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徒弟子贡,出一趟门,让5个国家重新洗牌,他到底做了什么

孔子徒弟子贡,出一趟门,让5个国家重新洗牌,他到底做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乐计划儿 访问量:4161 更新时间:2023/12/19 0:30:28

孔子弟子三千,其中出名的有七十七人,在这七十七人中,有的人只留下了名字,有的人还留下了故事。

其中有个叫仲由的,乍一听你可能不熟悉,但一提到子路这个名字,或许就有了印象。

01子路好勇轻生,君子死不免冠

仲由,字子路,据《史记》记载,这个人只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虽是孔子弟子中的贤者,但在他拜孔子为师之前,却是一个好勇斗狠的人,还曾经欺辱过孔子。后来,在孔子不懈地引导下,他慢慢“改邪归正”,拜入孔子门下。

刚才提到了,子路是一个好用之人。

子路曾经问孔子,君子会崇尚勇敢吗?孔子说,义才是最可贵的,君子有勇无义,会叛乱;小人有勇无义,会为盗。

这是孔子对子路的教导。据《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记载,子路性情粗野,喜欢逞强斗狠,志刚性直。

孔子正是因为了解子路的性格特点,才对症下药。对于这一点,在另一件事情中,也能看出来。

冉求也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听到应该做的事情就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告诉他,马上就去。

后来,子路也问了这个相同的问题,孔子却对他说:“父亲、兄长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

意思是,你别急!

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子华知道后,问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对他解释:

“冉求做事畏缩多虑,所以要激励他。仲由做事胆量过人,所以要抑制他。”

就是说,对不同人的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

孔子曾说:“像子路这种性情,会不得善终啊!”

后来,子路果真不得善终。

子路在卫国当官的时候,蒉聩和孔悝作乱,卫出公出逃。当时子路有事不在,当他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就急忙赶了回来,正好遇到了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高。

子羔见了子路,劝他说,卫出公都已经逃跑了,你也跑吧,免得受害。

子路却说,领了人家的俸禄,吃了人家的饭,不能有事就避开。于是回了城。子羔见劝不动,就离开了。

子路回到宫室见到蒉聩和孔悝,对蒉聩说,大王不能任用孔悝,让我杀了他吧!蒉聩不同意,子路就要防火烧台,蒉聩人就在台上,心里害怕,让两个手下石乞和壶黡去杀他。子路不敌,身受重伤,帽带被二人砍断。

子路说:

“君子可以死,帽带不能摘。”

于是,他把帽带系好后被二人杀了。

据《东周列国志》上所说,孔子听说了卫国发生内乱之后,对众弟子说:

“柴也其归乎!由也其死乎!”

这里的“柴”指的就是子羔。高柴,字子羔,也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一个。而“由”就是指仲由。

孔子是说,高柴回回来,仲由会死。

众弟子听了,问他原因,他说:

“高柴知大义,必能自全。由好勇轻生,昧于取材,其死必矣。”

后来,高柴果真回来见了孔子,而仲由果真死了。

在这里,孔子评价两个弟子:高柴知道大义,仲由好勇轻生。孔子的这一观点和太史公司马迁不谋而合。

只不过孔子指的是弟子高柴,而司马迁指的是一代忠魂伍子胥

若对比子路和伍子胥二人,便能看出二人的明显不同。

当年楚平王要杀伍子胥一家,让父亲伍奢召他和哥哥伍尚回楚。伍子胥看出了此去不过是和父亲一起死,除此之外无任何意义,就劝伍尚不要回去,跟他一起逃走,等以后借助他国力量为父亲报仇。

伍尚不听,宁愿赴死。而伍子胥后来逃到了吴国,借助吴国的力量报仇雪恨。在这期间,他生过病,讨过饭,吃过不少苦楚,受过不少屈辱,但为了报仇都忍了下来。

后来,司马迁将他的这段经历记录在《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中。在最后太史公给出了评价中可以看出他对伍子胥的赞赏之情,称伍子胥是放弃小义,洗雪大耻。

而在子路和子羔的选择中,孔子也说,子羔“知大义”,这里的大义岂不是和伍子胥的大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子路的“好勇轻生”则与伍子胥截然相反。

历史总会给人似曾相识之感。子羔和伍子胥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子路和伍尚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只不过,一双是兄弟,一双是师兄弟。

在这里,不论对错,只论道义。伍子胥忍辱负重到极致,子路悍不畏死到极致。读者更倾向于哪一种选择,还有待分说。

不过笔者猜想,在情绪上可能会支持子路,但在理智上,会更偏向伍子胥。

回到这次的主角子路身上。

季康子曾经问过孔子:仲由是不是一个仁德的人?

孔子说:他有管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天赋,但我不知道他有没有仁德。

“仁德”二字在孔子心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他从不会轻易评价一个人有没有得。

子路在孔子这里没有得到一个有“仁德”的评价,但是,就像子路所说的“君子死不免冠”一样。

子路的行为被称呼一声君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02子贡周游列国,舌辩诸侯

孔子还有一个很出名的弟子,叫端木赐

说到端木赐你可能也不熟悉,但是提起子贡,应该有所耳闻。

端木赐,字子贡,是卫国人,比孔子小了三十一岁。

子贡这个人,有一项非常出众的才能,就是嘴皮子溜,口才好。

《史记》中提到过:

“子贡能言善辩,巧于辞令,孔子常常驳斥他的言辞。”

但是子贡很有自知之明。孔子问他,你认为你和颜回谁更出色?子贡说,我哪里比得上颜回?颜回听了一个道理就能推知十个道理,而我只能推出两个。

由此可以看出,子贡虽然“巧于辞令”,但并不轻浮骄傲。很稳重的一个人,并且对孔子很敬重。

这样一个能说会道却沉稳自持的弟子,想必孔子是极为喜欢的。

之前也提到了,孔子很会看人。

当时齐国田常叛乱,准备攻打鲁国。鲁国是孔子的家乡,他听说了定然要想办法阻止这场战事,于是就对问弟子们,你们谁能解决这件事?

子路勇,他站了出来,孔子没答应;接着子张、子石也站了出来,孔子还是摇头;最后子贡说,我去,孔子说,好,你去。

孔子这位圣贤的选择,怎会没有深意?

子贡先去齐国见了田常,对他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大意是:鲁国这么弱,很不容易攻打;你应该去打吴国,吴国兵强马壮的,很容易打下来。

这番话不阴不阳的,田常听了很生气啊,就说:你什么意思啊?你认为难得,别人认为简单;你认为简单的,别人认为难。你是在教我怎么做人?

子贡这才道出了这番话的真相,他说:国内有忧患的应该攻打强国,国外有忧患的应该攻打弱国。你看你们齐国现在属于内忧。如果去打鲁国,胜利以后,功劳全在国君和其他大臣身上,等于是加强了国君和大臣的势力,你捞不到好处。

相反,如果去打吴国,吴国是强国,如果齐国输了,就等于削弱了国君和大臣们的实力,这样你就没有了竞争对手,岂不是大权独握,赢得容易?

田常一琢磨,说得对!可是,齐国大军已经向鲁国出发了,现在转而攻吴,那不是会让人怀疑?

子贡一听,就说,你先拖延一段时间,我现在就去见吴王,说服他出兵帮鲁国打你齐国,这样你就有理由攻吴了。

然后,子贡又去了吴国,见了吴王夫差,对吴王说:齐国已经很强大了,如果再收复了鲁国的势力,就有机会与吴国一争高下,这对吴国来说实在危险呐!

然后他又指出救鲁攻齐的两个好处:如果你出兵救鲁国而攻打齐国,既能够得个锄强扶弱的好名声,又能从齐国得利,一箭双雕。

接着又说:以后还能借助齐国力量来征服强大的晋国。

这一番话俨然已经说动了吴王。但是吴王还有另一个顾虑,就是越王勾践

当时伍子胥已经多次提醒吴王,越国才是心腹之患,一定要先除掉。吴王虽然不喜伍子胥聒噪,最后还因为种种原因赐死伍子胥,但起码的警惕之心还是有的。

吴王对子贡说:等我先攻下越,再找你的话做吧。

子贡心想,等你攻下越,鲁国不早就成了齐国的盘中之餐?

于是子贡又给自己拦了活儿,大意是:等你把越国攻下,齐国早就平定了鲁国,到时候齐国的力量更加强大,吴国本来就比不上齐国,这样一来,更比不上;

再说你打着“存亡继绝”的旗号,却去攻打弱小的越国而放弃强大的齐国,这不是等于告诉别国你胆小,只能欺负弱国?

但是,你如果保存越国,转而帮助鲁国攻打齐国,就等于帮助了两个弱小的国家,这正能显示大王你的仁德呀!如此一来,名声有了,实力也加强了,连晋国也会对你忌惮三分。

说到这里,迷魂药已经下得差不多了,子贡再给夫差编织了一个黄粱美梦,他对夫差说:到时候诸侯来朝,大王成功称霸天下!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在诸侯心中,霸道是强过王道的。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称霸,是当时诸侯最大的野心!

最后,子贡把吴王骄傲自满的个性掌握得透透的,最后再给他下了一个定心丸:你要是实在不放心越国,我就帮你跑一趟越国,让越派兵帮你一起打齐,到时候越国内空虚,强兵强将皆出,定不能对你造成威胁。

吴王很高兴啊,说,好得很呐!

于是,子贡又去了越国,见了越王勾践,把吴国准备先打越国的事情告诉了他。

勾践一听,急了呀,就问子贡他该怎么办?子贡肯定已经为他想好了主意才会来的嘛。

所以他对勾践说:吴王凶猛,残暴不仁,杀了忠诚伍子胥,反倒去亲近奸佞伯嚭,已经失去人心。你先要要做的就是顺他的意,派兵跟他出征,送他金银财宝,并且言行恭敬,只要讨了他的欢心,他定会发兵攻齐,这样越国就安全了。

等他打败了吴国,肯定会就势逼近晋国。我会先去见晋王提醒他提前准备,到时候吴国晋国交战,吴国内空虚,你在趁机攻打吴国,定能消灭吴国。

后来,勾践采纳了子贡的建议,为吴国送去金银财宝,并且承诺出兵和吴国一起攻齐。吴王果真就上了当!

子贡从越国出来,回到吴国,将越王的话篡改一番,让吴王心花怒放。越国还派出使臣文种前往吴国,送上珍宝,表示忠心。这样一来,吴出兵攻齐的事就定了,这也是吴王把自己送上绝路的最后一步。

说回子贡。他离开吴国后就去了晋国,提醒晋王早做准备。

晋王被吓了一跳,于是修理兵器,休养士卒,静待吴军。

后来,吴王打赢了齐国后,如自贡所料,果然继续逼近晋国。但是晋国早有准备,在黄池大败吴军。

越王一听说这个消息,暗道二十几年卧薪尝胆,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越国出兵攻打吴国,一直打到了距离吴都城七里的地方才停下来。

这之后,夫差就算赶回吴国也于事无补,与越国的多次战争都失败了,最后抹了脖子。

灭吴三年后,越称霸东方。

子贡转了这一圈,跑了齐、吴、越、晋四个国家,最后鲁国安全了,齐国更乱了,吴国灭亡了,晋国强盛了,越国称霸了。

他就凭着这张嘴,打破天下大局,让各国重新洗牌。

你说他厉不厉害?

当然厉害!

所以说,孔子派他去,是有道理的。

说到最后,还是孔夫子眼光毒辣,慧眼如炬!

03小结

说回子贡,将他这次出使的稍微经历总结一下。

他先到了齐国,说服田常,重点是抓住了田常想犯上作乱的野心,对这种人来说,家国利益不重要,重要的是自身的利益。子贡正是抓住他这一心理特点,说服了他。

然后子贡到了吴国,对吴王说的话又另有名堂。夫差自骄自傲,在乎名声而非通达,暴虐不堪,听不进劝,宠幸奸臣,百姓怨恨,大臣内乱而不自知,就喜欢听好听的话。所以子贡对他说话的全都是照着他的性格来的。

到了越国,他只要告诉勾践吴王想要收拾越国的打算,就等于抓住了越王的软肋。

子贡口才好是前提,看清各国局势是能力,对人性洞察清晰是心智,再加上天时地利人和。

说到底,都是对人性的掌控。

标签: 孔子子贡齐国仲由吴国伍子胥

更多文章

  •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且看子贡出山,天下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子贡,齐国,吴国,夫差,勾践,鲁国

    子贡是卫国人,原名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座下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夫子教法高明,能因材施教,因此七十二贤人各有专长。子贡的专长就是外交。子贡的事迹在论语中记载很多,大多数时候是被孔夫子怼的无话可说,再仔细看看,原来孔子之勇武胜过子路,才气胜过颜回,口才胜过子贡,孝道又胜过闵子骞(要不夫子为什么称作老师

  •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且看孔圣贤徒子贡出山,天下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潇洒故事哥标签:子贡,齐国,吴国,夫差,勾践,鲁国

    子贡是卫国人,原名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座下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夫子教法高明,能因材施教,因此七十二贤人各有专长。子贡的专长就是外交。子贡的事迹在论语中记载很多,大多数时候是被孔夫子怼的无话可说,再仔细看看,原来孔子之勇武胜过子路,才气胜过颜回,口才胜过子贡,孝道又胜过闵子骞(要不夫子为什么称作老师

  • 三千弟子,孔子最爱子贡,你可知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梦回遇景标签:孔子,子贡,卫国,史记·货殖列传,子夏,拨弦乐器,乐器,齐特琴类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名为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那孔子为何最喜爱他呢,是因为他有这几个优点。勤奋好学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子贡善于

  • 儒商文化 | 陈晓霞:儒商鼻祖子贡

    历史解密编辑:孟子研究院标签:子贡,孔子,儒家,论语,孔门,陈晓霞,科学家,儒商文化

    追溯“儒商”渊源,应是两千多年前的孔门高足——端木子贡,子贡政商结合,修齐治平,成为后人称颂的儒商鼻祖。“儒商”,是一个高雅动听、令人赞羡的称谓,只有以儒学为根基、以诚信为准则、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配享此美誉。当今,要培育中华新儒商,不仅要坚持文化自信,弘扬儒家文化,还要学习子贡的经商之

  • 孔门弟子子贡:口才好,会经商,玩弄四国国君,勾践灭吴功不可没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计划儿标签:子贡,勾践,齐国,吴国,夫差,鲁国

    子贡名叫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岁。他能言善辩,快嘴利口,孔子经常被他辩得理屈词穷。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位孔门弟子:子贡像一次出使,打破旧格局,牵着五国的鼻子走田常打算在齐国发动叛乱,但又担心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的势力,就调兵准备攻打鲁国。孔子听到消息后,因为鲁国是自己的

  • 子贡的口才了得,当别人诋毁他的老师孔子时,看看子贡怎么回应的

    历史解密编辑:犹如山中清风标签:孔子,子贡,夫子,贤人,弦乐器,齐特琴类,科学家

    子贡复姓端木,传说子贡出生之时,他的母亲梦见神灵赐以宝玉,因而取名叫“赐”。子贡“山庭斗绕口”,仪表不凡,且天资聪颖,机敏过人,是孔子的弟子中最能言善辩的一个人,也是最富有的一个人,而且他特别敬爱孔子。最懂得孔子的学生,除了颜回,大概也就是子贡了。其实子贡对孔子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子贡开始以为自己比孔

  • 春秋战国时期最厉害的纵横家不是苏秦张仪,而是子贡!

    历史解密编辑:托尼富标签:苏秦,张仪,子贡,齐国,吴国

    【春秋战国时期最厉害的纵横家不是苏秦张仪,而是子贡!】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意思是什么呢?当时,齐国想伐鲁,鲁国国君求助了孔子,孔子于是派出了弟子子贡去帮助鲁国,孔子为什么派子贡去呢?因为子贡能言善

  • 齐国攻鲁,没想到子贡一出手,就引发五国剧变!勾践还因此成霸主

    历史解密编辑:奇案故事本标签:子贡,勾践,齐国,吴国,夫差,鲁国,五国,周朝,小说家,先秦

    越王勾践是我国春秋时期五霸中的最后一霸,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成了无数人身处逆境时砥砺自我的鸡汤故事。公元前482年,吴国击败齐国军队,转而进攻晋国,并约定诸侯在黄池会盟,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勾践是一个很会把握机会的人,早有准备的他趁机发难攻打吴国。公元前473年,勾践攻破吴国都城,逼迫夫差自尽。而他

  • 游说鼻祖子贡,用什么方法把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拯救于危难之中

    历史解密编辑:周周爱生活呀标签:齐国,吴国,吴王,鲁国,田常,科学家,鼻祖子贡,越王勾践

    ——学习《鬼谷子》体会原文: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

  • 一人出,五国乱?看儒家子贡如何戏弄各国君主乱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慢聊的历史标签:子贡,齐国,吴国,鲁国,田常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子贡这个人?一人出,五国乱,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孔子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的时候,这时候鲁国出事儿了。鲁国的邻国齐国,有个将军叫田常,想夺权,那怎么办呢?中国社会这样说,和平年代看相,战争年代看将。这个田常就是基于这一点,带兵要去打鲁国了。孔子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啊,那这个