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舞阳见到秦王为何发抖?燕国大臣揭露了真相,原来他被误会千年

秦舞阳见到秦王为何发抖?燕国大臣揭露了真相,原来他被误会千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年华名人汇 访问量:577 更新时间:2023/12/23 23:34:05

荆轲刺秦是我国古代战国时期一次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战国后期,经过变法的秦国变得“瞬间暴走”,一路开挂的强秦逐渐成了战国时代的最强者。秦国传到了嬴政这一代时,强秦已经具备了扫灭六国的实力。当秦国破了赵国后,燕国感到了灭亡的危机感。燕太子丹特地挑选了“荆轲+秦舞阳”的组合前去刺杀秦嬴政,可惜功败垂成。

《史记》与《战国策》均记载,勇士秦舞阳见到秦始皇后,突然变得脸煞白,浑身发抖。直到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那是秦舞阳看到秦嬴政后突然害怕了,浑身发抖是因为被吓成那样子的。其实,仔细扒一扒秦舞阳的身世与个性特点后,我们可以发现燕国大臣田光的话早就揭露了真相:秦舞阳不是吓得发抖,而是因为生气而脸发白,加上一激动才发抖。也就是说,秦舞阳没有害怕,相反表现了他的血性,他被误会了两千多年,其实他应该值得人尊敬。

公元前226年,秦国攻破了赵国,并且把破赵大军驻扎在了易水南岸。这易水位于燕国与赵国之间,秦国这么做的意思无非就是吓燕国,希望以此来威吓燕国直接投降。当时的燕国大王是燕王喜,这位国君自从继承王位后,基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燕国望着在他的统治下混得一天比一天差。不过燕王喜有个好儿子——太子丹。太子丹正名姬丹,又名燕丹,是一位真正为了国家而殚精竭虑的贤明太子。聪明的姬丹看透了秦国的鬼把戏,但却又不能与其硬碰硬,于是只好想出来刺秦救国的办法。

燕丹为了国家而网罗了不少人才,并且礼贤下士,从不敢怠慢任何有才华的人。在太子丹麾下有三大勇士:夏扶、宋意、秦舞阳。后来田光又推荐好友荆轲给太子丹,终于制定了荆轲刺秦救国的战略方针。荆轲武艺高强为人稳重,又见多识广,是刺秦的不二人选。除了荆轲以外,太子丹手下就是秦舞阳最勇。秦舞阳是燕国大将秦开孙子。这位将门虎孙的生平经历史书记载不多,唯一的比较出彩的事件为“秦舞阳在十三岁时曾杀仇人于闹市”。据史料记载,当时秦舞阳在闹市报仇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敢看他,更别说官府敢管了。世人都知道项羽曾一眼就把猛将楼烦吓得不敢露面了,而十三岁的秦舞阳也可以把路人吓得不敢看热闹,由此可见他的威猛。

等到了荆轲与秦舞阳面见秦始皇之际,秦舞阳突然脸色煞白,浑身还有发抖之状。在《史记》与《战国策》的描写中,大家似乎都认为秦舞阳是因为害怕才变成那个样子的。原文描写:“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色变,指的是他脸色变了,也就是变白了。振恐,似乎看起来就是说秦舞阳因为害怕而变得浑身发抖。其实大家误会了他,而且一误会就是两千年之久。正解应该是秦舞阳因发怒而变得脸色惨白,同时还激动得浑身抖了起来。

众所周知,人在害怕的时候会发抖,然而生气或者过于激动的话同样会发抖。燕国大臣田光是文武双全的人才,而且他还会相人:能够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来推测出这个人的个性特点。当然田光给秦舞阳相面时曾说了这句话:“秦舞阳其勇在骨,一激动就会脸色发白。”这就解释了秦舞阳为何看到秦王脸色发白而又发抖的原因了。前面已经说过了,秦舞阳十三岁的时候就有楚霸王的风采,不可能那么弱。而且秦舞阳的祖父还是燕国大将秦开,秦舞阳也算将门之后,他家屡受皇恩,自然心怀社稷,并愿意报效朝廷之恩。

当年秦舞阳杀人犯了死罪,太子丹出于爱惜人才考虑,后来特赦了他,所以太子丹是秦舞阳的救命恩人。秦国是燕国的强敌,秦始皇嬴政又是太子丹的仇敌;而秦舞阳是燕国人,太子丹又是秦舞阳的救命恩人;于公于私,秦舞阳都会示嬴政为最大敌人。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秦舞阳跟随荆轲一路到了秦国,并来到了金殿看到了仇人嬴政。在金殿之上,秦舞阳回忆起了燕国被秦国欺凌的往事,又想起了恩人太子丹被嬴政欺负的旧事,于是恨不能一下子杀死嬴政。秦舞阳由于过于激动,这才导致脸色发白,浑身发抖。由于秦国人不知其中原因,还自以为秦国朝廷威严把秦舞阳吓到了,所以认为他是害怕而发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确认秦舞阳见到秦王不是因为害怕而发抖,是因为激动发怒。所以秦舞阳被后人误会了两千多年,还好田光的一句话揭露了真相。秦舞阳与荆轲一样都值得人尊敬。

标签: 秦舞阳燕国荆轲太子丹秦王秦国

更多文章

  • 十 郑庄公割麦盗禾

    历史解密编辑:清晨的彩虹呦呦标签:郑庄公,齐国,郑国,周王,祭足

    十郑庄公割麦盗禾再创五千年文明2022-07-0521:01北京关注自从周郑交质之后,郑伯留在周朝辅政,一直也没有什么事。平王在位五十一年而死。郑伯与周公黑肩共同执掌朝政,让世子忽回归郑国,迎回太子狐来周即位。太子狐因为悲痛父亲之死,还没有来得及在堂前尽孝父亲就死了,太子狐过度悲伤,回到周朝后就死了

  • 十三 郑庄公假命伐宋

    历史解密编辑:背阴里的李子标签:齐国,郑国,宋国,鲁国,陈国

    十三郑庄公假命伐宋再创五千年文明2022-07-0718:16北京关注郑庄公,名寤生,春秋三小霸之一。上回说到郑庄公看五国联军的围兵撤退,就打算派人去打探一下长葛的公子冯的消息。忽然有人报告:公子冯从长葛逃回,现在朝门外侯见。庄公就把公子冯叫来问明情况。原来长葛已经被宋军攻破,冯逃命至此,乞求庄公保

  • 左传与诗经故事一:郑庄公,是真的孝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乐享盖生活标签:先祖,姜氏,先秦,周朝,郑庄公,共叔段,左传与诗经故事

    《左传》是讲述春秋时期各国政治故事,《诗经》是各国民风所及的诗歌。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在《左传》中有《诗经》故事,《诗经》也反应对照《左传》的政治事件。今天,开始讲第一个故事,关于春秋第一位小霸王郑庄公的故事。据《左传》载,郑庄公是郑武公的嫡子,其母亲是申国的姜氏。姜氏生有两个儿子,大儿

  • 政治家郑庄公自编自导,纵容弟弟,就是为了一招致命

    历史解密编辑:小美美魅标签:郑庄公,寤生,庄公,国君,君主

    春秋时期郑武公夫人姜夫人生子两人,长子寤生,次子段,生寤生难产,由此姜夫人非常不待见自己的这个儿子,后生小儿子一表人才人见人爱,姜夫人更是偏爱次子,还屡次向武公吹枕头风说小儿子如何如何贤德宜立为世子,还好武公坚定:长幼有序,长子无过不可废长而立幼。武公死,寤生即位是为庄公,庄公执政期间,政治上攘外安

  • 齐僖公看重郑庄公将文姜嫁给公子忽,公子忽却以“齐大非偶”拒绝

    历史解密编辑:石头人呦标签:齐国,国君,文姜,周朝,郑庄公,诸侯国,周王室,周平王,齐僖公,公子忽,郑昭公,烽火戏诸侯

    “齐大非偶”这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它是一个辞婚的理由,即认为自己与对方在身世、地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不愿意高攀对方。但倘若对这个成语的出处有所了解,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个“齐大非偶”根本就不是高攀不起的意思。“齐大非偶”这个事件的相关人员有:郑庄公、郑公子忽、齐僖公、文姜

  • 郑庄公、齐僖公、齐襄公、楚武王为什么被称为“春秋三小霸”?

    历史解密编辑:鬼说历史标签:郑庄公,齐襄公,楚武王,齐国,国君

    多位影响巨大的春秋君主被后世合称为“春秋五霸”。鲜为人知的是,“春秋五霸”之前有“春秋三小霸”。而且如同“春秋五霸”不止五个人一样,“春秋三小霸”也有四位(郑庄公、齐僖公、齐襄公、楚武王)。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被称为“春秋三小霸”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郑庄公是郑国第三代国君,其治下的郑国一度是天下

  • 合纵与连横第一次对决:卫国篡位者首创合纵,郑庄公应之以连横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郑庄公,合纵,连横,秦国,宋国,齐国

    合纵与连横,是战国时代列国的外交主流思想。可对于“合纵”与“连横”,自古以来就存在多种解释。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所以南北联合即为“合纵”,东西相结即为“连横”。以此而言,合纵即联合从南到北的楚、魏、韩、赵、齐、燕等等六国,连横即秦国与韩、赵、魏、齐等等崤山以东诸国结盟。以战

  • 郑庄公不畏王权,大胆向东周“借粮食”

    历史解密编辑:阔儿看世界标签:郑庄公,周平王,周幽王,王权,郑国

    东周天王周桓王时期的某天,郑庄公派能臣祭足带着人马到了天王属地温邑。他对温大夫说:“我国正闹严重饥荒,民不聊生,想跟您借点粮食救急。”温大夫说:“请把周桓王的批复拿来吧,我可不敢擅自做主。”祭足说:“远水解不了近渴,老百姓正陷于水火之中,等不了天王批复了啦!现在正是麦子成熟季节,我们就勉为其难,自已

  • 春秋第一个霸主郑庄公—虽然是小霸,对付兄弟的手段就知道他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东北老刘标签:郑庄公,祭仲,许国,周平王,郑国,国君

    东周分成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两篇。现在我们的历史课本根据这两份表,划分春秋和战国的年代。 春秋是大国争霸的时期,有名的五霸,不管到底指哪五个,最早的总是齐桓公。齐桓公在位的时候是公元前六八五年——前六四三年,他即位时已在平王东迁之后八十多年

  • 曲沃代翼晋武隐霸、齐僖小霸、楚武称王,郑庄公名不副实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曲沃,齐国,代翼,秦国,楚武,武公,郑国,周朝,先秦,郑庄公,齐僖公,历史故事

    ——春秋第二个五十年笔者上一篇拙作《《春秋》没有记载的春秋明君,闲看晋文勤王郑武扩张秦文据周》一文中提到,春秋第一个五十年,其实可以用齐庄公姜购(前795~前731年在位)为时间主线。春秋第二个五十年内,古有春秋三小霸的提法,分别是齐僖公、楚武王、楚庄公。但以地缘格局看,楚国崛起后,春秋时代就有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