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晏子不死君难》
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六国文字统一成了小篆。现在我们看到的小篆,每一个字都像一幅画。而统一前各国都是大篆,虽然相差不多还是有所区别的。每个汉字结构都很复杂。可以想象到我们的古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拿着毛笔沉思着,在窄窄的竹简上写下每一个汉字需要多么的认真和困难了。真是惜字如金,所以文言文我们会发现极其简练,并且汉字汉语需要极强的想象力,每一个汉字的使用是很灵活的。
今天我们读一篇短文,《晏子不死君难》出自《左传》。个人观点只供参考,我不会强加于人的,也不需要别人强加于我。
原文: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字面翻译:崔武子、见到、棠姜、而……之,(而,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虚词,如,而歌之、而美之。)这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汉语结构。之,结果,相等于汉字的了。“而美之”带有动词的意思,表示欣赏,与“遂”(行动)相连,因美而“取(娶)”之。是不是感到呆板的文言文就“生动”和鲜活了起来?
评论:崔武子,崔杼齐国大夫,王室之后,位高权重之人。棠姜,东郭姜。丈夫死后,崔杼吊唁看见她长得美丽,便娶了她。看来此女也是水性杨花之人。齐庄公见了也与她私通。看来这些“王公贵族”也够淫乱的,乱到出了人命,连国家都动乱了。
许多男人都是见了“美色”都想淫乱,但是性病和艾滋病也是一种“上天”的约束和惩戒,如果没有这些疾病,人类真的不知道在这方面与“猫狗”有什么区别?
“性”食也,人的本能欲望。不让吃,也出事,无处发泄对社会也不好。乱吃,吃多了也受不了。把握分寸和节制很重要,要理性战胜欲望才是一个人。
其实是那些有妇之夫,勾引人家未婚大姑娘做“小三”、“小四”就非常不好,对家庭和社会都影响极坏。
原文: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字面翻译:庄公、私通、棠姜。崔子、杀、庄公。
评论:这就是文言文的力量,只有八个字,把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讲了出来。齐庄公与棠姜私下交好,绝不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事,一定有一个漫长、复杂的故事。齐庄公这个人不怎么样,同样崔子也有一定的目的。古代帝王看上大臣的老婆这是很常见的事,一般情况下都比较隐晦不说,甚至大臣都会主动地奉献出来。况且棠姜还是一个二婚,也不是妙龄美女了。总而言之里面一定有复杂的阴谋和权力斗争,棠姜仅仅是一个工具,齐庄公可能是一个牺牲品。到底如何,历史的真相不得而知了。
这不用管他,就看晏子明哲保身是如何处理自身利益这件事了。
原文: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
字面翻译:晏子、立于、崔氏门外。手下人问道:“是不是为了国君去战死?”
晏子回答:“国君不是我一个人的国君,为什么我一个人为他去死?”
评论:我看晏子也不是个好东西,这篇文章也不是好文章。好像几千年来一些岸貌道然的家伙们都是这样干的,墙头草,一些汉奸们就是这种理论,“识时务者为俊杰。”君主死了,错在君主,有奶就是娘,赶紧投靠新主子。
原文: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字面翻译:手下问道:“是不是赶紧走?”晏子说:“我又没犯罪,我跑什么?”
评论:感觉晏子不是个东西,言外之意是国君错了,与我无关。变相认可了崔子杀齐庄公。不论如何崔子弑君都是错误的,但是晏子装糊涂,是向崔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讨好崔子。其实中国古代封建的国家一直都没有法治观念,所谓的法家和法制,其实都是针对老百姓的。中国古代一直都是强调皇权和权力的绝对性。也是一种土匪和强盗文化,“成则王侯败则寇”。皇帝家天下,金口玉言,屁屁是真理。所谓的儒法两家就是皇权欺骗和统治老百姓的工具。
原文: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
字面解释:又问道:“是不是我们回去?”回答:“国君死了,我们回哪里?国君是民众的,怎么可以欺负老百姓呢?”
评论:臣子杀了国君,作为手下大臣到了崔子家门口(大部分都躲起来不敢去,而是暗中观察动向)。一般人都会认为晏子肯定是去找崔子玩命的,替国君报仇,起码会质问崔武子的弑君之罪。可是,晏子说:国君不是我一个人的,干嘛我为他玩命?手下人又问了:不玩命,我们就赶紧跑吧。晏子说:我没罪,我干嘛跑?手下人又问了:那我们就回去吧?晏子说:国君死了,我们投靠谁?国君是老百姓的国君,怎能欺负百姓?
一幅奴才的嘴脸,变脸比翻书还要快。其实他就是向新主子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我是来投靠你的。
这就是“做婊子还要立牌坊”,投降,投靠新主子还要有自己的理由。
原文: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字面翻译:国家存在是根本。作为国家的大臣,不仅仅是为了俸禄吃一口饭。维持国家的存在才是重要的。
评论:看似高大上,冠冕堂皇其实内心龌龊。因为这个崔武子掌握权力后,在齐国也没有干好事。其实晏子既是为了得到主子的一口狗粮,继续为新主子卖力。看来这就是“曲线救国的”的祖师爷。
《左传》和《战国策》有着本质的差别,《左传》属于鸡汤,带有偏见洗脑的功效,现实里非常迂腐。而《战国策》不讲所谓的道德,就是拼智商,最后获利才是赢家。这两本书都不是什么好书。
原文: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字面翻译:所以、国君是为国家而死,我也跟着去死。为国家而逃亡,我也跟随着去逃亡。国君是为自己的过错而死,我能跟着也去死吗,并且我不是他特别亲密的人,谁敢那样做吗?
评论:他意思是说,大臣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要掺杂着个人的情感办事。国君因为自己的错误被杀死了,自己又不是他的家人亲属,没有必要讲愚忠。
原文: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字面翻译:并且、是国君家内部的人杀了国君,我为什么去死?为什么去亡?我算干什么?
评论:晏子是说,这是他们家的事,我们做臣子的没必要走极端,人家是一家子内部的事务,我仅仅是傍观者,过分搅合算怎么一回事。
原文: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这好看懂,不用翻译了。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就是血与智的较量。所以人谈不上好与坏,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更好的生存。1912年民国建立后,这些东西需要批判地继承。不要一锅端的拿来学习和使用。现今封建垃圾和流毒,依然存在。
2022年6月20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