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刿一介平民却能评价国君鲁庄公执政得失:归功于周代一项制度

曹刿一介平民却能评价国君鲁庄公执政得失:归功于周代一项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琳讲故事 访问量:1879 更新时间:2023/12/26 11:35:16

《左传o庄公十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与鲁庄公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长勺之战

以上,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故事。然而,在《曹刿论战》的故事开始前,却暗藏着一个巨大漏洞。

在去见鲁庄公前,他所在“乡”之人劝他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所谓“肉食者”,《左传·正义》说是“盖位为大夫,乃得食肉也。”曹刿不是食肉者,那他就是平民,无以食肉。

一位毫无身份背景的平民,曹刿凭什么就能陡然踏入朝堂之上,与鲁国国君平等地探讨国之大事,甚至还能评价鲁庄公执政得失、跟着鲁庄公走上前线,一起参与指挥鲁、齐大战呢?

这一疑惑的答案,与周人建立的一项制度密切相关。

《左传》原中,有“其乡人”之说,一般都认为是代指曹刿的同乡。但是,联想到周代乡遂制度,“乡人”其实更应该是指曹刿所在之“乡”的“士人”或是“国人”。

所谓“乡遂”制度,其实就是周室把周王畿内除了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采邑之外的地方,划分区域治理的制度。周王畿从宗周镐京到成周洛邑,号称千里之地。为管理好如此广阔的区域,西周“中央政府”把王室直辖之地划分出多个区域,实行分片治理、重点布防。依据《周礼》记载,在周王畿内,周王室总共划分出了“六乡六遂”。

很多历史学者们认为,乡隧制度就是周代的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乡,是西周“城市人口管理”制度;遂,就是西周“农村人口管理”制度。

现代社会中,也存在着城里人与农村人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往往只是由于出身地不同而造成。通俗地说,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在现代,就是你投胎地方不同造成:投胎到农村,就是“乡下人”;投胎在城市,就是“城里人”。但是,投胎地不同,通并不意味着两类人在政治地位上存在绝对性的差异。“乡下人”搬到城里,买了房、结婚生子,久了,也就成了“城里人”;“城里人”在农村买了地,落地生根,身份自然就转化成“乡下人”。

然而,在西周,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的差异,却并不仅仅是因为投胎选错了地方,还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政治背景。周王室之所以要设计出乡隧制度,就是因为“城里人”与“农村人”在政治上也存在着难以逾越的身份差异。

中舒先生在《先秦史稿》中说:“……西周初年周人征服了广大地区分封建国……他们所统治的对象是原来住在被征服地区的村社共同体,而不是个别的家族或个人,这些共同体分布在野外,称为野人或遂人。”遂人既然是被征服者,那么“乡人”就是征服者;遂人既然居“邦”之野,那么乡人必然居“邦”之内。

根据《周礼》中有关乡、遂的定义,徐中舒先生还进一步提出了“家族公社”和“农村公社”的概念:在“乡”的划分中,“闾二十五家,四闾为族,族则以百家为单位,族与党保存的‘家族公社’关系是较多的”;对于“遂”,“这种组织里就没有族、党等名称,说明遂和乡不同的地方正在于遂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是“农村公社”。

农村公社

设立“乡公社”与“遂公社”,其目的还不只是为了管理不同来源的民众。设立“乡”与“遂”,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着周王室在军事上的关键战略规划。

如前所述,周王室创立乡遂制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应对周王畿内及其周边严峻的维稳态势。周王室在“乡”行政区域的基础上,首先推出了周王畿内的“征兵法”:“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对于各家各户,“凡起徒役,家无过一人;以其为羡,惟田与追胥竭作。”这意思是说,一旦因战争需要而征兵,每家最多出兵一人,即所谓的“正卒”;家庭中其他服役人员,只负责在地方维持治安,不需上前线,即所谓的“羡卒”。(《周礼o地官司徒o小司徒》)

贾公彦疏:“凡出军之法,先六乡,赋不止,次出六遂;赋犹不止,征兵于公邑及三等采;赋犹不止,乃征兵于诸侯。”可见,“六遂”之地的“农村户口”拥有者,理论上也需服兵役,但通常只是作西周正规军的辅助补充。这是因为“遂人”是被征服者,周人虽然征服了他们,但却对他们并不完全信任,并不太放心让他们上战场作为主力兵种。

从上可知,“乡人”与“遂人”虽然都是周人统治下的子民,但在周人建立的军事体制中,二者所承担的义务并不同。二者付出的不同,决定了二者权利的不同。

星河战队

多年前的美国科幻大片《星河战队》,曾经让众多中国的科幻迷们看得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电影中不但有高科技的太空战舰,还有凶猛而恐怖的外星生物,恢宏而浩大的战争场面;更为关键的是,其中还有迷倒万千少男少女的俊男美女。除了所有这一切,电影中的一个小小情节,也让许许多多中国人思考和争论了很多年。在电影一开始,男女主人公在课堂上和政治老师一起讨论什么是公民,什么市民。按电影主人公的定义,公民就是要尽公民的义务,需要服兵役来保卫整个社会,因而公民才能获得更大的政治权利;市民则拒绝服兵役,虽然交了税,却不愿对整个社会作其它任何付出,当然也就失去了特殊的政治权利。

影片中的定义,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其实很难实现。

但在西周时,“乡人”与“遂人”的区别,确确实实就体现着公民与市民的区别。

因为天生就有服兵役的义务,“乡”之民又被称为“国人”。与之相对,“遂”之民虽然在局势严重时也需服兵役,但一般来说他们是职业农民,不需要到战场上去冒险,因此也被称为“野人”。(《论西周金文中“六师”“八师”和乡遂制度的关系》杨宽著)

“乡人”是“公民”,尽了服兵役的义务,自然也享有较高的政治权利。《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国大询于众庶,则各帅其乡之众寡而致于朝。”意思是:“国家有大事要征询广大民众的意见时,‘乡大夫’就要各自率领本乡的民众来到王的外朝。”在国家遭遇重大事故之时,执政者都要“乡人”征询意见,这就是所谓“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

曹刿

曹刿虽然是一介平民,但他却属于西周社会阶层里的士人,天生有服兵役的义务,也拥有“询国危”、“询国迁”、“询立君”的政治权利。这是他能公然出入朝廷,与鲁庄公公开讨论国政的根本原因。

曹刿出入鲁国朝廷,参与“询国危”不过是件平常事。

公元前841年,镐京突然发生“国人暴动”。在众多“国人”的反对声中,曾经不可一世的周厉王也被拉下马来!“国人暴动”能一举成功的基础,就是因为西周自古就存在“乡人”(国人)问政的制度。“国人”们在王室举行例行问政会议期间,被有野心的共伯和煽动起来,集体造反而囚禁了周厉王,从而引发了千古闻名的“国人暴动”。“询国危”、 “询国迁” 、“询立君”,是法律赋予“乡人”的政治权利。“国人暴动”,就是“乡人”(国人)拥有特殊政治权利的真实案例。

国人暴动

除了问政的权利之外,“乡人”还拥有被选举权:“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大意:让人民自己推举有德行的人,使他们做人民的长官;让人民自己推举有才能的人,使他们治理人民。)

曹刿为曹叔振铎之后,虽然春秋时期曹刿家族这支已经从诸侯堕落成为士人,但乡遂制度赋予士人的政治权利,促使鲁国国君也不得不礼贤下士,听从他对于时政的意见。

标签: 曹刿鲁庄介平民周王室

更多文章

  • 少年临国之鲁庄公元年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鲁庄,齐国,周王室,周庄王,王姬,鲁国,齐襄公,鲁庄公

    一、概述:公元前693年,十二岁的姬同即位成了鲁国国君,历史也进入到鲁庄公时代。这年,《春秋》计用57个汉字,记录了5件事。鲁桓公去世,儿子姬同成为国君,但母亲文姜被迫入齐,可算一件事。周庄王女儿要嫁给齐襄公,希望鲁国主婚作媒,王姬寄居鲁国,从鲁国被迎娶到齐国,算第二件事。周庄王派人吊唁鲁桓公也可单

  • 走出这一步,十六岁的鲁庄公真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鲁庄公,鲁庄,齐国,孔夫子,公羊传,鲁国,齐襄公,周朝,先秦

    鲁庄公四年,随着齐襄公递过来的和平橄榄枝,年少的姬同没有被挡在眼前的历史绊脚石所围困,而是以勇敢和开放的心胸接纳了来自齐国的友好表示,实现了齐、鲁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即使从今天的角度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鲁庄公姬同,这一年才整整十六岁!这个年龄,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虽然作为国君,通过上一年驻军于滑,掌

  • “自古英雄出少年”之鲁庄公第四年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鲁庄,齐国,左传,春秋,丘明,鲁国

    一、概述:公元前690年,鲁庄公四年,《春秋》计用57个汉字,记录了6件事。纪伯姬一死一葬,间隔三月,引人注目,算两件事。文姜夫人回到鲁国祝丘,宴享齐襄公,属重大转折,是第三件事。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国际焦点,算第四件事。纪国亡国,纪侯逃亡,算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第五件事。鲁庄公参加齐国举办

  • 《曹刿论战》里“肉食者鄙”的鲁庄公,到底鄙不鄙?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鲁庄公,鲁庄,曹刿论战,齐国,管仲,曹刿

    《曹刿论战》的故事,上过中学的人都耳熟能详。这段故事火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还有曹刿那句名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是,我们仔细研究这段故事里的肉食者鲁庄公姬同,并不容易看出来他未能远谋。而且,正是因为鲁庄公的纳谏如流,他听从了曹刿的建议,才在长勺之战战胜了强大的齐国。问:“何以战?”公曰:“衣食

  • 《芈月传》“想靠忍在深宫里活着的”樊长使:她的懦弱,害了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小望侃娱乐标签:樊长,芈月,嬴驷,秦王,楚威

    嬴通,是电视剧《芈月传》里死得最窝囊的公子。作为大秦的王子,他没有死在战场上,也没有死在夺嫡之争里,而是死在了一根绳子上,自己选择了绝路。堂堂七尺男儿,走到了上吊自尽这一步,的确很窝囊,可是,这怨不得他。如果有可能,谁不想要活着呢?如果有别的选择,谁乐意那么窝囊地死?他可是大秦的公子,是王族,就算无

  • 细胞世界也有“孟母三迁”?!魔都科学家用创新技术看清细胞的“社会性”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细胞,肿瘤细胞,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内皮,创新技术

    细胞是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元,细胞间相互作用对于个体生长发育和器官功能维持至关重要。如何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中精准且直观地揭示细胞间相互作用是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技术难题。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将合成生物学与遗传学技术相结合,开发了可以捕捉体内细胞

  • 择校难?不想“孟母三迁”?在菏泽,孩子的12年教育,该怎么选择

    历史解密编辑:菏泽信息港标签:教育,初中,学校,择校,幼儿园,一贯制,孟母三迁,重点小学

    孩子的12年教育怎么选?幼儿园、小学、初中在哪上?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3年、6年、3年...简单的数字,却是一个孩子不简单的“启蒙教育”+“九年义务教育”,这背后更隐藏着家长们的辛酸。今天先不说高中,毕竟中考是第一个分水岭,考验的不止是家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硬实力。就幼儿园到初中这12年,该如

  • 【小景看世界】孟母三迁,教育和成长环境决定孩子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润澄金景标签:孟母三迁,教育,家庭教育,小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年强则中国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众多教育的谚语证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十分重视教育。我们也有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有过四大发明、黄帝内经,和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之后,出现的《天演论》,近代的文化融合改变了国人世界观、历史观,也把国人带入全球化思潮中。然而,当代的教育

  • 题目: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出题: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华图标签:孟母三迁,战国,考试,公务员

    【导读】华图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发布:题目: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出题:,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题目: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出题:央视《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组)A

  •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我们知道,苏轼的母亲教育典范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可乐历史标签:苏轼,孟母三迁,苏辙,苏洵

    古时的唐宋八大家,“韩柳欧王曾三苏”中,其中,苏洵、苏轼、苏辙被称颂为“一门三学士”。苏轼、苏辙有如此大的成就,离不开他们的母亲从小对他们的良好教育。幼年的苏轼先在私塾求学三年,后其父离家到京城谋职,苏轼便离开学堂回了家,由其母亲程夫人亲自教读。程夫人特别重视对苏轼的历史知识的教育。她常常挑选古往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