观、历史观,也把国人带入全球化思潮中。然而,当代的教育

  • 题目: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出题: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华图标签:孟母三迁,战国,考试,公务员

    【导读】华图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发布:题目: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出题:,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题目: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出题:央视《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组)A

  •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我们知道,苏轼的母亲教育典范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苏轼,孟母三迁,苏辙,苏洵

    古时的唐宋八大家,“韩柳欧王曾三苏”中,其中,苏洵、苏轼、苏辙被称颂为“一门三学士”。苏轼、苏辙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们的母亲从小对他们的良好教育。幼年的苏轼先在私塾求学三年,后其父离家到京城谋职,苏轼便离开学堂回了家,由其母亲程夫人亲自教读。程夫人特别重视对苏轼的历史知识的教育。她常常挑选古往今

  • 教育移民:新时代的“孟母三迁”

    历史解密编辑:九三零二标签:出国,英语,母语,孟母三迁,教育移民

    古代有“孟母三迁”,如今则愈演愈烈,择校都择到国外去了。据统计,目前,广东移民国外多数选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中美国是近几年的热门选择,美国移民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在全球批准了1943个移民家庭,其中82%的移民家庭来自中国,同比增长五成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调查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